A、(A) 0.768
B、(B) 1.894
C、(C) 0.358
D、(D) 1.126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水准测量是通过测量两点间的高差来确定某点的高程。以下是各个选项的解析及为什么选择答案B:
选项A(0.768m): 这个选项没有正确考虑A、B两点的高程差以及仪器在A点读数对B点读数的影响。
选项B(1.894m): 这是正确答案。解析如下:
已知A点高程HA = 14.032m,B点高程HB = 13.264m。
A、B两点的高程差为 ΔH = HA - HB = 14.032m - 13.264m = 0.768m。
仪器在A尺上的读数为1.126m,这意味着仪器到A点的距离为1.126m。
由于仪器位于A、B两点中间,所以仪器到B点的距离也是1.126m。
根据水准测量的原理,B尺上的读数应该是A尺上的读数加上A、B两点的高程差,即 1.126m + 0.768m = 1.894m。
选项C(0.358m): 这个选项没有正确计算B尺上的读数,忽略了仪器在A点的读数。
选项D(1.126m): 这个选项错误地将A尺上的读数直接作为B尺上的读数,没有考虑A、B两点的高程差。
因此,正确答案是B(1.894m),因为它正确地考虑了A、B两点的高程差以及仪器在A点的读数。
A、(A) 0.768
B、(B) 1.894
C、(C) 0.358
D、(D) 1.126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水准测量是通过测量两点间的高差来确定某点的高程。以下是各个选项的解析及为什么选择答案B:
选项A(0.768m): 这个选项没有正确考虑A、B两点的高程差以及仪器在A点读数对B点读数的影响。
选项B(1.894m): 这是正确答案。解析如下:
已知A点高程HA = 14.032m,B点高程HB = 13.264m。
A、B两点的高程差为 ΔH = HA - HB = 14.032m - 13.264m = 0.768m。
仪器在A尺上的读数为1.126m,这意味着仪器到A点的距离为1.126m。
由于仪器位于A、B两点中间,所以仪器到B点的距离也是1.126m。
根据水准测量的原理,B尺上的读数应该是A尺上的读数加上A、B两点的高程差,即 1.126m + 0.768m = 1.894m。
选项C(0.358m): 这个选项没有正确计算B尺上的读数,忽略了仪器在A点的读数。
选项D(1.126m): 这个选项错误地将A尺上的读数直接作为B尺上的读数,没有考虑A、B两点的高程差。
因此,正确答案是B(1.894m),因为它正确地考虑了A、B两点的高程差以及仪器在A点的读数。
A. (A) 0.73
B. (B) 1.56
C. (C) 2.29
D. (D) 0.83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高程测设中的读数计算。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高程测设的基本原理。在两点间进行高程测设时,如果仪器位于两点中间,那么两点的高程差应等于两点在尺上的读数差。
已知A点的高程为H
A
=15.800m,B点的高程为H
B
=14.240m,仪器位于A、B两点中间时,在A尺上读数为0.730m。
接下来,我们计算A、B两点的高程差:
ΔH=H
A
−H
B
=15.800m−14.240m=1.560m
由于仪器位于A、B两点中间,且A尺上的读数为0.730m,那么B尺上的读数应为A尺读数加上A、B两点的高程差,即:
B尺读数=A尺读数+ΔH=0.730m+1.560m=2.290m
对比选项,我们发现这与选项C(2.29m)相符。
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A) 1.410
B. (B) 1.894
C. (C) 0.242
D. (D) 1.652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测量中的高程测量原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各个参数:
HA 是 A 点的高程,即 24.563m。
HB 是我们想要设定的 B 点的高程,即 24.321m。
在 A 点的尺上读数为 1.652m,这是仪器在 A、B 两点中间时,从仪器到 A 点尺的垂直距离。
我们需要计算的是在相同条件下,仪器到 B 点尺的垂直距离。
解析各个选项:
A. 1.410m:这个数值没有考虑到 A、B 两点之间的高程差和仪器在中间位置的情况。
B. 1.894m:这个数值是正确的计算结果。计算方法如下:
由于仪器在 A、B 中间,我们可以假设仪器到 A、B 两点的水平距离相等。那么,A、B 两点的高程差为 HA - HB = 24.563m - 24.321m = 0.242m。仪器在 A 点的读数为 1.652m,那么在 B 点的读数应该比 A 点的读数多出 A、B 两点的高程差的一半,即 1.652m + 0.242m / 2 = 1.652m + 0.121m = 1.773m。但是,这个计算还没有考虑到仪器本身的垂直距离,所以实际的 B 点读数应该再减去 A、B 两点高程差的一半,即 1.773m - 0.121m = 1.894m。
C. 0.242m:这个数值只是 A、B 两点的高程差,与仪器读数无关。
D. 1.652m:这个数值是 A 点的读数,直接用在 B 点是不正确的,因为 A、B 两点的高程不同。
因此,正确答案是 B. 1.894m。
A. (A) 观测者、观测方法、观测仪器
B. (B) 观测仪器、观测者、外界因素
C. (C) 观测方法、外界因素、观测者
D. (D) 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外界因素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测量误差来源的理解。在测量过程中,误差的产生可以归结为多个方面,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观测仪器、观测者以及外界因素。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A)观测者、观测方法、观测仪器:这个选项将“观测方法”与“观测者”和“观测仪器”并列,但“观测方法”更偏向于人为操作的一部分,它不完全独立于“观测者”,因为观测者会决定采用何种方法。因此,这个选项不够准确。
B. (B)观测仪器、观测者、外界因素:这个选项准确地列出了误差产生的三个主要方面。观测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观测者的技能、经验和注意力状态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而外界因素如温度、湿度、风力等环境条件的变化也可能导致测量误差。
C. (C)观测方法、外界因素、观测者:与A选项类似,这里将“观测方法”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列出,但它实际上更多地与观测者的选择和操作相关,因此不够准确。
D. (D)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外界因素:这个选项虽然包含了“观测仪器”和“外界因素”,但将“观测方法”作为与这两者并列的因素,忽略了观测者作为误差来源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引起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包括观测仪器、观测者以及外界因素。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B)观测仪器、观测者、外界因素”。
A. (A) A 点比 B 点低
B. (B) A 点比 B 点高
C. (C) A 点比 B 点可能同高
D. (D) A 点 B 点的高程取决于仪器的架设高度
解析:在水准测量中,使用水准仪测量两点之间的高差,是通过比较两个点的读数来确定的。水准仪的原理是通过水平视线测量出被测点与水准尺的垂直距离。
选项解析如下:
A. (A)A点比B点低
当水准仪的后视点A的读数大于前视点B的读数时,意味着水准仪在A点时,水准尺距离仪器的垂直距离小于在B点时的距离。因此,A点相对于B点来说,是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
B. (B)A点比B点高
这个选项与水准测量的原理相矛盾。如果后视读数大于前视读数,那么A点不可能比B点高。
C. (C)A点比B点可能同高
如果A点和B点读数不同,那么它们的高度不可能相同。水准测量的目的就是测量两点之间的高差。
D. (D)A点B点的高程取决于仪器的架设高度
仪器架设的高度确实会影响测量结果,但是题目中已经给出了后视和前视的具体读数,因此选项D与题意不符。水准测量中,仪器的架设高度是为了得到水平视线,而高差是由读数差决定的。
正确答案是A,因为在水准测量中,如果后视点A的读数大于前视点B的读数,那么说明视线在A点时比在B点时更接近水准仪,所以A点比B点低。
A. (A) 水准管轴误差
B. (B) 视准轴误差
C. (C) 横轴误差
D. (D) 竖轴误差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时,我们首先要理解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各种误差的来源。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借助于带有分划的水准尺,直接测定地面上两点间的高差,然后根据已知点高程和测得的高差,推算出未知点高程的测量方法。
现在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 水准管轴误差:水准管轴是水准仪中用于指示水平的一个关键部件。如果水准管轴不平行于仪器的竖轴,就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在水准测量中可以通过“中间法”来消除,即将仪器安置在前、后视距离相等的地方,使视线大致水平,从而减小或消除水准管轴不平行于竖轴的影响。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B. 视准轴误差:视准轴是望远镜中用于观测目标的轴线。视准轴误差主要影响的是观测的准确性,与水准仪的安置位置关系不大,不能通过简单地改变仪器位置来消除。因此,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C. 横轴误差:横轴是水准仪中用于连接望远镜和竖轴的重要部件。横轴误差主要影响的是望远镜的旋转精度,与水准测量的高差测量无直接关系,且不能通过改变仪器的前后视距离来消除。因此,这个选项也是错误的。
D. 竖轴误差:竖轴是水准仪中用于支撑和旋转望远镜的部件。竖轴误差主要影响的是望远镜的垂直精度,同样与水准测量的高差测量无直接关系,且不能通过简单地改变仪器位置来消除。因此,这个选项同样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只有水准管轴误差可以通过将仪器安置在前、后视距离相等的地方来消除,因此正确答案是A。
A. (A) 消除视差
B. (B) 尽量瞄准目标底部
C. (C) 盘左盘右观测
D. (D) 测回间改变度盘起始位置
解析:选项A(消除视差):视差是观测者眼睛位置不同导致的目标像位置的变化,与指标差不是同一个概念。消除视差是确保读数准确的一种方法,但并不能消除指标差。
选项B(尽量瞄准目标底部):瞄准目标底部可以减少由于目标形状和大小引起的误差,但这与指标差无关,因此也不是消除指标差的方法。
选项C(盘左盘右观测):指标差是由于望远镜的视准轴与水平轴不垂直引起的系统误差。通过盘左(望远镜在水平度盘的左侧)和盘右(望远镜在水平度盘的右侧)分别观测同一个目标,取其平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种系统误差。因此,这是正确的方法。
选项D(测回间改变度盘起始位置):改变度盘起始位置主要是为了避免读数误差,并不能消除由于视准轴与水平轴不垂直引起的指标差。
所以,正确答案是C(盘左盘右观测),因为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观测目标并取平均值来消除指标差的影响。
A. (A) 视准轴误差
B. (B) 横轴误差
C. (C) 度盘偏心误差
D. (D) 指标差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在使用经纬仪观测竖直角时,盘左和盘右观测方法的主要目的。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及其与题目要求的关系:
A. 视准轴误差:视准轴误差主要是由于望远镜的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而产生的。这种误差会影响水平角和竖直角的观测精度,但盘左和盘右观测并不能直接消除这种误差,因为视准轴误差与观测方向(盘左或盘右)无关。
B. 横轴误差:横轴误差是指横轴不水平或横轴与竖轴不垂直所产生的误差。这种误差同样会影响水平角和竖直角的观测,但盘左和盘右观测并不能有效消除横轴误差。
C. 度盘偏心误差:度盘偏心误差是由于度盘中心与仪器竖轴中心不一致而产生的。它主要影响水平角的观测精度,对竖直角的观测影响较小,且盘左和盘右观测并不能直接消除这种误差。
D. 指标差:指标差是指当望远镜视线水平时,竖盘读数指标应该正好指在90°或270°,但实际读数往往与90°或270°有一个小的差数,这个差数称为指标差。盘左和盘右观测可以通过取平均值的方法消除指标差对竖直角观测的影响,因为盘左和盘右观测时,指标差的影响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取平均值后可以相互抵消。
综上所述,观测竖直角时,用盘左、盘右观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指标差(D选项)的影响。因此,正确答案是D。
A. (A) 顺时针方向
B. (B) 盘左逆时针、盘右顺时针方向
C. (C) 逆时针方向
D. (D) 盘左顺时针、盘右逆时针方向
解析:观测水平角时,使用经纬仪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测是为了减少读数误差和操作误差。以下是各个选项的解析:
A. 顺时针方向:如果一直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那么在盘左和盘右观测时,照准部旋转的方向将相同,这样容易造成混淆,不利于提高观测精度。
B. 盘左逆时针、盘右顺时针方向:这种做法会导致在盘左和盘右观测时,照准部旋转的方向不同,这不利于观测习惯的统一,也可能增加操作错误。
C. 逆时针方向:与选项A类似,如果一直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也会因为旋转方向相同而在盘左和盘右观测时造成混淆。
D. 盘左顺时针、盘右逆时针方向:这是正确的操作方法。在进行水平角观测时,通常采用盘左和盘右分别观测取平均值的做法来减少读数误差。在盘左位置观测时顺时针旋转照准部,而在盘右位置观测时逆时针旋转,这样可以保持观测者的操作习惯一致,同时有助于消除视准轴不平行引起的误差,从而提高观测的精度。
因此,正确答案是D。这种操作方法是为了保证观测的连续性和消除某些系统误差,是水利工程专业测量实践中广泛采用的标准方法。
A. (A) 望远镜垂直旋转螺旋
B. (B) 望远镜水平旋转螺旋
C. (C) 望远镜物镜调焦螺旋
D. (D) 望远镜目镜调焦螺旋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我们需要理解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各个调节部件的作用。
A. 望远镜垂直旋转螺旋:这个部件主要用于调整望远镜在垂直方向(即上下)的位置,而不是用于调整焦距或清晰度。因此,它不能解决目标看不见而十字丝清楚的问题。
B. 望远镜水平旋转螺旋:这个部件用于调整望远镜在水平方向(即左右)的位置,使其对准观测目标。同样,它也不涉及焦距的调整,所以不能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C. 望远镜物镜调焦螺旋:物镜调焦螺旋是用来调整望远镜物镜的焦距,从而使远处的目标在望远镜的焦平面上形成清晰的像。当目标看不见而十字丝清楚时,很可能是因为物镜的焦距没有正确调整,使得远处的目标没有清晰成像。因此,调整物镜调焦螺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方法。
D. 望远镜目镜调焦螺旋:目镜调焦螺旋主要用于调整望远镜目镜的焦距,以便观测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目镜中的像。然而,在这个问题中,十字丝已经是清楚的,说明目镜的焦距已经调整得当,问题在于远处的目标没有清晰成像,所以调整目镜调焦螺旋不能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即望远镜物镜调焦螺旋。
A. (A) 望远镜垂直旋转螺旋
B. (B) 望远镜水平旋转螺旋
C. (C) 望远镜物镜调焦螺旋
D. (D) 望远镜目镜调焦螺旋
解析:观测中,目标清楚而十字丝看不见,说明观测目标已经对焦清晰,但十字丝(用于精确对准目标的标记)并不清晰。这时需要调整的是望远镜的目镜调焦螺旋,以使得十字丝清晰。
选项解析如下:
A. 望远镜垂直旋转螺旋 - 这个部件的作用是控制望远镜在垂直方向上的旋转,用于调整观测目标的垂直位置,并不能解决十字丝不清晰的问题。
B. 望远镜水平旋转螺旋 - 这个部件的作用是控制望远镜在水平方向上的旋转,用于调整观测目标的水平位置,同样不能解决十字丝不清晰的问题。
C. 望远镜物镜调焦螺旋 - 这个部件的作用是调整物镜,使得观测目标清晰。既然目标已经清晰,说明物镜调焦已经正确,不需要再次调整。
D. 望远镜目镜调焦螺旋 - 这个部件的作用是调整目镜,使得十字丝清晰。因此,当十字丝不清晰时,应该调整目镜调焦螺旋。
因此,正确答案是D(望远镜目镜调焦螺旋)。调整目镜调焦螺旋可以使十字丝变得清晰,从而进行更精确的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