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796.184
B、(B) 130.555
C、(C) 806.817
D、(D) 673.828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利用坐标计算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在二维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来计算,即两点间距离的平方等于这两点横坐标之差的平方与纵坐标之差的平方之和。
设点A的坐标为(x
A
,y
A
),点B的坐标为(x
B
,y
B
),则两点间的距离D可以表示为:
D=
(x
B
−x
A
)
2
+(y
B
−y
A
)
2
将题目中给出的坐标值代入公式:
D=
(1278.330−1630.744)
2
+(1408.885−834.560)
2
进行计算,我们得到:
D=
(−352.414)
2
+(574.325)
2
=
124196.2996+329872.5625
=
454068.8621
≈673.828m
与选项进行对比,我们发现计算结果与选项D(673.828m)相符。
因此,正确答案是D。
A、(A) 796.184
B、(B) 130.555
C、(C) 806.817
D、(D) 673.828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利用坐标计算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在二维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来计算,即两点间距离的平方等于这两点横坐标之差的平方与纵坐标之差的平方之和。
设点A的坐标为(x
A
,y
A
),点B的坐标为(x
B
,y
B
),则两点间的距离D可以表示为:
D=
(x
B
−x
A
)
2
+(y
B
−y
A
)
2
将题目中给出的坐标值代入公式:
D=
(1278.330−1630.744)
2
+(1408.885−834.560)
2
进行计算,我们得到:
D=
(−352.414)
2
+(574.325)
2
=
124196.2996+329872.5625
=
454068.8621
≈673.828m
与选项进行对比,我们发现计算结果与选项D(673.828m)相符。
因此,正确答案是D。
A. (A) 横丝不水平
B. (B) 视准轴误差
C. (C) 圆水准器轴不平行于竖轴的误差
D. (D) 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解析:水准测量时,仪器放置中点可以消除某些误差的影响。以下是对各个选项的解析:
A. 横丝不水平:这是指水准仪中的横丝(或称为指标线)未能精确调至水平状态。将仪器置于测线的中间点,并不能消除横丝不水平的误差,因为这种误差是由仪器本身的调节不当造成的。
B. 视准轴误差:这是指水准仪的视准轴(即望远镜的视轴)与水准仪的其它轴(如水准管轴)不平行造成的误差。将仪器置于测线的中间点,通过前后视距相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视准轴误差的影响。
C. 圆水准器轴不平行于竖轴的误差:这是指水准器的气泡不居中,表明水准器的轴与仪器的竖轴不平行。将仪器置于测线的中间点,并不能消除这种误差,需要通过调节水准器来消除。
D. 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水准测量时,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将仪器放置在测线的中间点,通过前后视距相等,可以在计算中消除或减小这两种影响。
因此,正确答案是BD。放置仪器于测线的中间点,可以消除或减少视准轴误差以及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A. (A) 听证
B. (B) 公示
C. (C) 科学论证
D. (D) 试验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水利工程项目中环境保护与合规操作的理解。
选项分析如下:
A. 听证:听证是指在决策前听取公众意见的过程,虽然重要,但它并不是决定是否可以填埋或围垦的主要科学依据。
B. 公示:公示是指将相关信息公开给公众,让公众了解情况,但这同样不是科学判断填埋或围垦可行性的主要手段。
C. 科学论证:这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评估来证明某项活动的可行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和环保的重要步骤。
D. 试验:试验可能涉及具体操作层面的小规模测试,并不一定能够全面评估填埋或围垦的整体影响。
正确答案是 C. 科学论证,因为进行填埋或围垦之前需要通过专业的科学论证来评估这些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确保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并且能够合理规划后续的生态保护措施。科学论证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加负责任的决定。
A. (A) 灌浆压力
B. (B) 浆液稠度
C. (C) 注入率
D. (D) 灌浆压力或浆液稠度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专业中灌浆施工的技术控制方法。
A. 灌浆压力:灌浆压力是灌浆施工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可以影响灌浆的范围和效果,但在岩层结构破碎、透水性较大的情况下,如果单纯依靠提高灌浆压力,可能会导致岩层结构的进一步破坏,甚至出现地面抬动等不良后果。
B. 浆液稠度:浆液的稠度也会影响灌浆效果,稠度高的浆液更适合于小裂隙或者需要快速凝固的场合。但在透水性较大的岩层中,过稠的浆液可能不易注入,影响灌浆效果。
C. 注入率:注入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浆液的注入量。在岩层结构破碎、透水性较大的情况下,控制注入率可以防止灌浆液过快流失,保证灌浆液的合理分布和凝固,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控制方法。
D. 灌浆压力或浆液稠度:这个选项虽然综合了A和B两个选项,但在岩层结构破碎和透水性大的情况下,仍然不是最佳选择,因为它没有直接针对问题的核心——控制浆液的注入速度和范围。
因此,正确答案是C。原因是当岩层结构破碎、透水性较大时,控制注入率可以更有效地保证灌浆的质量和安全性,避免因灌浆压力过大导致的岩层破坏或地面抬动等问题,同时也能确保浆液在岩层中的合理分布。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完全是偶然性的
B. (B) 完全是必然性的
C. (C) 完全是随机性的
D. (D) 既有必然性也有随机性
解析:选项解析:
A. 完全是偶然性的:这个选项不正确,因为水文现象虽然有时会表现出偶然性,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象、地理、气候等自然规律的影响,不能完全视为偶然。
B. 完全是必然性的:这个选项也不正确。尽管水文现象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但它们也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此不能说它们是绝对必然发生的。
C. 完全是随机性的:这个选项同样不正确。水文现象并非完全随机,它们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比如季节性降雨和洪水周期。
D. 既有必然性也有随机性:这个选项是正确的。水文现象的发生既有其必然性,比如季节性的降雨和河流径流的周期性变化,又有随机性,比如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自然规律决定了水文现象的基本趋势,而随机因素则导致了实际观测值与预期值之间的差异。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D是因为它最全面地反映了水文现象的性质。水文现象既遵循自然界的某些规律,又受到众多随机因素的影响,因此它们既有必然性也有随机性。这个答案符合水文科学的基本原理,即水文过程是自然规律和随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缓流
B. (B) 急流
C. (C) 层流
D. (D) 紊流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水流类型及其特性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缓流:缓流通常指的是水流速度较慢、水势平稳的水流。它不符合题目中“流速大,水势湍急”的描述,且缓流在遇到障碍物时往往会产生水位上升的现象,与“上游水位不受影响”相悖。因此,A选项错误。
B. 急流:急流是指水流速度较快、水势湍急的水流。它符合题目中“流速大,水势湍急”的描述。同时,急流在遇到障碍物时,由于其流速快、能量高,往往能够一跃而过,对上游水位影响较小,甚至不受影响。这与题目中“遇到障碍物时水流一跃而过,上游水位不受影响”的描述相吻合。因此,B选项正确。
C. 层流:层流是流体的一种流动状态,其特点是流体分层流动,各层之间互不干扰,流速在管中心处最大,其近壁处最小。层流并不直接描述水流的速度或水势的湍急程度,而是侧重于流体的流动形态。因此,C选项与题目描述不符,错误。
D. 紊流:紊流也是流体的一种流动状态,与层流相对。紊流中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杂乱无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随机变化。虽然紊流可能伴随有较高的流速和水势的湍急,但它并不特指“遇到障碍物时水流一跃而过,上游水位不受影响”的情况。因此,D选项也不符合题目要求,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选项“急流”。
A. (A) Cs= 0
B. (B) Cs> 0
C. (C) Cs< 0
D. (D) Cs= 1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两参数对数正态分布的偏态系数特性。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对数正态分布和偏态系数的概念。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连续概率分布,其变量X的对数服从正态分布。偏态系数(Cs)是衡量数据分布偏斜方向和程度的统计量,当数据右偏时,Cs > 0;当数据左偏时,Cs < 0;当数据对称时,Cs = 0。
对于两参数对数正态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在右侧有一个较长的尾部,即数据更有可能取较大的值,这导致分布向右偏斜。因此,其偏态系数Cs必然大于0。
现在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Cs= 0):表示数据分布对称,与对数正态分布的右偏特性不符,故A错误。
B选项(Cs> 0):表示数据分布右偏,与对数正态分布的特性相符,故B正确。
C选项(Cs< 0):表示数据分布左偏,与对数正态分布的特性相悖,故C错误。
D选项(Cs= 1):虽然偏态系数可能大于0,但并不能确定其确切值为1,故D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选项(Cs> 0)。
A. (A) C v 上 > C v 下
B. (B) C v 上 < C v 下
C. (C) C v 上 = C v 下
D. (D) C v 上 ≤ C v 下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关于河流径流变化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简称 Cv)在不同河段的变化规律。Cv 是衡量水文系列变差的一个统计量,它表示随机变量的期望值与其标准差的比例,用来描述数据的相对离散程度。
解析如下:
选项 A:Cv 上 > Cv 下,表示上游的洪峰流量变化系数大于下游的变化系数。
选项 B:Cv 上 < Cv 下,表示上游的变化系数小于下游的变化系数。
选项 C:Cv 上 = Cv 下,表示上游与下游的变化系数相等。
选项 D:Cv 上 ≤ Cv 下,表示上游的变化系数不大于下游的变化系数。
正确答案是 A,这是因为:
在同一个气候区内,从河流的上游到下游,由于河流汇流路径加长,流域面积增大,降雨和径流的空间分布更加均匀,加上沿途水库调节、植被涵养水源等作用,使得洪峰流量的变化趋于平缓。因此,相对于上游而言,下游洪峰流量的年际变化通常会有所减小,即洪峰流量的 Cv 值一般会降低。所以,在同一气候条件下,河流上游的洪峰流量的 Cv 值通常大于下游的 Cv 值。
A. (A)综合考虑、远近结合
B. (B)重视效益发挥
C. (C)蓄水量越大越好
D. (D)集水容易、占地少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小水池工程规划原则的理解。我们来看一下每个选项的解析:
A. 综合考虑、远近结合:这是正确的。在规划小水池时,需要全面考虑当前的需求与长远的发展,既要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也要为未来的变化留有余地。
B. 重视效益发挥:这也是正确的。规划小水池时应该考虑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的效益最大化。
C. 蓄水量越大越好:这是错误的说法。虽然蓄水量大可以提供更多水资源,但是也需要考虑建设成本、环境影响等因素,并非蓄水量越大就越好。因此,这个选项不被选择。
D. 集水容易、占地少:这是正确的。设计小水池时,应该考虑到水源收集的便利性,并尽可能减少占地面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 ABD,即在规划小水池工程时应综合考虑、远近结合;重视效益发挥;以及集水容易、占地少的原则。
A. (A) C 3 S
B. (B) C 2 S
C. (C) C 3 A
D. (D) C 4 AF
解析:选项解析:
A. C3S(三硅酸钙):这是水泥熟料中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70%左右。它的水化速度相对较快,水化热也较高,但不是最快的。
B. C2S(二硅酸钙):这是水泥熟料的另一个主要成分,约占25%左右。它的水化速度较慢,但最终强度较高。
C. C3A(三铝酸钙):这是水泥熟料中水化速度最快的成分,它的28天水化热也是最大的。因此,在早期强度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D. C4AF(四铁酸钙):这是水泥熟料中的少量成分,它的水化速度和水化热都不是最大的。
为什么选择C:
选择C(C3A)是因为C3A在水泥熟料中水化速度最快,并且在28天时释放的水化热最大。C3A在水泥凝结硬化的初期阶段起主导作用,迅速生成水化产物,导致早期强度增长快。因此,根据题目要求,C3A是正确答案。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正确
B. 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