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0.076
B、(B) 0.132
C、(C) -0.132
D、(D) 0.076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地形图上两点间坡度的计算。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坡度的定义。坡度是地表单元陡缓的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h和水平方向的距离l的比叫做坡度,用字母i表示,即 i=
l
h
。
接下来,我们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来计算直线AB的坡度。
A点高程为 H
A
=11.15m
B点高程为 H
B
=26.34m
AB距离为 L
AB
=200.50m
我们需要计算的是AB两点间的高差,即 h=H
B
−H
A
=26.34m−11.15m=15.19m。
然后,我们将高差h和水平距离 L
AB
代入坡度的计算公式中,得到:
i=
L
AB
h
=
200.50m
15.19m
≈0.076
对比选项,我们发现计算结果与选项D(0.076)相符。
因此,直线AB的坡度为0.076,选项D正确。
选项A(-0.076)和选项C(-0.132)的坡度值为负,这在实际地形中通常表示下坡,但题目中并未明确说明AB是下坡,且从A点到B点高程是增加的,所以坡度应为正,故A、C错误。
选项B(0.132)的坡度值虽然为正,但与我们的计算结果不符,故B错误。
A、(A) -0.076
B、(B) 0.132
C、(C) -0.132
D、(D) 0.076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地形图上两点间坡度的计算。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坡度的定义。坡度是地表单元陡缓的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h和水平方向的距离l的比叫做坡度,用字母i表示,即 i=
l
h
。
接下来,我们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来计算直线AB的坡度。
A点高程为 H
A
=11.15m
B点高程为 H
B
=26.34m
AB距离为 L
AB
=200.50m
我们需要计算的是AB两点间的高差,即 h=H
B
−H
A
=26.34m−11.15m=15.19m。
然后,我们将高差h和水平距离 L
AB
代入坡度的计算公式中,得到:
i=
L
AB
h
=
200.50m
15.19m
≈0.076
对比选项,我们发现计算结果与选项D(0.076)相符。
因此,直线AB的坡度为0.076,选项D正确。
选项A(-0.076)和选项C(-0.132)的坡度值为负,这在实际地形中通常表示下坡,但题目中并未明确说明AB是下坡,且从A点到B点高程是增加的,所以坡度应为正,故A、C错误。
选项B(0.132)的坡度值虽然为正,但与我们的计算结果不符,故B错误。
A. (A) -6.8%
B. (B) 1.5%
C. (C) -1.5%
D. (D) 6.8%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地形图上的坡度计算。
坡度通常是指单位水平距离上升或下降的垂直高度,可以用百分比、比例或角度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坡度(%)=(高程差 / 水平距离)× 100%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 A点高程 = 21.17m B点高程 = 16.84m AB水平距离 = 279.50m
首先计算高程差: 高程差 = A点高程 - B点高程 = 21.17m - 16.84m = 4.33m
然后代入坡度计算公式: 坡度(%)=(4.33m / 279.50m)× 100% ≈ 1.55%
接下来分析选项: A. -6.8%:表示下降的坡度,但实际计算为上升坡度,故排除。 B. 1.5%:虽然接近计算值,但不是精确值,且选项C更接近。 C. -1.5%:这是错误的,因为实际上AB线是上升的,不应该是负值。 D. 6.8%:这个数值与实际计算结果不符。
正确答案应该是选项B(1.5%)更接近计算值,但由于题目答案是C,这里可能存在题目设定错误或答案打印错误。按照标准计算过程,答案应该是B。如果必须选择C,则可能是考虑到某种特殊上下文或题目设定的陷阱,但在常规数学计算中,答案应该是B。
A. (A) 图上等高线
B. (B) 平面坐标值
C. (C) 图上的比例尺
D. (D) 水平距离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地形图理解和应用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地形图上如何确定某点的高程,并从给定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首先,我们逐一审视各个选项:
A. 图上等高线:等高线地图是一种通过等高线来表示地形高度变化的地图。等高线连接了所有具有相同海拔高度的点,因此,通过查看某点所在的等高线,我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确定该点的高程。这是确定地形图上某点高程的常用和准确方法。
B. 平面坐标值:平面坐标值通常用于确定点在二维平面上的位置(如经纬度或X、Y坐标),但并不直接表示该点的高程。因此,这个选项不正确。
C. 图上的比例尺:比例尺是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距离之间比例关系的工具。它用于计算地图上的距离,但并不直接关联到高程的确定。因此,这个选项也不正确。
D. 水平距离:水平距离是指两点在同一水平面上(即不考虑高程差异)的直线距离。它同样不直接用于确定某点的高程。因此,这个选项同样不正确。
综上所述,只有A选项“图上等高线”能够直接用于确定地形图上某点的高程。等高线地图通过等高线清晰地展示了地形的起伏和高低变化,是确定高程的直观和有效方法。
因此,答案是A。
A. (A) 1:5000
B. (B) 1:1000
C. (C) 1:2000
D. (D) 1:500
解析: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是指地图上的一个单位所代表的实际距离。这个精度通常由比例尺的分母决定,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细节越精细。
选项解析如下:
A. 1:5000 —— 这意味着地图上的1个单位长度代表实际地面的5000个相同单位长度。比例尺精度为0.5米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计算:0.5米 x 5000 = 2500米。因此,地图上0.5mm代表实际距离2500mm,即2.5米。
B. 1:1000 —— 如果比例尺是1:1000,那么地图上的0.5mm将代表0.5米 x 1000 = 500米。这显然比2.5米的精度要高,不符合题目条件。
C. 1:2000 —— 类似地,地图上的0.5mm代表0.5米 x 2000 = 1000米,这也比2.5米的精度高。
D. 1:500 —— 如果比例尺是1:500,那么地图上的0.5mm代表0.5米 x 500 = 250米,这同样比2.5米的精度高。
为什么选择A: 根据上述解析,只有选项A(1:5000)的比例尺精度为0.5米时,实际代表的距离是2.5米,这与题目中给出的比例尺精度0.5米相符。其他选项的比例尺精度都低于0.5米,不符合题目的要求。因此,正确答案是A(1:5000)。
A. (A) 计曲线
B. (B) 间曲线
C. (C) 首曲线
D. (D) 助曲线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等高线地图中的基本概念,特别是不同类型的等高线如何被定义和区分。
首先,我们来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按基本等高距绘出的等高线”。这里的“基本等高距”是等高线地图绘制中的一个基础概念,指的是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 计曲线:计曲线并不是基于基本等高距绘制的等高线,它通常指的是加粗显示的等高线,用于辅助读数或突出显示特定地形特征,如高程的整倍数等。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意。
B. 间曲线:间曲线是等高线地图中的一种辅助等高线,用于表示在基本等高距的二分之一处的高程变化。它并不是按基本等高距绘制的,所以B选项也不正确。
C. 首曲线:首曲线正是按照基本等高距绘制的等高线,它是等高线地图中最基本的等高线类型,用于表示地形的高程变化。因此,C选项与题目描述完全吻合。
D. 助曲线:助曲线通常用于表示在基本等高距的四分之一处的高程变化,是等高线地图中的一种更精细的辅助等高线。它同样不是按基本等高距绘制的,所以D选项也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按基本等高距绘出的等高线称为“首曲线”,即选项C。
A. (A) 高差
B. (B) 平距
C. (C) 间距
D. (D) 斜距
解析:选项解析:
A. 高差 - 指的是两个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B. 平距 - 通常指的是水平距离,与等高线的垂直高度无关。 C. 间距 - 指的是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但在此题中不够具体,因为间距可以是水平也可以是垂直的。 D. 斜距 - 指的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沿斜面的距离,同样与等高线的高差概念不符。
为什么选择A: 等高距是地图学中的一个术语,特指两个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因此,在给定的选项中,A(高差)是最准确的定义,符合等高距的专业含义。其他选项虽然涉及距离的概念,但不是特指等高线之间的垂直高度差。所以正确答案是A(高差)。
A. (A) 地貌
B. (B) 地物
C. (C) 地形
D. (D) 固定物体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地理和地图学基本概念的选择题。我们需要从给定的选项中,选择出与“地面上固定物体的总称”最匹配的答案。
首先,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 地貌:地貌通常指的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谷地等自然形态,它并不特指地面上的固定物体,如建筑物、道路等。因此,这个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B. 地物:地物是指地面上各种固定性物体(如房屋、道路、桥梁、河流、湖泊、森林、山地等)的总称。这个选项直接对应了题目中“地面上固定物体的总称”的描述,因此是正确答案。
C. 地形: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体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它更多地描述的是地表的自然形态,而非固定物体本身,因此这个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D. 固定物体:虽然这个选项直接提到了“固定物体”,但它并没有涵盖题目中“总称”的概念。题目要求的是一个能够概括所有地面上固定物体的词汇,而“固定物体”本身只是一个描述性的短语,不是一个总称。
综上所述,选项B“地物”最符合题目“地面上固定物体的总称”的描述。因此,正确答案是B。
A. (A) 地貌
B. (B) 地物
C. (C) 地形点
D. (D) 地形
解析:选项解析:
A. 地貌:通常指的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如山地、丘陵、平原等,它只描述了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不包括地物。
B. 地物:指的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工物体,如河流、湖泊、建筑物等,它只描述了地表上的物体,不包括地貌。
C. 地形点:通常指的是在地图上表示地形特征的单个点,它可以是高点、低点或其他具有特定意义的点,它只是地形中的一个要素,不能代表地形整体。
D. 地形:是地物和地貌的总称,它包括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态(地貌)以及地表上的各种物体(地物)。地形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了自然和人造环境的所有地表特征。
为什么选择D: 地形是一个综合性的术语,它涵盖了地表的所有特征,既包括自然形成的地貌,如山脉、河流,也包括人类活动形成的地物,如道路、建筑物。因此,地物和地貌的总称应该是地形,所以正确答案是D。其他选项都只包含了地形的部分特征,不能作为地物和地貌的总称。
A. (A) 地物与地貌
B. (B) 地貌与地理
C. (C) 地理与地势
D. (D) 地物与地势
解析:这是一道定义理解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地形的基本定义,从给定的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首先,我们来理解“地形”的基本含义。地形通常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和状态,包括山川、河流、湖泊、平原、高原、盆地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所构成的总体特征。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选项(地物与地貌):“地物”通常指的是地面上的固定物体,如房屋、道路、桥梁等;“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包括山岭、河谷、盆地等。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能够较为全面地描述地形的含义,既包括了地面的自然形态(地貌),也隐含了地面上的固定物体(地物,尽管地物不是地形的直接组成部分,但它与地形紧密相关)。
B选项(地貌与地理):“地理”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涵盖了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现象等各个方面,不仅仅局限于地形。因此,这个选项与地形的直接定义不符。
C选项(地理与地势):“地势”主要指的是地表的起伏状态,是地形的一个方面,但不能全面代表地形的含义。同时,“地理”的概念同样过于宽泛。
D选项(地物与地势):“地物”如前所述,虽然与地形有关,但并非其核心要素;“地势”也只是地形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地形的全部。
综上所述,A选项(地物与地貌)最符合地形的定义,因为它既包括了地面的自然形态(地貌),也隐含了与地形紧密相关的地面固定物体(地物)。
因此,答案是A(地物与地貌)。
A. (A) 比例符号
B. (B) 非比例符号
C. (C) 地貌符号
D. (D) 半依比例符号
解析:地形图的符号是用于表示地图上各种地理信息的图形或标记。在水利工程专业中,地形图的准确解读非常重要。
选项解析如下:
A. 比例符号:这类符号的大小是按比例尺绘制的,可以表示如房屋、桥梁等实际大小的地物,但这并不是地形图符号的分类之一。
B. 非比例符号:这种符号的大小不随比例尺变化,通常用于表示不易按比例表示的小地物,如点状地物(如小树、电线杆等)。这同样不是地形图符号的分类。
C. 地貌符号:这个选项正确。地貌符号是地形图符号的一部分,用于表示地形地貌特征,如等高线、陡坎、河流、植被等。
D. 半依比例符号:这类符号通常用于表示如围墙、管线等地物,其长度按比例尺表示,但宽度不按比例尺绘制。这也是一种符号类型,但不是本题所问的地形图符号的分类。
因此,正确答案是C(地貌符号),因为地形图的符号确实包括地物符号和地貌符号两大类,地貌符号用于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自然形态等,是地形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A. (A) 助曲线
B. (B) 首曲线
C. (C) 间曲线
D. (D) 计曲线
解析:这个问题涉及到地形图的等高线分类及其在图上的数量占比。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形图上不同类型的等高线及其定义。
首曲线:这是地形图上最基本的等高线,用于直接显示地貌起伏形态,是每隔一个等高距描绘的细实线。在地形图上,首曲线的数量是最多的,因为它们是最基础、最详细的等高线表示。
计曲线:又称加粗等高线,是每隔四条首曲线加粗描绘的等高线,用于概略地显示地貌。它们在图上的数量相对较少,主要起强调和概略显示的作用。
间曲线:是首曲线间,为了显示局部地貌特征,按二分之一等高距加绘的细长虚线。由于它们是细长的虚线,且在数量上不如首曲线多,所以不是本题答案。
助曲线:是用以表示间曲线仍不能显示某些局部地貌特征时,按四分之一等高距加绘的细短虚线。这类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更为稀少,主要用于极其详细的地形描绘。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助曲线:数量较少,主要用于显示极细微的地形变化,不符合题目中“最多的是”这一描述。
B. 首曲线:是地形图上最基本的等高线,数量最多,用于详细显示地貌起伏,符合题目要求。
C. 间曲线:数量介于首曲线和助曲线之间,且为虚线,不是数量最多的等高线。
D. 计曲线:数量明显少于首曲线,主要用于概略显示地貌,不符合题目要求。
综上所述,地形图上最多的是首曲线,因此答案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