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比例绘制的符号
B、(B) 非比例绘制的符号
C、(C) 线型比例绘制的符号
D、(D) 地物注记符号
答案:D
解析:在水利工程绘图中,不同的符号用于表示不同的地理特征或地物。
A. 比例绘制的符号:这种符号的大小与实际物体成比例,适用于那些大小在图纸上可以按比例尺绘制的物体,如小型建筑物、植被等。
B. 非比例绘制的符号:这种符号的大小不随实际物体的大小而变化,适用于那些大小相对较小,无法在图纸上按比例尺绘制的物体,如路灯、标志等。
C. 线型比例绘制的符号:这种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线性地物,如道路、管线等,其长度可以按比例尺绘制,但宽度通常不按比例。
D. 地物注记符号:这种符号主要用于在图纸上标注地物的名称、性质或其他属性,不表示地物的实际形状或大小。
解析: 绘制水塔这样的建筑物,如果是按比例绘制,可能会因为水塔的实际尺寸较大而在地形图上占据过多空间,导致其他细节无法清晰表示;非比例符号和线型比例符号通常用于不同类型的地物。因此,对于水塔这样的特定建筑物,通常采用地物注记符号来标注其位置和性质,而不需要详细绘制其形状和大小。
所以,正确答案是 D. 地物注记符号,因为它最适合在地图上标注水塔的位置和相关信息,而不影响图纸的整体可读性和比例。
A、(A) 比例绘制的符号
B、(B) 非比例绘制的符号
C、(C) 线型比例绘制的符号
D、(D) 地物注记符号
答案:D
解析:在水利工程绘图中,不同的符号用于表示不同的地理特征或地物。
A. 比例绘制的符号:这种符号的大小与实际物体成比例,适用于那些大小在图纸上可以按比例尺绘制的物体,如小型建筑物、植被等。
B. 非比例绘制的符号:这种符号的大小不随实际物体的大小而变化,适用于那些大小相对较小,无法在图纸上按比例尺绘制的物体,如路灯、标志等。
C. 线型比例绘制的符号:这种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线性地物,如道路、管线等,其长度可以按比例尺绘制,但宽度通常不按比例。
D. 地物注记符号:这种符号主要用于在图纸上标注地物的名称、性质或其他属性,不表示地物的实际形状或大小。
解析: 绘制水塔这样的建筑物,如果是按比例绘制,可能会因为水塔的实际尺寸较大而在地形图上占据过多空间,导致其他细节无法清晰表示;非比例符号和线型比例符号通常用于不同类型的地物。因此,对于水塔这样的特定建筑物,通常采用地物注记符号来标注其位置和性质,而不需要详细绘制其形状和大小。
所以,正确答案是 D. 地物注记符号,因为它最适合在地图上标注水塔的位置和相关信息,而不影响图纸的整体可读性和比例。
A. (A) 等高线
B. (B) 首曲线
C. (C) 计曲线
D. (D) 间曲线
解析: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地形图上等高线的不同分类及其标识方式。
解析各个选项:
A. 等高线:这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指的是地形图上连接高程相同的各点所成的闭合曲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分类,而是描述一类曲线的总称,因此A选项不正确。
B. 首曲线:首曲线是最基本的等高线,用于表示地面的基本形态,但题目中描述的是“每5根加粗1根”的特定情况,而首曲线并不特指这种加粗处理的等高线,所以B选项也不正确。
C. 计曲线:计曲线,又称加粗等高线,是每隔四条基本等高线(即首曲线)加粗描绘一条的等高线,用于计算高程或查读高程。这完全符合题目中“每5根加粗1根”的描述,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
D. 间曲线:间曲线是当首曲线不足以显示局部地貌特征时,按二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细长虚线。它并不涉及加粗处理,因此D选项与题目描述不符,不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即计曲线。这是因为计曲线正是按照“每5根加粗1根”的规则在地形图上描绘的等高线。
A. (A) 26m、31m
B. (B) 27m、32m
C. (C) 29m
D. (D) 30m
解析:在地形图上,等高线用于表示地面的高程变化。为了更好地表示地形,通常会将某些等高线加粗,这些加粗的等高线称为计曲线,它们通常是每隔一定的高程间隔出现的,比如每隔10米。
根据题目,给出的等高线为26m、27m、28m、29m、30m、31m、32m,可以看出等高线的间隔为1米。
在标准的地形图绘制规则中,每五条等高线会有一条被加粗,通常是每隔一个基本等高距(如10米)的倍数的那条等高线。虽然这里给出的等高线间隔是1米,但是我们可以假设这是一个特殊的绘图规则或者是一个简化的问题。
在这个假设下,我们可以推断,每五条等高线中的第五条应该被加粗。因此,从26m开始数,第五条等高线是30m。
解析各个选项: A. 26m、31m - 26m是第一条等高线,但31m不是第五条。 B. 27m、32m - 27m和32m都不是第五条等高线。 C. 29m - 29m不是第五条等高线。 D. 30m - 30m是从26m开始的第五条等高线。
因此,正确答案是D(30m),因为30m是符合每隔五条等高线加粗规则的等高线。
A. (A) 计曲线
B. (B) 首曲线
C. (C) 间曲线
D. (D) 助曲线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地形图中地貌表示时等高线的使用频率。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计曲线:计曲线,也称为加粗等高线,通常用于每隔四条首曲线加粗一条,以便在图上更清晰地识别和量算高程。它不是地貌表示中最常用的等高线类型,因为它主要用于辅助识别和计算,而非全面描述地貌。
B. 首曲线:首曲线是地形图上最基本的等高线,用于直接表示地面起伏的基本形态。在地形图中,首曲线的使用最为普遍和频繁,因为它直接构成了地貌的基本框架。
C. 间曲线:间曲线,也称为半距等高线,用于表示首曲线不能显示的局部地貌特征。它通常用于加密等高线,以便更详细地描述地貌,但其使用频率低于首曲线。
D. 助曲线:助曲线是进一步加密的等高线,用于表示间曲线仍不能详细表示的部分。它的使用更为局部和详细,但整体上不是地貌表示中最常用的等高线类型。
综上所述,首曲线(B选项)是地形图中地貌表示时用得最多的等高线,因为它直接且全面地描述了地面的基本起伏形态。因此,正确答案是B。
A. (A) 坡度小
B. (B) 坡度越陡
C. (C) 平地
D. (D) 坡度越缓
解析:等高线是连接地图上相同高度点的线条,它们用来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即等高线平距,可以反映地形的坡度。
选项解析: A.(A)坡度小 - 这个选项看似合理,因为坡度小意味着高度变化不大。但是,坡度小并不一定意味着等高线平距大,因为平距的大小还取决于地图的比例尺。 B.(B)坡度越陡 - 如果坡度越陡,等高线会靠得更近,因为高度在较短的距离内迅速变化。因此,这个选项是不正确的。 C.(C)平地 - 在平地上,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可能很大,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因为平地也可能有轻微的起伏,导致等高线不完全平行。所以这个选项不够准确。 D.(D)坡度越缓 - 这是正确答案。等高线平距越大,说明在相同的水平距离内,高度变化越小,这表示坡度越缓。
选择D的原因是,等高线平距大表明在地图上相同距离内,高度的变化较小,即地形变化平缓,因此坡度较缓。这是地形图上判断坡度的一个基本方法。
A. (A) 外矢距
B. (B) 切线长
C. (C) 曲线半径
D. (D) 曲线长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圆曲线测设元素识别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圆曲线测设中涉及的主要元素有哪些,并理解这些元素在圆曲线测设中的作用。
选项分析:
A选项(外矢距):外矢距是圆曲线测设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表示圆曲线的切线与圆曲线在交点处向外偏移的距离。这是圆曲线测设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元素。
B选项(切线长):切线长是圆曲线与其两端直线相切的部分的长度。在圆曲线测设中,切线长的准确测定对于保证线路的连续性和平顺性至关重要。
C选项(曲线半径):虽然曲线半径是圆曲线的基本属性之一,但它并不直接作为圆曲线测设过程中的一个“测设元素”。曲线半径在圆曲线的设计阶段确定,但在实际的测设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的是由曲线半径派生出的其他参数(如切线长、外矢距等)来进行测设。
D选项(曲线长):曲线长是指圆曲线本身的长度,也是圆曲线测设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测设过程中,需要准确测定曲线长以确保圆曲线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答案选择: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B、D三个选项都是圆曲线测设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它们直接参与圆曲线的实地测设。
而C选项(曲线半径)虽然与圆曲线紧密相关,但它在圆曲线的测设过程中并不直接作为测设元素使用,而是在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
因此,正确答案是C(曲线半径),因为它不是圆曲线测设过程中的直接测设元素。
A. (A) 距离交会法
B. (B) 方位交会法
C. (C) 高程交会法
D. (D) 高差交会法
解析:选项解析:
A. 距离交会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测量待测点到两个已知点的距离来确定其平面位置。在实际操作中,使用测距仪对待测点和两个已知点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然后利用这两个距离在图纸上交会出待测点的位置。
B. 方位交会法:这是一种通过测定待测点到两个以上已知点的方位角来确定其位置的方法。方位角是从北方向顺时针量到线段的方向,但是这个选项并不是通常用来测设地面点平面位置的通用方法。
C. 高程交会法:这个选项不正确,因为高程交会法是用来确定点的高程而不是平面位置的。
D. 高差交会法:同样,这个选项不正确,因为高差交会法也是用于确定点的高程,而不是平面位置。
为什么选择A:
在上述选项中,距离交会法(A)是测量地面点平面位置的常用方法之一,与题目中提到的极坐标法、直角坐标法、角度交会法并列,都是确定地面点平面位置的技术手段。其他选项如方位交会法、高程交会法和高差交会法要么不是常用的平面位置测量方法,要么是用于确定高程而不是平面位置。因此,正确答案是A. 距离交会法。
A. (A) 方位交会法
B. (B) 极坐标法
C. (C) 高程交会法
D. (D) 高差交会法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测设地面点平面位置的不同方法。
选项A,(A)方位交会法:虽然方位是测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在测设地面点平面位置的常规方法中,并不直接称为“方位交会法”。此方法描述不够准确,故A错误。
选项B,(B)极坐标法:极坐标法是一种常用的测设地面点平面位置的方法。它根据一个已知点和到未知点的距离(极径)以及该距离与已知方向(极轴,如北方向)的夹角(极角)来确定未知点的位置。这种方法符合题目要求,故B正确。
选项C,(C)高程交会法:高程通常用于描述点的高度或垂直位置,而不是平面位置。因此,“高程交会法”在测设地面点平面位置时不适用,故C错误。
选项D,(D)高差交会法:高差是两点之间的高度差,同样用于描述垂直方向的变化,不适用于测设地面点的平面位置,故D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即极坐标法,因为它是测设地面点平面位置的常用且准确的方法。
A. (A) 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细部
B. (B) 从局部到整体,先细部后控制
C. (C) 先平面控制后高程控制
D. (D) 先测角再测高程
解析:施工测量是在工程建设中进行的一系列测量工作,其目的是确保设计图纸上的工程结构准确地在实地位置得到体现。以下是各个选项的解析:
A. 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细部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施工测量的原则确实是首先进行整体控制测量,确保整个工程的大致位置和布局准确无误,然后再进行细部测量,确保每个局部结构和构件的位置精确。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误差累积,保证工程质量。
B. 从局部到整体,先细部后控制 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如果先进行细部测量,可能会由于整体控制不精确导致细部测量累积较大误差,最终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
C. 先平面控制后高程控制 这个选项虽然描述了施工测量中的一个步骤,但并不全面。施工测量确实通常先进行平面控制,但之后也需进行高程控制,它并不是施工测量的完整原则。
D. 先测角再测高程 这个选项描述的是测量中的一个具体操作步骤,而不是施工测量的原则。测量过程中确实可能需要先测量角度来确定方向,然后再测量高程,但这并不是施工测量的总体原则。
因此,根据施工测量的原则,正确答案是A。它体现了施工测量工作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确保了工程建设的精度和质量。
A. (A) 2+253.49
B. (B) 2+378.99
C. (C) 2+190.74
D. (D) 2+441.74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道路工程中圆曲线起点桩号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道路交点桩号为2+316.24,圆曲线切线长为62.75m。圆曲线的切线长是指从交点(或称为切点)到圆曲线起点的距离。
接下来,我们根据这些信息来计算圆曲线起点的桩号。由于交点桩号是2+316.24,而圆曲线切线长是62.75m(注意,桩号中的单位通常是米,但在这里为了与题目保持一致,我们保留“+”和“.”的格式),我们需要从交点桩号中减去切线长来找到圆曲线的起点桩号。
计算过程如下:
2+316.24−62.75=2+253.49
现在,我们对比选项:
A选项:2+253.49,与我们的计算结果相符,是正确答案。
B选项:2+378.99,这个值比交点桩号还要大,显然不可能是圆曲线的起点桩号。
C选项:2+190.74,这个值比交点桩号小很多,也不可能是圆曲线的起点桩号。
D选项:2+441.74,这个值同样比交点桩号大很多,不可能是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选项:2+253.49。
A. (A) 距离及角度
B. (B) 距离
C. (C) 角度
D. (D) 高程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极坐标法在测量学中的应用。
选项解析如下:
A. 距离及角度:极坐标法是通过已知点(通常是测站点)来确定待测点(放样点)的位置,需要测量两个参数,即待测点与测站点之间的距离(极径)和方位角(极角)。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B. 距离:仅知道距离不足以确定点位,还需要知道角度信息。
C. 角度:仅知道角度同样不足以确定点位,还需要知道距离信息。
D. 高程:高程是测量点位的垂直位置,与水平位置的确定无关。极坐标法主要用于平面坐标的放样,不涉及高程的测量。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答案选A,因为极坐标法测设点位时,确实需要计算距离(极径)和角度(极角)两个放样数据,这两个数据共同决定了待测点在平面上的位置。其他选项要么信息不足,要么与极坐标法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