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2+253.49
B、(B) 2+378.99
C、(C) 2+190.74
D、(D) 2+441.74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道路工程中圆曲线起点桩号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道路交点桩号为2+316.24,圆曲线切线长为62.75m。圆曲线的切线长是指从交点(或称为切点)到圆曲线起点的距离。
接下来,我们根据这些信息来计算圆曲线起点的桩号。由于交点桩号是2+316.24,而圆曲线切线长是62.75m(注意,桩号中的单位通常是米,但在这里为了与题目保持一致,我们保留“+”和“.”的格式),我们需要从交点桩号中减去切线长来找到圆曲线的起点桩号。
计算过程如下:
2+316.24−62.75=2+253.49
现在,我们对比选项:
A选项:2+253.49,与我们的计算结果相符,是正确答案。
B选项:2+378.99,这个值比交点桩号还要大,显然不可能是圆曲线的起点桩号。
C选项:2+190.74,这个值比交点桩号小很多,也不可能是圆曲线的起点桩号。
D选项:2+441.74,这个值同样比交点桩号大很多,不可能是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选项:2+253.49。
A、(A) 2+253.49
B、(B) 2+378.99
C、(C) 2+190.74
D、(D) 2+441.74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道路工程中圆曲线起点桩号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道路交点桩号为2+316.24,圆曲线切线长为62.75m。圆曲线的切线长是指从交点(或称为切点)到圆曲线起点的距离。
接下来,我们根据这些信息来计算圆曲线起点的桩号。由于交点桩号是2+316.24,而圆曲线切线长是62.75m(注意,桩号中的单位通常是米,但在这里为了与题目保持一致,我们保留“+”和“.”的格式),我们需要从交点桩号中减去切线长来找到圆曲线的起点桩号。
计算过程如下:
2+316.24−62.75=2+253.49
现在,我们对比选项:
A选项:2+253.49,与我们的计算结果相符,是正确答案。
B选项:2+378.99,这个值比交点桩号还要大,显然不可能是圆曲线的起点桩号。
C选项:2+190.74,这个值比交点桩号小很多,也不可能是圆曲线的起点桩号。
D选项:2+441.74,这个值同样比交点桩号大很多,不可能是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选项:2+253.49。
A. A、正确
B. B、错误
A. (A) 地貌
B. (B) 地物
C. (C) 地形
D. (D) 固定物体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地理和地图学基本概念的选择题。我们需要从给定的选项中,选择出与“地面上固定物体的总称”最匹配的答案。
首先,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 地貌:地貌通常指的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谷地等自然形态,它并不特指地面上的固定物体,如建筑物、道路等。因此,这个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B. 地物:地物是指地面上各种固定性物体(如房屋、道路、桥梁、河流、湖泊、森林、山地等)的总称。这个选项直接对应了题目中“地面上固定物体的总称”的描述,因此是正确答案。
C. 地形: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体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它更多地描述的是地表的自然形态,而非固定物体本身,因此这个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D. 固定物体:虽然这个选项直接提到了“固定物体”,但它并没有涵盖题目中“总称”的概念。题目要求的是一个能够概括所有地面上固定物体的词汇,而“固定物体”本身只是一个描述性的短语,不是一个总称。
综上所述,选项B“地物”最符合题目“地面上固定物体的总称”的描述。因此,正确答案是B。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解析如下:
题目提到的是洪水频率分析中的一个概念。洪水频率分析是用来评估特定地点发生特定规模洪水的概率,通常用统计方法来处理历史洪水数据。
设计洪量:对于给定的重现期(即某一规模的洪水多少年一遇),不同时间段内的最大流量(洪量)通常是不同的。例如,3天的最大洪量与7天的最大洪量会有差异,即便它们对应相同的重现期。
统计参数:在洪水频率分析中,通常会计算出一系列统计参数,包括均值(平均洪量)、离势系数(Cv,衡量洪量变异程度的一个指标)、偏态系数(Cs,衡量洪量分布对称性的一个指标)等。
题目中说“某一地点同一频率不同时段洪量的设计值是不一样的”,这部分是正确的。因为洪水的持续时间会影响其峰值流量,所以不同时间段的设计洪量确实会有所不同。
但是,“不同洪量系列的均值、离势系数 Cv、偏态系数 Cs 是一样的”,这部分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不同时段的洪量序列(例如1天、3天、7天等)可能会有不同的统计特性,因此它们各自的均值、离势系数和偏态系数也可能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选项B(错误)是正确的答案,因为不同洪量系列的统计参数(均值、离势系数、偏态系数)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可能会有所变化。
A. (A) 滑坡
B. (B) 泥石流
C. (C) 崩塌
D. (D) 涝灾
解析:在台风期间,由于强降雨的影响,山区或坡地容易发生多种地质灾害。题目中提到的选项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涝灾。虽然这些灾害都可能在台风期间发生,但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通常是泥石流。
解析如下:
A. 滑坡:是指山坡上的土壤或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虽然滑坡也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但在台风期间,它的危害性可能不及泥石流。
B.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它具有极高的能量,能够摧毁沿途的一切障碍物,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由于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山区更容易形成泥石流。
C. 崩塌:指的是岩体突然脱离母体并向下坠落或滚动的现象。崩塌虽然破坏性大,但是与泥石流相比,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较小。
D. 涝灾:通常指的是平原地区因为排水不畅导致的积水成灾现象,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质灾害,而是水文灾害。
因此,在台风期,考虑到灾害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答案选择B(泥石流)是正确的。
A. (A) 库周水位
B. (B) 坝前水位
C. (C) 闸前水位
D. (D) 坝下游水位
解析:选项解析:
A.(A)库周水位:库周水位指的是水库周边的水位情况,这并不是反映水库水位变化的基本测点,因为它不能准确反映整个水库的水位情况。
B.(B)坝前水位:坝前水位是指大坝前水体表面的高度,这是衡量水库水位变化的主要测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水库的蓄水和泄洪能力,是水库运行管理的关键数据。
C.(C)闸前水位:闸前水位是指水闸前水位的高度,这个数据主要用于控制水闸的启闭,而不是用于监测整个水库的水位。
D.(D)坝下游水位:坝下游水位是指大坝下游的水位情况,这个数据对于了解下游的水文情况有帮助,但不是监测水库水位的基本测点。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答案是B,因为坝前水位是衡量水库水位变化的主要测点,它直接关联到大坝的安全运行和水库的蓄水能力。在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中,监测和控制坝前水位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管理者准确掌握水库的蓄水状态,以便于做出合理的调度决策。其他选项虽然也涉及到水位监测,但不是水库水位监测的基本测点。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增大箍筋直径或减小箍筋间距
B. (B) 提高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C. (C) 加大截面尺寸或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D. (D) 加配弯起钢筋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利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题目,特别是关于抗剪承载力的问题。题目中的条件“KV>0.25fCBh0”指的是在某一截面处,由箍筋提供的抗剪承载力(KV)超过了由混凝土提供的抗剪承载力(0.25fCBh0)的界限值。这通常意味着箍筋配置过多,而混凝土的抗剪能力相对不足,或者结构的设计需要更高的整体抗剪能力。
现在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 增大箍筋直径或减小箍筋间距:这个选项实际上会进一步增加箍筋提供的抗剪承载力,但题目中的问题是箍筋提供的抗剪承载力已经过高,而混凝土的抗剪承载力相对较低,因此这个选项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B. 提高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同样,这个选项也会增加箍筋的抗剪贡献,但并不能解决混凝土抗剪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也不是正确答案。
C. 加大截面尺寸或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这个选项直接针对了问题的核心,即提高结构的整体抗剪能力。加大截面尺寸可以增加混凝土的面积,从而提高其抗剪承载力;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则可以直接提升混凝土的抗剪强度。这两个措施都能有效解决混凝土抗剪能力不足的问题。
D. 加配弯起钢筋:弯起钢筋主要用于提高梁的抗弯和抗剪能力,但在本题中,主要问题是混凝土的抗剪能力不足,而非抗弯能力不足,且题目并未提及梁的具体设计,因此这个选项不是最直接或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即加大截面尺寸或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剪能力。
A. (A) 上游阻渗
B. (B) 上游导渗
C. (C) 下游阻渗
D. (D) 下游导渗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于水利工程中常见的险情——闸基渗水或管涌的处理方法。闸基渗水是指水流通过闸基周围的土体渗透,而管涌则是指在渗流作用下细颗粒土体被水流带走,形成管道状流失的现象。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水闸基础不稳定,严重时可引起水闸倒塌。
解析如下:
A. 上游阻渗:这种方法是在上游设置防渗措施,如铺设防渗膜或者使用混凝土等材料来阻止水流渗透到闸基下,减少渗水量,从而减轻对下游的影响。这是一种有效的防止渗水的方法。
B. 上游导渗:此选项并不常见于实际操作中,因为如果在上游进行导渗,则可能会增加下游的渗流压力,导致问题更加严重。因此这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C. 下游阻渗:虽然理论上可以在下游采取措施来阻止渗水,但在实际操作中,通常更倾向于在上游阻渗,因为下游阻渗往往难以实施并且效果不如上游阻渗。
D. 下游导渗:这是另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即在下游设置导渗设施,如反滤层、排水沟等,使渗水有序地排出而不带走土体颗粒,从而防止管涌的发生和发展。
正确答案为 AD,即上游阻渗和下游导渗,因为这两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闸基渗水或管涌的问题。上游阻渗可以减少渗水量,而下游导渗则可以保护下游土壤不受侵蚀,并确保渗水顺利排出。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水利工程中不同检测技术的理解。
选项A(正确):认为超声波和水下电视可以用来测量裂缝长度。实际上,这两种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并非专门用于测量裂缝长度。
选项B(错误):表示超声波和水下电视并不专门用于观测裂缝长度。
正确答案是B(错误),原因如下:
超声波检测技术通常用于检测混凝土结构中的缺陷,如空洞、裂缝等,它能够提供内部缺陷的位置和大致情况,但直接测量裂缝长度并不是它的强项。
水下电视主要用于观察水下的物体或结构表面的情况,可以提供视觉上的信息,但它受到水质能见度的影响较大,并且对于裂缝长度的精确测量也不是最适合的方法。
因此,虽然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发现裂缝的存在,但它们不是直接用来测量裂缝长度的最佳工具。测量裂缝长度通常需要使用更适合的工具和技术,例如裂缝测宽仪或者通过其他更为精确的测量手段。
A. (A) 2~4
B. (B) 4~6
C. (C) 8~12
D. (D) 10~15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利工程中预裂爆破技术的问题,特别是关于预裂孔间距与孔径之间关系的问题。预裂爆破是一种常用的爆破技术,旨在通过预先在开挖边界形成一条连续的裂缝,以减少主体爆破对周围岩体的破坏。
现在,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 (A)2~4倍:这个范围相对较小,对于预裂爆破来说,孔间距过小可能无法形成有效的预裂缝,或者裂缝不够连续,从而影响爆破效果。
B. (B)4~6倍:虽然这个范围比A选项大,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当孔径较大或岩石较硬时,这个间距可能仍然不足以确保预裂缝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C. (C)8~12倍:这个范围通常被认为是预裂爆破中孔间距与孔径之间的较优比例。它既能确保预裂缝的连续性和深度,又能减少爆破对周围岩体的不必要破坏。这个比例是基于大量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得出的。
D. (D)10~15倍:虽然更大的孔间距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有用,但一般来说,它超出了预裂爆破中常用的孔间距范围。过大的孔间距可能导致预裂缝不连续或深度不足。
综上所述,考虑到预裂爆破技术的要求和效果,孔间距一般为孔径的8~12倍最为合适。这个比例能够平衡爆破效果和对周围岩体的影响,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因此,正确答案是C. (C)8~12倍。
A. (A)劈裂
B. (B)帷幕
C. (C)化学
D. (D)水泥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水利工程中对不同裂缝情况采取的不同灌浆处理方法。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渗透流速大于 600m/D:这表示裂缝的渗透性很强,需要快速且有效地进行封堵。
受温度变化影响:这意味着裂缝可能会因温度变化而扩大或缩小,需要一种能够适应这种变化的灌浆材料。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劈裂灌浆:劈裂灌浆主要用于形成防渗帷幕,它利用水力劈裂原理,通过向孔内压注高压水,使孔壁裂缝或原有裂隙扩大、延伸,并利用浆液的充填、挤压作用,达到防渗目的。但这种方法对于高渗透流速和温度变化敏感的裂缝可能不够有效。
B. 帷幕灌浆:帷幕灌浆也是用于形成防渗帷幕的一种灌浆方法,它主要通过在坝基、坝肩或其他需要防渗的部位钻孔,然后向孔内压注浆液,以形成连续的防渗帷幕。但同样,对于高渗透流速和受温度影响的裂缝,帷幕灌浆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C. 化学灌浆:化学灌浆使用的是化学材料(如聚氨酯、环氧树脂等)作为灌浆材料。这些材料通常具有快速固化、高强度、良好的抗渗性和适应温度变化的能力。对于高渗透流速和受温度影响的裂缝,化学灌浆能够迅速封堵裂缝,防止水渗透,并适应裂缝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微小变化。
D. 水泥灌浆:水泥灌浆是水利工程中常用的灌浆方法之一,但它主要适用于那些裂缝开度较大、渗透性不是特别强的情况。对于高渗透流速的裂缝,水泥灌浆可能无法迅速有效地封堵裂缝。
综上所述,对于渗透流速大于600m/D或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混凝土裂缝,化学灌浆因其快速固化、高强度、良好的抗渗性和适应温度变化的能力而成为最佳选择。
因此,正确答案是C. 化学灌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