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正确
B、B、错误
答案:B
解析: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对我国高程系统的了解。
选项A:“正确” - 这个选项认为我国的高程系统仅包括北京54坐标系和西安80坐标系,但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北京54坐标系和西安80坐标系主要是我国的地理坐标系,用于描述地面点的平面位置(即经纬度或x,y坐标),而非高程系统。
选项B:“错误” -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我国的高程系统主要采用的是“1956年黄海高程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其中,“1956年黄海高程系”是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作为高程基准面,并定义为“全国统一高程基准面”;“1985国家高程基准”则是采用青岛验潮站1952~1979年验潮资料计算确定的,比“1956年黄海高程系”高0.029m。这两个系统都是用来定义和测量高程(即海拔或地面点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垂直距离)的,而不是用来定义地理坐标的。
因此,选项B“错误”是正确答案,因为它正确地指出了北京54坐标系和西安80坐标系并非我国的高程系统。
A、A、正确
B、B、错误
答案:B
解析: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对我国高程系统的了解。
选项A:“正确” - 这个选项认为我国的高程系统仅包括北京54坐标系和西安80坐标系,但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北京54坐标系和西安80坐标系主要是我国的地理坐标系,用于描述地面点的平面位置(即经纬度或x,y坐标),而非高程系统。
选项B:“错误” -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我国的高程系统主要采用的是“1956年黄海高程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其中,“1956年黄海高程系”是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作为高程基准面,并定义为“全国统一高程基准面”;“1985国家高程基准”则是采用青岛验潮站1952~1979年验潮资料计算确定的,比“1956年黄海高程系”高0.029m。这两个系统都是用来定义和测量高程(即海拔或地面点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垂直距离)的,而不是用来定义地理坐标的。
因此,选项B“错误”是正确答案,因为它正确地指出了北京54坐标系和西安80坐标系并非我国的高程系统。
A. A、正确
B. B、错误
A. A、正确
B. B、错误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钢筋冷拉技术理解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钢筋冷拉”这一工艺过程的实际含义,再与题目中的描述进行对比分析。
理解钢筋冷拉:
钢筋冷拉是一种在常温下对钢筋进行强力拉伸,以提高其屈服强度的工艺方法。这种拉伸过程并非在低温环境下进行,而是在常温(或稍高于常温的环境中,如加热炉中预热后快速拉伸,但这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冷拉”)下完成的。
通过冷拉,钢筋的屈服点会提高,同时其伸长率也会降低。这是因为在拉伸过程中,钢筋内部的晶体结构会发生变化,使得钢筋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更难达到屈服点。
分析题目选项:
A选项“正确”:这个选项认为钢筋冷拉是在低温下进行的,这与钢筋冷拉的实际定义不符。
B选项“错误”:这个选项否认了钢筋冷拉是在低温下进行的,与钢筋冷拉的实际工艺过程相符。
选择答案: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确定钢筋冷拉并非在低温下进行,而是在常温下通过强力拉伸来提高钢筋的屈服强度。因此,A选项的描述是错误的,B选项“错误”才是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答案是B,因为钢筋冷拉并非在低温下对钢筋进行拉伸,而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工艺过程。
A. (A) 从该高程到海拔 1000m
B. (B) 从海平面到大气顶界
C. (C) 从该高程到大气顶界
D. (D) 从海平面到海拔 1000m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大气压强的定义及其与大气柱高度的关系。
大气压强是指大气中某一高程上的气压,它等于该处单位水平面积上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这里的“大气柱”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指的是从某一高程开始,一直延伸到大气顶界(通常是地球的外层空间,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大气层的最顶部)的整个大气层在该高程上方的部分。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
A. 从该高程到海拔 1000m:这个选项指定了一个具体的海拔高度(1000m)作为大气柱的底部或顶部,但这并不符合大气压强的定义。大气压强是与整个大气柱的重量相关的,而不是仅仅与某一特定高度范围内的大气重量相关。
B. 从海平面到大气顶界:虽然这个选项涉及到了大气顶界,但它将大气柱的底部固定在了海平面,而不是题目中提到的“某一高程”。因此,这个选项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C. 从该高程到大气顶界:这个选项完全符合大气压强的定义。它表示从题目中提到的“某一高程”开始,一直延伸到大气顶界的整个大气柱的重量,即该高程上的气压。
D. 从海平面到海拔 1000m:与A选项类似,这个选项也指定了一个具体的海拔高度范围(从海平面到海拔1000m),但这并不符合大气压强的定义。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选项,即从该高程到大气顶界。
A. A、正确
B. B、错误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水闸维护中地基沉陷引起裂缝处理的理解。
解析:
选项A(正确):如果选择这个选项,意味着认为地基沉陷引起的裂缝应该随时进行修理。但实际上,这样的裂缝处理需要谨慎规划,并非随时修理就能解决根本问题。
选项B(错误):这是正确答案。地基沉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继续发展,因此裂缝的修理不能简单地随时进行。通常需要综合考虑沉陷是否已经稳定、地质条件、季节性影响(如汛期与否)、水位变化等因素后,制定合理的维修方案和时机。
正确答案是B,因为对于由地基沉陷导致的裂缝,应在评估地基稳定性和裂缝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修复,而不是随时进行修理。在地基沉陷尚未稳定的情况下盲目修理裂缝,可能导致修复效果不佳,甚至短期内再次出现裂缝。
A. (A) 工程变更
B. (B) 承包商自身以外的原因造成工程延误的
C. (C) 雨、雪天气
D. (D) 工程遭受地震破坏
解析:解析如下:
A. 工程变更:工程变更是可以导致索赔的一个常见原因。当建设方要求变更设计或施工范围时,可能会影响工期和成本,因此承包商有权根据合同条款提出索赔。
B. 承包商自身以外的原因造成工程延误:如果工程延误是由非承包商的因素造成的,如建设单位或第三方的责任,则承包商可以根据合同条款向责任方提出索赔。
C. 雨、雪天气:通常情况下,雨雪等常规天气变化被视为可预见的风险,应该在施工计划中有所考虑。除非合同中有特别规定,否则这类常见的自然现象通常不会成为索赔的理由。
D. 工程遭受地震破坏:地震是一种不可抗力事件,属于自然灾害。如果合同中有相关的不可抗力条款,并且地震对工程造成了实际影响,那么承包商可以据此提出索赔。
正确答案为C。雨雪天气通常被认为是正常的气候条件,作为承包商在制定施工进度计划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因此,这类天气情况一般不被视为合理的索赔理由。然而,极端的雨雪天气可能会被视为特殊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索赔则取决于合同的具体条款。
A. A、正确
B. B、错误
A. (A) 观测者
B. (B) 外界条件
C. (C) 天气
D. (D) 风、温度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误差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在水利工程测量或观测中的误差来源。我们可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来确定正确答案。
A. 观测者:这是一个重要的误差来源。观测者的技能水平、经验、注意力集中度以及个人习惯等都可能影响观测结果的准确性。例如,读数时的视觉误差、反应时间差异等都可能引入误差。因此,A选项是正确的。
B. 外界条件:外界条件如地形、地面覆盖物、电磁干扰等也可能对观测结果产生影响。例如,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进行观测时,地形的起伏、植被的遮挡等都可能增加观测的难度和误差。因此,B选项同样是正确的。
C. 天气:虽然天气条件(如雨、雾、霾等)确实可能影响观测的清晰度和准确性,但在这个问题的语境下,“天气”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可能包含多个具体的因素(如风、温度、湿度等)。由于题目已经单独列出了风、温度等具体因素作为选项,因此将“天气”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不精确,也不是此题考察的重点。所以,C选项不是最佳选择。
D. 风、温度:这两个因素实际上是外界条件的具体体现。虽然它们确实会影响观测结果,但在这个问题中,它们被单独列出作为选项,而题目要求的是更广泛的误差来源分类。由于A选项已经涵盖了人为因素(观测者),B选项涵盖了更广泛的外界条件(包括但不限于风、温度),因此将风、温度单独列出作为答案就显得不够全面。所以,D选项不是最佳答案。
综上所述,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仪器因素和人为因素(如观测者)以及更广泛的外界条件。因此,正确答案是A和B。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选项A:正确。这个选项表述了一个关于普通混凝土强度等级确定的规则,如果这个规则是准确的,那么选项A就是正确的。
选项B:错误。这个选项表示普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是根据3天和28天的抗压、抗折强度来确定。
解析:普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实际上是根据28天标准养护条件下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来确定的,而不是抗折强度。通常情况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其最重要的力学性能指标,因此用来定义强度等级。虽然在混凝土的早期(比如3天)也会进行强度测试,但这些测试结果主要用于评估混凝土的早期性能和预测其长期性能,而不是用来确定混凝土的最终强度等级。
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答案,因为普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是根据3天和28天的抗压、抗折强度来确定,而是只根据28天的抗压强度来确定。抗折强度不是用于定义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标准。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