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正确
B、B、错误
答案:B
解析:选项A:“1956年黄海高程系和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使用的高程系统,但是这个选项表述不够准确,因为它没有指出当前使用的高程基准。
选项B:这个选项是正确的。虽然1956年黄海高程系和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都曾是我国使用的高程系统,但是根据现行的标准,自1988年起,我国正式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统一的高程系统标准。因此,题目中的表述忽略了当前实际使用的唯一标准——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所以是错误的。
选择这个答案的原因是: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我国目前只使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而不是同时使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和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所以,题目的表述是不准确的,正确答案是B。
A、A、正确
B、B、错误
答案:B
解析:选项A:“1956年黄海高程系和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使用的高程系统,但是这个选项表述不够准确,因为它没有指出当前使用的高程基准。
选项B:这个选项是正确的。虽然1956年黄海高程系和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都曾是我国使用的高程系统,但是根据现行的标准,自1988年起,我国正式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统一的高程系统标准。因此,题目中的表述忽略了当前实际使用的唯一标准——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所以是错误的。
选择这个答案的原因是: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我国目前只使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而不是同时使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和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所以,题目的表述是不准确的,正确答案是B。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对相对高程定义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理解题目中的两个关键概念:
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假想的、与静止海水面相重合的重力等位面,并假想它向陆地延伸,穿过岩石、土壤及人造建筑物等,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曲面。它实际上并不真正存在,而是用于测量高程的一个基准面。
相对高程:通常指的是地面点相对于某一假定水准面(如某一点、某一平面或某一建筑物的基础面等)的铅垂距离。这个假定水准面可以是任意的,不一定是大地水准面。
接下来,我们逐项分析选项:
A. 正确:如果选择这个选项,则意味着相对高程严格定义为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但如上所述,相对高程的基准面是任意的,不一定是大地水准面,因此这个选项是不准确的。
B. 错误:这个选项正确地指出了“相对高程是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这一表述是错误的。因为相对高程的基准面并非固定为大地水准面,而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假定水准面。
因此,答案是B(错误),因为它准确地指出了题目中定义的相对高程与大地水准面之间的关系是不准确的。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选项A:“正确” - 这一选项暗示野外测量的基准面是参考椭球面,基准线是法线。
选项B:“错误” - 这一选项表示野外测量的基准面和基准线并非分别是参考椭球面和法线。
解析: 野外测量中的基准面一般是指大地水准面,而不是参考椭球面。大地水准面是一个重力等位面,与平均海平面非常接近,是地球形状的近似,用于表示地球上的高度系统。而基准线,在测量学中,通常是指一条具体的、实测的、长度已知的基线,用于布设控制网,而不是法线。法线是指从地球表面某一点垂直于参考椭球面的线,它主要用于理论计算。
因此,正确答案是B(错误),因为野外测量的基准面是大地水准面,而不是参考椭球面;基准线是具体的测量基线,而不是法线。
A. A、正确
B. B、错误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水准面定义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水准面的定义。水准面是指静止的水面,它是受地球表面重力场影响而形成的、特别的、处处与重力方向相垂直的连续曲面。这里的关键是“处处与重力方向相垂直”,而不是简单地与某一特定的线(如铅垂线)相垂直。
接下来,我们分析题目中的描述:“与铅垂线相垂直的水平面称为水准面”。这里的描述存在误导性,因为它将水准面的定义局限于与某一特定铅垂线相垂直的水平面,而实际上水准面是与地球表面重力方向(即任意位置的铅垂线方向)相垂直的连续曲面。
A选项“正确”认为题目中的描述是准确的,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这是不正确的。
B选项“错误”则指出了题目描述的不准确之处,即水准面并非仅与某一特定铅垂线相垂直,而是与地球表面任意位置的重力方向(即铅垂线方向)都相垂直。
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错误”。
A. A、正确
B. B、错误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公式。
选项A:“正确”,意味着给出的公式 fh = ∑h - (H终 - H始) 是正确的。
选项B:“错误”,意味着给出的公式不正确。
正确答案为B,原因如下:
闭合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计算公式实际上是反映在闭合水准路线中,测得的高程总和与实际高程总和之间的差值。理论上,在一个闭合水准路线中,起点和终点的高程应该是相同的,因此所有测段的高差之和应该为零。正确的计算公式应该是:
fh = ∑h + (H始 - H终)
其中:
fh 是高差闭合差
∑h 是各测段高差之和
H始 是水准路线的起始高程
H终 是水准路线的终点高程
根据正确的公式,应该是测段高差之和加上起始高程与终点高程之差,而题目中给出的公式是测段高差之和减去终点高程与起始高程之差,这与正确的计算公式不符,因此选项B“错误”是正确的答案。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操作要点。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水准测量时,只要圆水准管气泡居中,视线就水平。”
接下来,我们逐项分析选项:
A. 正确:这个选项假设了圆水准管气泡居中就意味着视线完全水平,但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
B. 错误:这个选项指出了上述假设的错误性。在水准测量中,圆水准管主要用于粗平仪器,即初步调整仪器使得其大致水平。然而,它并不能保证视线完全水平,因为圆水准管的精度相对较低,无法满足高精度水准测量的要求。为了实现视线的精确水平,需要使用更高精度的设备,如管水准器或自动安平水准仪等,并通过一系列精确的调整步骤来确保视线的水平性。
解析:
圆水准管的作用:主要用于粗平仪器,即初步调整仪器,使其大致水平。它不能用来精确判断视线是否水平。
视线水平的判断:在水准测量中,要确保视线水平,除了使用圆水准管进行粗平外,还需要通过管水准器或自动安平水准仪等高精度设备进行精确调整。这些设备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和调整视线的水平性。
因此,答案是B.错误。因为圆水准管气泡居中并不能保证视线完全水平,它只能作为初步调整仪器的一个参考。
A. A、正确
B. B、错误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选项A:“正确” - 这个选项表述的是水准测量中要求前后视距相等可以消除圆水准轴不平行于竖轴的误差影响。如果这是正确的话,那么前后视距相等将会是解决圆水准轴不平行误差的直接方法。
选项B:“错误” - 这个选项表述的是水准测量中要求前后视距相等并不能消除圆水准轴不平行于竖轴的误差影响。
为什么选B(错误): 水准测量中要求前后视距相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或减少视距误差,也就是由于仪器和目标之间距离不同而产生的读数误差。视距误差是因为水准管气泡在水准尺上的读数位置会随着视距的变化而产生微小的偏差,这种偏差与水准仪的圆水准轴是否平行于竖轴无关。
圆水准轴不平行于竖轴的误差称为i角误差(或圆水准器格值误差),它是指水准仪的圆水准轴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偏差。这种误差会导致水准仪在水准测量时产生系统性的读数偏差,而这个误差并不能通过使前后视距相等来消除。要消除i角误差,需要通过调整仪器或使用其他技术手段来确保圆水准轴与竖轴平行。
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B。
A. A、正确
B. 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