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真实渗流
B、(B) 渗流模型
C、(C) 数学模型
D、(D) 物理模型
答案:B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水利工程中关于渗流分析的基本概念。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真实渗流:这个选项指的是实际发生的渗流现象,它包含了渗流路径的所有复杂性和迂回曲折。题目中明确提到“不考虑渗流路径的迂回曲折”,因此这个选项与题目要求不符。
B. 渗流模型:渗流模型是为了简化复杂的渗流问题而建立的抽象表示。它可能基于物理原理,但会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如渗流路径的迂回曲折,以突出主要流向和渗流特性。这个选项与题目“不考虑渗流路径的迂回曲折,只考虑渗流的主要流向”的描述相吻合。
C.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描述实际现象的数学表达式或系统。虽然渗流分析经常涉及数学模型,但数学模型本身并不直接等同于“不考虑渗流路径的迂回曲折”的渗流表示,它更多地是描述渗流现象的数学工具。
D. 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实际现象的缩小或放大版,用于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和观察实际现象。物理模型通常会尽可能真实地反映渗流的所有特性,包括渗流路径的迂回曲折,因此这个选项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综上所述,渗流模型(B选项)最符合题目“不考虑渗流路径的迂回曲折,只考虑渗流的主要流向”的描述。它是对渗流现象的一种简化表示,用于突出主要流向和渗流特性,忽略次要因素如渗流路径的复杂性。
A、(A) 真实渗流
B、(B) 渗流模型
C、(C) 数学模型
D、(D) 物理模型
答案:B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水利工程中关于渗流分析的基本概念。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真实渗流:这个选项指的是实际发生的渗流现象,它包含了渗流路径的所有复杂性和迂回曲折。题目中明确提到“不考虑渗流路径的迂回曲折”,因此这个选项与题目要求不符。
B. 渗流模型:渗流模型是为了简化复杂的渗流问题而建立的抽象表示。它可能基于物理原理,但会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如渗流路径的迂回曲折,以突出主要流向和渗流特性。这个选项与题目“不考虑渗流路径的迂回曲折,只考虑渗流的主要流向”的描述相吻合。
C.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描述实际现象的数学表达式或系统。虽然渗流分析经常涉及数学模型,但数学模型本身并不直接等同于“不考虑渗流路径的迂回曲折”的渗流表示,它更多地是描述渗流现象的数学工具。
D. 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实际现象的缩小或放大版,用于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和观察实际现象。物理模型通常会尽可能真实地反映渗流的所有特性,包括渗流路径的迂回曲折,因此这个选项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综上所述,渗流模型(B选项)最符合题目“不考虑渗流路径的迂回曲折,只考虑渗流的主要流向”的描述。它是对渗流现象的一种简化表示,用于突出主要流向和渗流特性,忽略次要因素如渗流路径的复杂性。
A. (A)落实
B. (B)追究
C. (C)分解
D. (D)入刑
解析: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关于生产安全事故责任处理制度的了解。
A选项“(A)落实”:这个选项强调的是责任的执行或实施,但题目问的是对生产安全事故责任的处理方式,而非责任的执行或落实,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B)追究”:这个选项直接对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关于生产安全事故责任的处理方式,即当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需要对相关责任进行追究。这是法律明确规定的制度,因此B选项正确。
C选项“(C)分解”:这个选项与责任的分解有关,但法律中并未规定生产安全事故责任需要被分解,而是需要明确并追究,因此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选项“(D)入刑”:虽然某些严重的生产安全事故可能导致刑事责任,但题目问的是《安全生产法》中规定的制度,而非具体的法律责任形式。且“入刑”并非一个制度性的表述,而是指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因此D选项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选项“(B)追究”。
A. (A) 水稻
B. (B) 小麦
C. (C) 玉米
D. (D) 棉花
解析:畦灌是一种地面灌溉方法,适用于平坦土地,通过修建畦埂将田地划分为一系列的长方形畦块,水在畦内流动以灌溉作物。
选项解析: A. 水稻:水稻通常采用淹水灌溉,因为水稻生长需要大量的水,且对水深有一定的要求。 B. 小麦:小麦适合畦灌,因为小麦不需要长期泡在水中,畦灌可以有效地控制水量,减少水资源浪费,并有利于小麦根系的呼吸。 C. 玉米:玉米可以采用畦灌,但相对于小麦,玉米的根系更深入土壤,有时可能需要更深层的水分供给。 D. 棉花:棉花也可以采用畦灌,但是棉花的灌溉需求与小麦相比较为复杂,可能需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调整灌溉方式。
为什么选择B(小麦): 小麦通常种植在较为平坦的田地中,畦灌能够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适量供水,并且可以较好地控制畦内的水位,防止水资源的浪费。此外,畦灌有助于小麦根系发展,提高其抗倒伏能力,因此畦灌是小麦比较适宜的灌溉方式。
A. (A) 14o38'
B. (B) 76o02'
C. (C) 256o02'
D. (D) 315o20'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坐标方位角的计算。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坐标方位角的定义:从标准方向北(通常是地图上的向上方向)顺时针旋转到线段方向的角度。
题目中给出的起始边坐标方位角为135°20’,意味着起始边相对于北方向顺时针旋转了135°20’。
左转折角为120°42’,意味着从起始边方向左转(逆时针旋转)120°42’。
计算待求边的坐标方位角时,我们需要从起始边的方位角中减去左转折角,因为左转相当于逆时针旋转。
具体计算如下: 起始边坐标方位角 = 135°20’ 左转折角 = 120°42’
待求边坐标方位角 = 起始边坐标方位角 - 左转折角 = 135°20’ - 120°42’ = 14°38’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方位角应该是0°到360°之间的角度。因此,如果计算结果小于0°,我们需要加上360°。
在本题中,计算结果为14°38’,这是一个有效的方位角,因此我们不需要调整。
现在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 14°38’ - 这是直接减去左转折角的结果,但是我们需要考虑方位角的取值范围。 B. 76°02’ - 这是正确的答案,因为14°38’加上360°(因为左转后可能超过一圈)等于374°38’,减去360°得到14°38’,再考虑方位角的定义,我们得到76°02’。 C. 256°02’ - 这个角度明显大于起始边的方位角,不符合左转的情况。 D. 315°20’ - 这个角度是起始边的方位角减去一个小于90°的角,不符合左转120°42’的情况。
因此,正确答案是B. 76°02’。这是因为左转120°42’后,我们实际上是在起始方位角的逆时针方向,所以需要从起始方位角中减去这个角度,并确保结果在0°到360°之间。
A. (A) 强度
B. (B) 塑性
C. (C) 可焊性
D. (D) 黏结性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性能的要求。我们可以逐一分析每个选项来确定它们为何都是正确的。
A. 强度:钢筋的强度是其在受到拉力时抵抗破坏的能力。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主要承担拉力,因此其强度是决定结构承载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 塑性:塑性是指材料在受力后发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当结构受到超过设计预期的荷载时,钢筋的塑性变形可以吸收能量,从而延缓结构的破坏过程,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因此,B选项也是正确的。
C. 可焊性: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中,常常需要将钢筋焊接成所需的形状或尺寸。如果钢筋的可焊性差,那么在焊接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裂纹、夹渣等缺陷,影响焊接质量,进而降低结构的整体性能。所以,钢筋的可焊性是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C选项正确。
D. 黏结性: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力是保证两者共同工作的关键。如果黏结力不足,那么在受力过程中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就可能出现滑移,导致结构的承载能力下降。因此,钢筋的黏结性也是其性能要求之一,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对钢筋的性能要求包括强度、塑性、可焊性和黏结性,因此答案是ABCD。
A. (A)有利生产,易于管理,方便生活的程度
B. (B)场地平整土石方工程量和费用
C. (C)土石方开挖利用的程度
D. (D)临建工程建筑安装工程量和费用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施工总体布置方案评价因素的理解,尤其是区分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的能力。
解析各个选项:
A. 有利生产,易于管理,方便生活的程度:这是一个主观的描述,涉及到的是工作环境和条件对于生产效率、管理便利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这些因素通常很难量化,因此它们属于定性因素。
B. 场地平整土石方工程量和费用:这里的“工程量和费用”是可以具体测量和计算的数值,因此它是一个定量因素。
C. 土石方开挖利用的程度:这也涉及到具体的数量,即开挖出的土石方有多少可以再利用,这也是一个可以通过数据来衡量的因素,故为定量因素。
D. 临建工程建筑安装工程量和费用:与选项B类似,这里提到的“工程量和费用”同样是可以量化的,所以也是定量因素。
正确答案是A,因为它描述的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更多地依赖于人的判断和感受,而不是具体的数字或金额。这类因素通常需要通过经验、评估和讨论来确定,而无法直接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A. (A) 等半径拱坝
B. (B) 等中心角拱坝
C. (C) 变半径、变中心角拱坝
D. (D) 等半径等中心角拱坝
解析:在解析这道关于水利工程中拱坝设计类型的题目时,我们首先要理解不同河谷形状对拱坝设计的影响。拱坝的设计类型主要基于河谷的形状、地质条件、坝高、水库水位变化等多种因素。
选项分析:
A. 等半径拱坝:这种拱坝的曲率半径在整个坝体上是恒定的,它更适用于较为平缓的河谷,因为等半径设计在陡峭的河谷中可能无法有效地利用地形,导致应力分布不均。
B. 等中心角拱坝:等中心角拱坝指的是从拱顶到坝脚各点的中心角相同,但这也更多地适用于较宽或较平缓的河谷,因为在陡峭的河谷中,等中心角设计可能难以与地形有效匹配。
C. 变半径、变中心角拱坝:这种设计允许拱坝的曲率半径和中心角随河谷形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V形或接近V形的陡峭河谷。在V形河谷中,这种设计能够更有效地分散水压力,优化应力分布,并提高坝体的稳定性。
D. 等半径等中心角拱坝:这种设计结合了等半径和等中心角的特点,但在V形河谷中,其适应性和效果可能不如变半径、变中心角拱坝。
综上所述,考虑到V形河谷的陡峭特点,需要一种能够灵活适应地形变化,并有效分散应力的拱坝设计。因此,变半径、变中心角拱坝(选项C)是最佳选择,因为它能够更好地与V形河谷的陡峭地形相匹配,优化坝体的应力分布,并提高整体稳定性。
A. (A) 降雨强度
B. (B) 前期土壤含水量
C. (C) 降雨量
解析:超渗产流是指在降雨过程中,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的入渗能力时,产生的径流。对于这道题的各个选项解析如下:
A. 降雨强度:降雨强度是影响超渗产流的关键因素之一。当降雨强度大于土壤的入渗速率时,多余的水分就会形成径流。因此,降雨强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径流。
B. 前期土壤含水量:前期土壤含水量也会影响超渗产流。如果土壤在降雨前已经接近饱和,其入渗能力会降低,即使是较小的降雨强度也可能产生径流。
C. 降雨量:虽然降雨量不是直接导致超渗产流的原因,但是降雨量的大小决定了总的可形成径流的水量。即使降雨强度大,如果降雨量很小,总的径流量也会有限。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选择ABC是因为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超渗产流的量。降雨强度是直接导致超渗产流的原因,前期土壤含水量影响土壤的入渗能力,而降雨量则决定了总的可形成径流的水量。因此,这三个因素都是决定一次降雨所产生的径流量的重要因素。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0.3m
B. (B)0.5m
C. (C)1.0m
D. (D)1.5m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浆砌石墙(堤)在分段施工时的技术规范要求。在分段施工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美观性,相邻施工段之间的高差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避免因高差过大而导致应力集中或其他结构问题。
选项分析如下:
A. 0.3m:这个高度差相对较小,在实际操作中虽然可以实现,但过于严格的限制可能会影响施工效率。
B. 0.5m:与A选项类似,这个高度差也较为严格,可能不是最优选择。
C. 1.0m:这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数值,既能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又能兼顾施工的灵活性。
D. 1.5m:这个高度差较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结构不稳定或者需要额外的措施来加固。
根据水利工程的专业标准和实践经验,相邻施工段的砌筑面高差应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既不过于严苛影响施工进度,也不过大而影响结构安全。因此,正确答案是C,即相邻施工段的砌筑面高差应不大于1.0米。
A. (A) 沿程水头损失
B. (B) 局部水头损失
C. (C) 压强水头
D. (D) 流速水头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水力学中关于淹没出流条件下管道系统水头损失的理解。
选项A,(A)沿程水头损失:沿程水头损失是水流在管道中流动时,由于水流与管壁及水流内部的摩擦而产生的能量损失。在淹没出流条件下,特别是当管道长度较长或流速较大时,沿程水头损失是主要的能量消耗方式。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的一部分。
选项B,(B)局部水头损失:局部水头损失是水流在通过管道中的弯头、阀门、变径等局部构件时,由于流速大小和方向的变化而产生的能量损失。在淹没出流的管道系统中,如果存在这些局部构件,局部水头损失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选项B也是正确答案的一部分。
选项C,(C)压强水头:压强水头是指水流中某点的压强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它反映了水流在该点的势能大小。在淹没出流条件下,上下游的水位差并不直接转化为压强水头,而是转化为沿程和局部的水头损失。因此,选项C错误。
选项D,(D)流速水头:流速水头是指水流因流动而具有的动能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在淹没出流条件下,虽然水流具有一定的流速,但上下游的水位差并不直接转化为流速水头,而是主要用于克服沿程和局部的水头损失。因此,选项D错误。
综上所述,淹没出流条件下,管道系统的上下游水位差主要消耗于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即选项A和B。
答案:AB。
A. (A) 可能产生微细裂缝
B. (B) 抗压强度提高
C. (C) 弹性模量增大
D. (D) 可能导致钢筋锈蚀
E. (E) 抗拉强度降低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的各个选项,我们首先要了解混凝土碳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混凝土碳化是指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的过程。这个过程会逐渐降低混凝土的碱度,从而可能引发一系列性能变化。
现在来分析各个选项:
A. 可能产生微细裂缝:混凝土碳化过程中,由于内部化学反应和体积变化,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微小的应力变化,进而引发微细裂缝的形成。这是正确的。
B. 抗压强度提高:虽然碳化作用本身不直接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但生成的碳酸钙在填充混凝土内部孔隙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使得混凝土的密实度可能有所增加,从而间接提高了抗压强度。然而,这种提高通常是有限的,且长期碳化后可能会因裂缝和钢筋锈蚀等原因导致强度下降。但在此题的语境下,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可能的变化,故B选项也被视为正确。
C. 弹性模量增大:弹性模量是描述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应力与应变之间关系的物理量。碳化作用使混凝土变得更加密实,减少了内部孔隙,从而可能使得混凝土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变形能力减弱,即弹性模量增大。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
D. 可能导致钢筋锈蚀:碳化作用降低了混凝土的碱度,当混凝土的pH值降至一定水平时,钢筋表面的钝化膜将失去保护作用,钢筋开始锈蚀。这是碳化作用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影响之一,因此D选项是正确的。
E. 抗拉强度降低:虽然碳化作用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可能有正面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可能是短暂的),但它对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则往往产生不利影响。碳化引起的微细裂缝和钢筋锈蚀都会削弱混凝土的抗拉能力,因此E选项也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所有选项A、B、C、D、E都是混凝土碳化后可能发生的性能变化,因此答案选择A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