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径流
B、(B) 水文循环
C、(C) 蒸发
D、(D) 降水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水资源再生性原因的理解。水资源之所以能够再生,主要是因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即水文循环。
选项A(径流):径流是指降雨或融雪后水流沿着地面流动的过程,它是水文循环的一部分,但不是水资源再生性的根本原因。
选项B(水文循环):水文循环包括了蒸发、降水、径流等多个环节,是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它使得地球上的水分通过大气传输,从陆地到大气再到海洋不断地循环利用,是水资源再生性的主要原因。
选项C(蒸发):蒸发是水文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的是地表水体转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的过程,但它只是水文循环的一部分。
选项D(降水):降水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后落回地面的过程,也是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同样也只是整个循环的一部分。
因此,正确答案为 B(水文循环) ,因为它包含了所有其他选项提到的过程,并且是保证水资源可以不断更新、再生的基础机制。
A、(A) 径流
B、(B) 水文循环
C、(C) 蒸发
D、(D) 降水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水资源再生性原因的理解。水资源之所以能够再生,主要是因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即水文循环。
选项A(径流):径流是指降雨或融雪后水流沿着地面流动的过程,它是水文循环的一部分,但不是水资源再生性的根本原因。
选项B(水文循环):水文循环包括了蒸发、降水、径流等多个环节,是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它使得地球上的水分通过大气传输,从陆地到大气再到海洋不断地循环利用,是水资源再生性的主要原因。
选项C(蒸发):蒸发是水文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的是地表水体转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的过程,但它只是水文循环的一部分。
选项D(降水):降水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后落回地面的过程,也是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同样也只是整个循环的一部分。
因此,正确答案为 B(水文循环) ,因为它包含了所有其他选项提到的过程,并且是保证水资源可以不断更新、再生的基础机制。
A. (A) 内陆水循环
B. (B) 小循环
C. (C) 大循环
D. (D) 海洋水循环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时,我们需要首先理解水文循环的基本概念以及不同循环类型的定义。
水文循环,也称为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的表面和大气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流入水体等环节。题目要求识别出海陆间的水文循环类型。
现在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 内陆水循环:这个选项主要指的是在陆地上部分,水从地表或水体蒸发,然后以降水的形式再次回到陆地上的过程,不涉及海洋,因此不符合题目中“海陆间”的描述。
B. 小循环:在水文循环中,“小循环”通常指的是在局部地区(如内陆地区或海洋的某个小区域)内进行的水循环,它并不特指海陆间的循环,因此也不符合题意。
C. 大循环:这个选项指的是水在海洋与陆地之间循环的过程。它包括海水蒸发形成水汽,水汽随大气运动到陆地上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部分降水又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方式流回海洋,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这个过程正好符合题目中“海陆间”的水文循环描述。
D. 海洋水循环:这个选项主要关注的是海洋内部的水循环,如海水蒸发、降水、洋流等,并不涉及陆地,因此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综上所述,海陆间的水文循环最符合“大循环”的定义,因为它涵盖了水从海洋蒸发到陆地上空形成降水,再通过各种方式流回海洋的整个过程。因此,正确答案是C.大循环。
A. (A) 再生性
B. (B) 非再生性
C. (C) 随机性
D. (D) 地区性
解析:选项解析:
A. 再生性:指的是水资源通过水文循环过程不断地被再生和更新的特性。自然界的水文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流入河流和湖泊、地下水补给等过程,使得水资源能够持续地循环和更新。
B. 非再生性:指的是资源一旦消耗,就无法在短时间内自然恢复的特性。这与水资源的特性不符,因为水在地球上是持续循环的。
C. 随机性:指的是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是不确定的,这一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水资源的特性,但并不是水文循环的主要特征。
D. 地区性:指的是水资源分布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不同。这一点虽然正确,但也不是水文循环定义水资源的主要特性。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答案是A(再生性),因为水文循环是自然界中水不断循环的过程,它确保了水资源的持续更新和可用性。这个过程包括降水、蒸发、流入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节,使得水资源可以不断地被再生和利用,这是水文循环赋予水资源的一个基本特性。其他选项虽然描述了水资源的某些方面,但不是水文循环定义水资源时的主要特征。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包围的面积之和
B. (B) 地下分水线包围的水平投影面积
C. (C) 地面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
D. (D) 地面分水线所包围的水平投影面积
解析:解析这道题时,我们需要理解“流域面积”的定义。流域面积指的是某一河流断面以上,地面水分汇集区域的大小。具体来说,就是从该断面开始,所有能够向这一断面汇流的地表径流覆盖的区域。
选项分析如下:
A选项提到的是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包围的面积之和。实际上,通常所说的流域面积主要是指地表径流的汇集范围,并不包括地下水流动的区域,因此这个选项不正确。
B选项指的是地下分水线包围的水平投影面积。地下水流并不是我们通常定义流域面积时考虑的因素,因此这个选项也不正确。
C选项指的是地面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虽然它接近正确答案,但是它没有明确指出是水平投影面积,实际测量中,我们会计算这部分面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而不是按照地形起伏的实际覆盖面积来计算。
D选项指的是地面分水线所包围的水平投影面积。这是最准确的表述,因为流域面积通常是按照水平投影来计算的,即忽略地形的高低起伏,只计算地表径流覆盖的平面面积。
所以,正确答案是D。
A. (A) 0.25
B. (B) 2.5
C. (C) 2.5%
D. (D) 2.5‰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河道纵比降的计算。河道纵比降是指沿水流方向,单位水平距离内河床高程的降低值,通常以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给出的数据:上、下断面的河底高程分别为725m和425m,河段长为120km。为了计算方便,我们需要将河段长从千米转换为米,即120km = 120000m。
接下来,我们计算上、下断面之间的高程差,即ΔH = 725m - 425m = 300m。
然后,我们利用河道纵比降的计算公式:J = ΔH / L,其中J为河道纵比降,ΔH为上、下断面之间的高程差,L为河段长度。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得到:J = 300m / 120000m = 0.0025。
最后,我们需要将计算结果转换为适当的单位。由于题目选项中有百分数和千分数,而计算结果0.0025更接近千分数形式,我们可以将其转换为千分数,即J = 0.0025 = 2.5‰。
对比选项,我们发现只有选项D(2.5‰)与我们的计算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该河段的河道纵比降为2.5‰,故选D。
A. (A) 相当
B. (B) 小
C. (C) 平缓
D. (D) 大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河流的水面比降概念以及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变化。
选项解析如下: A.(A) 相当:这个选项表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的水面比降大致相同,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地形对河流的比降有显著影响。 B.(B) 小:这个选项表示山区河流的水面比降小于平原河流,这通常不正确,因为山区河流因地形坡度大,其比降通常较大。 C.(C) 平缓:这个选项意味着山区河流的水面比降平缓,即比降小,这与山区河流的特性不符。 D.(D) 大:这个选项表示山区河流的水面比降大于平原河流,这与实际情况相符。
选择答案D的原因: 水面比降是指河流在单位长度上的落差,通常用千分比或百分比表示。山区河流因为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侵蚀力强,因此河流的比降通常较大。而平原河流流经的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水流速度慢,因此比降较小。所以,山区河流的水面比降一般比平原河流的水面比降大,正确答案是D。
A. (A) 小雨
B. (B) 中雨
C. (C) 大雨
D. (D) 暴雨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气象学中对于不同降水量级的定义。根据气象标准,降水量的不同等级有不同的划分标准:
(A) 小雨:通常是指24小时内降雨量小于10毫米的情况。
(B) 中雨:指的是降水量在10毫米到25毫米之间的降雨。
(C) 大雨:指的是降水量在25毫米到50毫米之间的降雨。
(D) 暴雨:按照气象部门的标准,24小时内的降水量达到或超过50毫米即为暴雨,而当降水量达到100毫米及以上时,可能会被称为大暴雨或者特大暴雨,具体分级可能根据地区有所不同。
因此,选项(D) 暴雨是正确答案,因为题目中的描述“日降水量50~100mm”的范围符合暴雨的标准。
A. (A) 从该高程到海拔 1000m
B. (B) 从海平面到大气顶界
C. (C) 从该高程到大气顶界
D. (D) 从海平面到海拔 1000m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大气压强的定义及其与大气柱高度的关系。
大气压强是指大气中某一高程上的气压,它等于该处单位水平面积上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这里的“大气柱”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指的是从某一高程开始,一直延伸到大气顶界(通常是地球的外层空间,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大气层的最顶部)的整个大气层在该高程上方的部分。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
A. 从该高程到海拔 1000m:这个选项指定了一个具体的海拔高度(1000m)作为大气柱的底部或顶部,但这并不符合大气压强的定义。大气压强是与整个大气柱的重量相关的,而不是仅仅与某一特定高度范围内的大气重量相关。
B. 从海平面到大气顶界:虽然这个选项涉及到了大气顶界,但它将大气柱的底部固定在了海平面,而不是题目中提到的“某一高程”。因此,这个选项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C. 从该高程到大气顶界:这个选项完全符合大气压强的定义。它表示从题目中提到的“某一高程”开始,一直延伸到大气顶界的整个大气柱的重量,即该高程上的气压。
D. 从海平面到海拔 1000m:与A选项类似,这个选项也指定了一个具体的海拔高度范围(从海平面到海拔1000m),但这并不符合大气压强的定义。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选项,即从该高程到大气顶界。
A. (A) 温度不同
B. (B) 气压不同
C. (C) 湿度不同
D. (D) 云量不同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
选项解析如下: A. 温度不同:温度差异确实是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温度差异会导致空气密度的变化,从而影响气压分布。 B. 气压不同:这是正确答案。大气水平运动,即风,主要是由于地球表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高压区的空气向低压区移动,形成风。 C. 湿度不同:湿度差异会影响大气的稳定性和云的形成,但不是大气水平运动的主要原因。 D. 云量不同:云量反映的是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与大气水平运动无直接关系。
因此,正确答案是B(气压不同),因为大气水平运动(风)的主要原因是气压差异。高压区的空气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温度
B. (B) 密度
C. (C) 湿度
D. (D) 透明度
解析:露点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当空气中水蒸气开始凝结成露珠时的温度。它是一个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直接相关的物理量。当我们谈论露点时,实际上是在描述空气中水分的多少,即湿度。
解析各个选项:
A(温度):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并不是用来直接表示空气中的水分含量。
B(密度):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质量,通常用来描述物质紧密程度,与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无直接关系。
C(湿度):湿度是用来表示大气中水蒸气含量的一个物理量。露点越高,说明空气越潮湿;露点越低,则表明空气越干燥。
D(透明度):透明度指的是光线通过介质的程度,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没有直接联系。
因此正确答案为 C(湿度),因为露点实际上反映了空气中的湿度水平。
A. (A) 温度高
B. (B) 温度低
C. (C) 有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
D. (D) 没有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气象学原理的题目,特别是关于暴雨形成条件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并解释为什么选择C选项。
A. 温度高:虽然高温有助于水汽的蒸发,但它本身并不直接导致暴雨的形成。暴雨的形成需要水汽的凝结和降落,而不仅仅是水汽的蒸发。因此,温度高并不是暴雨形成的直接条件。
B. 温度低:低温实际上会抑制水汽的蒸发,而且低温环境下水汽更容易形成霜、雪等固态降水,而非暴雨。因此,温度低与暴雨的形成条件相悖。
C. 有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这是暴雨形成的关键条件。当空气强烈上升时,水汽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冷却,进而凝结成云,并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如果上升运动足够强烈,水汽凝结量足够大,就会形成暴雨。因此,这个选项直接对应了暴雨形成的关键机制。
D. 没有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这个选项与暴雨形成的条件相反。没有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水汽就难以凝结成云并降落为雨,更不用说形成暴雨了。
综上所述,暴雨形成的条件是水汽来源充足且伴有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有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这个选项直接关联到暴雨形成的关键物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