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建筑工程
>
水利工程专业业务考试试题集
搜索
水利工程专业业务考试试题集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形成地面径流的必要条件是雨强()下渗能力。

A、(A) 等于

B、(B) 大于

C、(C) 小于

D、(D) 小于、等于

答案:B

解析:解析:
地面径流是指降水在地表流动的部分,它发生在降雨量超过土壤的吸收(即下渗)能力时。当降雨强度(雨强)大于土壤的下渗能力时,多余的水分不能立即被土壤吸收,从而在地表形成径流。

选项分析如下:
A. 等于:如果雨强等于下渗能力,那么降下的雨水可以完全被土壤吸收,不会产生径流。
B. 大于:只有当雨强大于下渗能力时,土壤吸收不了所有降下的水,才会有多余的水流到地表形成径流。
C. 小于:若雨强小于下渗能力,则土壤可以吸收所有的降水,不会形成径流。
D. 小于、等于:这两种情况下,土壤都可以完全吸收降水,因此也不会形成径流。

正确答案为 B,因为只有当雨强大于下渗能力时,才会产生地面径流。

Scan me!
水利工程专业业务考试试题集
一次流域降雨的净雨深形成的洪水,在数量上应该()该次洪水的径流深。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5754a-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题目
不同径流成分的汇流,其主要区别发生在()过程中。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59ab1-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题目
河网汇流速度与坡面汇流速度相比,一般()。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5bf64-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题目
产生壤中流(表层流)的条件是通气层中存在相对不透水层,并且它上面土层的下渗率与该层的相比,要()。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60d8f-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题目
某流域的一场洪水中,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与地下径流的相比,其情况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6312a-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题目
某闭合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950mm,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450mm,则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6571b-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题目
某流域面积为 500km 2 ,多年平均流量为 7.5m 3 /s,换算成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67d5a-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题目
某流域面积为 1000km 2 ,多年平均降水量 1050mm,多年平均流量为 15m 3 /s,该流域多年平均的径流系数 为()。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6a319-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题目
某水文站控制面积为 680km 2 ,多年平均年径流模数为 10L/(s﹒km 2),则换算成年径流深为()。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6c826-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题目
已知某流域,一次历时 3h 的降雨,降雨强度均大于上层土壤入渗能力 4.0mm/h,下层土壤入渗能力为2.5mm/h,不考虑其它损失,则此次降雨所产生的壤中流(表层流)净雨为()。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6ee8a-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建筑工程
>
水利工程专业业务考试试题集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手机预览
Scan me!
水利工程专业业务考试试题集

形成地面径流的必要条件是雨强()下渗能力。

A、(A) 等于

B、(B) 大于

C、(C) 小于

D、(D) 小于、等于

答案:B

解析:解析:
地面径流是指降水在地表流动的部分,它发生在降雨量超过土壤的吸收(即下渗)能力时。当降雨强度(雨强)大于土壤的下渗能力时,多余的水分不能立即被土壤吸收,从而在地表形成径流。

选项分析如下:
A. 等于:如果雨强等于下渗能力,那么降下的雨水可以完全被土壤吸收,不会产生径流。
B. 大于:只有当雨强大于下渗能力时,土壤吸收不了所有降下的水,才会有多余的水流到地表形成径流。
C. 小于:若雨强小于下渗能力,则土壤可以吸收所有的降水,不会形成径流。
D. 小于、等于:这两种情况下,土壤都可以完全吸收降水,因此也不会形成径流。

正确答案为 B,因为只有当雨强大于下渗能力时,才会产生地面径流。

Scan me!
水利工程专业业务考试试题集
相关题目
一次流域降雨的净雨深形成的洪水,在数量上应该()该次洪水的径流深。

A. (A) 等于

B. (B) 大于

C. (C) 小于

D. (D) 大于、等于

解析:这个问题考察的是水文学中关于降雨、净雨和洪水径流之间关系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来理解题目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流域降雨:指在一个特定流域内发生的降雨总量。
净雨深:指的是实际形成径流的降雨量,即扣除入渗、蒸发、植物截留等损失后,能够直接转化为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的降雨量。
洪水径流深:指的是由某次降雨产生的洪水,其在地表流动过程中所覆盖的平均水深。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 等于:在理想或简化的情况下,如果降雨产生的所有净雨都转化为了地表径流(即忽略地下径流和其他损失),那么这次降雨的净雨深应该等于由此产生的洪水径流深。这是因为净雨深已经扣除了所有不转化为径流的损失,直接对应了能够形成洪水的水量。

B. 大于:这个选项不合理,因为净雨深已经扣除了不转化为径流的部分,如入渗、蒸发等,所以不可能大于洪水径流深(除非考虑地下径流等其他因素,但题目中未提及)。

C. 小于:这个选项同样不合理,因为净雨深代表的是能够直接转化为径流的水量,理论上应该等于或大于(如果考虑地下径流)洪水径流深。

D. 大于、等于:虽然从广义上考虑(包括地下径流),净雨深可能大于洪水径流深,但题目明确问的是“洪水”,即主要指的是地表径流,因此应选“等于”而非“大于、等于”。

综上所述,答案选A(等于)是正确的,因为它准确地反映了净雨深与洪水径流深之间的直接关系。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5754a-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答案
不同径流成分的汇流,其主要区别发生在()过程中。

A. (A) 河网汇流

B. (B) 坡面漫流

C. (C) 坡地汇流

D. (D) 河槽集流

解析:选项解析:

A. 河网汇流:指的是水流从较小的支流汇入较大的河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涉及到河流网络中的水流汇集,不涉及到径流成分的不同。

B. 坡面漫流:指的是降水在坡面上形成薄层水流,沿坡面向下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坡面的糙率和坡度有关,但不是径流成分差异的主要体现。

C. 坡地汇流:指的是降水形成的径流在坡面上汇集成小溪或水流,并流向更低的地方。这个过程中,不同径流成分(如地面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的汇集速度和方式不同,是区分不同径流成分的主要环节。

D. 河槽集流:指的是水流在河槽内汇集并向下游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涉及到河槽内的水流运动,不直接反映径流成分的差异。

答案解释:

选C(坡地汇流)是因为不同径流成分(地面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在坡地汇流过程中的汇集速度和方式存在差异。地面径流汇集快,响应时间短;壤中流和地下径流汇集慢,响应时间长。因此,坡地汇流过程是区分不同径流成分的主要环节,是这道题的正确答案。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59ab1-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答案
河网汇流速度与坡面汇流速度相比,一般()。

A. (A) 前者较小

B. (B) 前者较大

C. (C) 二者相等

D. (D) 无法肯定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河流水文学中关于汇流速度的概念。汇流速度是指降雨径流在地表或地下向河流集中时的流动速度。具体来说,有两类汇流速度:一类是坡面汇流速度,指的是雨水从坡地表面流入沟渠或河道的速度;另一类是河网汇流速度,指的是水流在已经形成的河网中的流动速度。

选项分析如下:
(A) 前者较小:这意味着河网汇流速度比坡面汇流速度小,这是不正确的。
(B) 前者较大:这意味着河网汇流速度大于坡面汇流速度,这是正确答案。
(C) 二者相等:这表示两种汇流速度相等,实际上由于影响因素的不同,这种情况很少见。
(D) 无法肯定:这表示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判断哪种汇流速度快,但实际上,根据水文学原理,可以做出合理判断。

选择(B)的原因是因为在河网中,水流汇集到一起后,其流动路径更加明确且连续,水流受到的阻力相对较少,并且河网具有更大的水流断面和更顺畅的流态,因此河网汇流速度通常比坡面上较为分散、受地形阻碍较多的坡面汇流速度快。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5bf64-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答案
产生壤中流(表层流)的条件是通气层中存在相对不透水层,并且它上面土层的下渗率与该层的相比,要()。

A. (A) 前者较大

B. (B) 二者相等

C. (C) 前者较小

D. (D) 前者小于、等于后者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文学和土壤水分运动原理的题目,旨在考察壤中流(或表层流)产生的条件。

首先,理解壤中流(表层流)的概念很重要。壤中流是指在土壤表层或浅层中沿土壤颗粒间隙或裂隙流动的水流,它通常发生在土壤具有层次结构,特别是当上层土壤渗透性较好而下层土壤渗透性较差时。

现在,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各个选项:

A. 前者较大:这个选项意味着上层土壤(通气层)的下渗率大于其下的相对不透水层的下渗率。这种情况下,当雨水或灌溉水等外部水源进入土壤时,由于上层土壤渗透性较好,水分会迅速下渗。然而,当水分到达相对不透水层时,由于该层渗透性较差,水分无法继续快速下渗,从而在两层土壤之间积聚并可能形成壤中流。这符合壤中流产生的条件。

B. 二者相等:如果两层土壤的下渗率相等,那么水分在土壤中会均匀下渗,不会在某一层积聚,因此不太可能形成壤中流。

C. 前者较小:如果上层土壤的下渗率小于下层土壤,那么水分在下渗过程中会遇到更大的阻力,在上层土壤中就可能积聚并导致上层土壤饱和,但这并不直接导致壤中流的形成,因为壤中流需要两层土壤之间有显著的下渗率差异。

D. 前者小于、等于后者:这个选项包括了B和C两种情况,即两层土壤的下渗率相等或上层土壤下渗率小于下层土壤。如前所述,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壤中流的形成。

综上所述,壤中流产生的条件是上层土壤(通气层)的下渗率大于其下的相对不透水层的下渗率,使得水分在两层之间积聚并可能形成壤中流。因此,正确答案是A。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60d8f-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答案
某流域的一场洪水中,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与地下径流的相比,其情况是()。

A. (A) 前者小于后者

B. (B) 前者大于后者

C. (C) 前者小于等于后者

D. (D) 二者相等

解析:选项解析:

A. 前者小于后者:这个选项意味着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比地下径流慢,这通常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地面径流受地表条件影响较大,如坡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这些因素使得地面径流能够较快地消退。

B. 前者大于后者:这个选项表示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比地下径流快。地面径流通常通过河流、湖泊等水体迅速流出流域,而地下径流则通过土壤和岩石层缓慢流动,因此地面径流消退速度一般较快。

C. 前者小于等于后者:这个选项意味着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可能等于或小于地下径流。虽然有可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地面径流消退速度与地下径流相同,但这种情况并不普遍。

D. 二者相等:这个选项表示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消退速度完全相同,这在现实中是非常罕见的,因为两者的流动路径和条件差异很大。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正确答案是B。地面径流通常因为直接流经流域内的河流、沟渠等,流速较快,因此消退速度也相对较快。而地下径流则需要通过土壤和岩石层中的孔隙或裂隙流动,速度较慢,消退过程也相对较长。因此,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一般大于地下径流的消退速度。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6312a-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答案
某闭合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950mm,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450mm,则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

A. (A) 450mm

B. (B) 500mm

C. (C) 950mm

D. (D) 1400mm

解析: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水循环中降水量、径流深和蒸发量之间的关系。在闭合流域内,降水量主要转化为两部分:一部分通过地表和地下径流流出流域,即径流深;另一部分则通过蒸发作用返回到大气中,即蒸发量。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流域内的降水量应等于径流深与蒸发量之和。即:
降水量 = 径流深 + 蒸发量

将题目中给出的数据代入上述公式:
950mm(降水量) = 450mm(径流深) + 蒸发量

从上式可以解出蒸发量:
蒸发量 = 950mm - 450mm = 500mm

对比选项:

A.(A) 450mm:这是径流深的值,不是蒸发量。
B.(B) 500mm:这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出的蒸发量,与题目要求相符。
C.(C) 950mm:这是降水量的值,不是蒸发量。
D.(D) 1400mm:这个值大于降水量,显然不符合逻辑。

因此,正确答案是B.(B) 500mm。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6571b-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答案
某流域面积为 500km 2 ,多年平均流量为 7.5m 3 /s,换算成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A. (A) 887.7mm

B. (B) 500mm

C. (C) 473mm

D. (D) 805mm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多年平均径流深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多年平均径流深的定义。多年平均径流深是指多年平均径流量均匀分布在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水层深度,其计算公式为:
R=
F
W



其中,R 是多年平均径流深(单位:mm),W 是多年平均径流量(单位:m
3
),F 是流域面积(单位:km
2
)。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多年平均流量换算成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可以通过多年平均流量与时间的乘积得到,即:
W=Q×T
其中,Q 是多年平均流量(单位:m
3
/s),T 是时间,通常取一年中的秒数,即 T=365×24×3600s。

将题目中给出的数据代入上述公式:
W=7.5×365×24×3600=2.4192×10
9
m
3

F=500km
2
=5×10
8
m
2

然后,将这些值代入多年平均径流深的计算公式中:
R=
5×10
8
2.4192×10
9


=48.384mm

由于选项中没有48.384mm,我们需要选择最接近的答案。对比四个选项,C选项473mm是最接近的。

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67d5a-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答案
某流域面积为 1000km 2 ,多年平均降水量 1050mm,多年平均流量为 15m 3 /s,该流域多年平均的径流系数 为()。

A. (A) 0.55

B. (B) 0.45

C. (C) 0.65

D. (D) 0.68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流域径流系数的计算。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径流系数的定义:径流系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流域径流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其公式为:

径流系数 = (径流量 / 降水量)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 0.55 B. 0.45 C. 0.65 D. 0.68

要计算径流系数,我们需要先求出径流量。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这样计算:

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对应的降水总量(单位:立方米): 降水量 = 流域面积 × 降水量 降水量 = 1000 km² × 1050 mm = 1000 × 10^6 m² × 1050 × 10^-3 m = 1.05 × 10^9 m³

计算多年平均流量对应的径流量(单位:立方米): 径流量 = 平均流量 × 时间 由于题目没有给出时间,我们可以假设时间为1年(即31536000秒): 径流量 = 15 m³/s × 31536000 s = 473040000 m³

计算径流系数: 径流系数 = 径流量 / 降水量 径流系数 = 473040000 m³ / 1.05 × 10^9 m³ ≈ 0.45

因此,正确答案是 B. 0.45。

这个答案是因为通过计算得出的径流系数最接近选项B。其他选项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计算值相差较大,因此不选。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6a319-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答案
某水文站控制面积为 680km 2 ,多年平均年径流模数为 10L/(s﹒km 2),则换算成年径流深为()。

A. (A) 315.4mm

B. (B) 587.5mm

C. (C) 463.8mm

D. (D) 408.5mm

解析: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题目中的术语和单位换算方法。题目中给出的是多年平均年径流模数为 10 L/(s·km²),这意味着每秒钟每平方公里土地上产生的径流量是 10 升(L)。我们需要将这个值转换成年径流深度(毫米,mm)。

步骤如下:

首先,把单位从升转换成立方米,因为1 m³ = 1000 L,所以 10 L = 0.01 m³;
接着计算每小时的径流量:0.01 m³/s × 3600 s/h = 36 m³/h;
再计算每天的径流量:36 m³/h × 24 h/d = 864 m³/d;
继续计算每年的径流量:864 m³/d × 365 d/y ≈ 315360 m³/y;
最后计算径流深度,考虑到 1 km² = 1,000,000 m²,所以每年每平方米上的水量为 315360 m³ / 1,000,000 m² = 0.31536 m;
把米转换成毫米:0.31536 m × 1000 mm/m ≈ 315.4 mm。

因此,正确答案是 (A) 315.4 mm。

选项分析:

A. 315.4 mm 是正确的换算结果。
B. 587.5 mm 明显高于实际值。
C. 463.8 mm 不符合计算结果。
D. 408.5 mm 同样不是正确的答案。

综上所述,选择 A 是正确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6c826-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答案
已知某流域,一次历时 3h 的降雨,降雨强度均大于上层土壤入渗能力 4.0mm/h,下层土壤入渗能力为2.5mm/h,不考虑其它损失,则此次降雨所产生的壤中流(表层流)净雨为()。

A. (A) 2.0mm

B. (B) 6.0mm

C. (C) 4.5mm

D. (D) 7.5mm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降雨过程中土壤入渗能力与壤中流(表层流)净雨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降雨历时为3小时。
降雨强度均大于上层土壤入渗能力4.0mm/h,这意味着在降雨的前段时间内,上层土壤会达到饱和,多余的雨水会形成地表径流或向下层土壤渗透。
下层土壤入渗能力为2.5mm/h,这是雨水能够继续向下层土壤渗透的最大速率。
不考虑其它损失,即所有降雨要么被土壤吸收,要么形成地表径流或壤中流。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2.0mm):这个值远低于降雨强度和土壤入渗能力的差异,因此不可能是净雨量。
B选项(6.0mm):这个值假设了所有降雨都形成了净雨,没有考虑到土壤入渗能力的限制,因此不正确。
C选项(4.5mm):这个值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计算得出:在降雨的前段时间内,上层土壤以4.0mm/h的速率吸收雨水,达到饱和后,多余的雨水(即降雨强度减去上层土壤入渗能力,即4.0mm/h - 4.0mm/h = 0)不会形成地表径流,而是继续向下层土壤渗透。但由于下层土壤入渗能力只有2.5mm/h,因此只有2.5mm/h的雨水能被下层土壤吸收。所以,在3小时内,下层土壤能吸收的雨水量为2.5mm/h × 3h = 7.5mm,但由于上层土壤已经吸收了前3小时按4.0mm/h计算的全部雨水量(即4.0mm/h × 3h = 12.0mm),而实际上只有7.5mm是多余的(因为下层土壤只能吸收这么多),所以净雨量应为12.0mm - (12.0mm - 7.5mm)(即上层土壤多吸收的部分)= 7.5mm。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实际上是在计算壤中流(表层流)的净雨,它并不包括完全被上层土壤吸收的那部分雨水。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降雨强度与下层土壤入渗能力之间的差异,即4.0mm/h - 2.5mm/h = 1.5mm/h,这是每小时能够形成壤中流(表层流)的净雨量。所以,3小时的净雨量为1.5mm/h × 3h = 4.5mm,与C选项相符。
D选项(7.5mm):这个值同样假设了所有降雨都形成了净雨,或者错误地计算了下层土壤在3小时内能吸收的全部雨水量作为净雨量,因此不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选项(4.5mm)。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4836ee8a-6421-11ea-896e-00163e0cc5d8.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