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前者较大
B、(B) 二者相等
C、(C) 前者较小
D、(D) 前者小于、等于后者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文学和土壤水分运动原理的题目,旨在考察壤中流(或表层流)产生的条件。
首先,理解壤中流(表层流)的概念很重要。壤中流是指在土壤表层或浅层中沿土壤颗粒间隙或裂隙流动的水流,它通常发生在土壤具有层次结构,特别是当上层土壤渗透性较好而下层土壤渗透性较差时。
现在,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各个选项:
A. 前者较大:这个选项意味着上层土壤(通气层)的下渗率大于其下的相对不透水层的下渗率。这种情况下,当雨水或灌溉水等外部水源进入土壤时,由于上层土壤渗透性较好,水分会迅速下渗。然而,当水分到达相对不透水层时,由于该层渗透性较差,水分无法继续快速下渗,从而在两层土壤之间积聚并可能形成壤中流。这符合壤中流产生的条件。
B. 二者相等:如果两层土壤的下渗率相等,那么水分在土壤中会均匀下渗,不会在某一层积聚,因此不太可能形成壤中流。
C. 前者较小:如果上层土壤的下渗率小于下层土壤,那么水分在下渗过程中会遇到更大的阻力,在上层土壤中就可能积聚并导致上层土壤饱和,但这并不直接导致壤中流的形成,因为壤中流需要两层土壤之间有显著的下渗率差异。
D. 前者小于、等于后者:这个选项包括了B和C两种情况,即两层土壤的下渗率相等或上层土壤下渗率小于下层土壤。如前所述,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壤中流的形成。
综上所述,壤中流产生的条件是上层土壤(通气层)的下渗率大于其下的相对不透水层的下渗率,使得水分在两层之间积聚并可能形成壤中流。因此,正确答案是A。
A、(A) 前者较大
B、(B) 二者相等
C、(C) 前者较小
D、(D) 前者小于、等于后者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文学和土壤水分运动原理的题目,旨在考察壤中流(或表层流)产生的条件。
首先,理解壤中流(表层流)的概念很重要。壤中流是指在土壤表层或浅层中沿土壤颗粒间隙或裂隙流动的水流,它通常发生在土壤具有层次结构,特别是当上层土壤渗透性较好而下层土壤渗透性较差时。
现在,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各个选项:
A. 前者较大:这个选项意味着上层土壤(通气层)的下渗率大于其下的相对不透水层的下渗率。这种情况下,当雨水或灌溉水等外部水源进入土壤时,由于上层土壤渗透性较好,水分会迅速下渗。然而,当水分到达相对不透水层时,由于该层渗透性较差,水分无法继续快速下渗,从而在两层土壤之间积聚并可能形成壤中流。这符合壤中流产生的条件。
B. 二者相等:如果两层土壤的下渗率相等,那么水分在土壤中会均匀下渗,不会在某一层积聚,因此不太可能形成壤中流。
C. 前者较小:如果上层土壤的下渗率小于下层土壤,那么水分在下渗过程中会遇到更大的阻力,在上层土壤中就可能积聚并导致上层土壤饱和,但这并不直接导致壤中流的形成,因为壤中流需要两层土壤之间有显著的下渗率差异。
D. 前者小于、等于后者:这个选项包括了B和C两种情况,即两层土壤的下渗率相等或上层土壤下渗率小于下层土壤。如前所述,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壤中流的形成。
综上所述,壤中流产生的条件是上层土壤(通气层)的下渗率大于其下的相对不透水层的下渗率,使得水分在两层之间积聚并可能形成壤中流。因此,正确答案是A。
A. (A) 前者小于后者
B. (B) 前者大于后者
C. (C) 前者小于等于后者
D. (D) 二者相等
解析:选项解析:
A. 前者小于后者:这个选项意味着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比地下径流慢,这通常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地面径流受地表条件影响较大,如坡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这些因素使得地面径流能够较快地消退。
B. 前者大于后者:这个选项表示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比地下径流快。地面径流通常通过河流、湖泊等水体迅速流出流域,而地下径流则通过土壤和岩石层缓慢流动,因此地面径流消退速度一般较快。
C. 前者小于等于后者:这个选项意味着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可能等于或小于地下径流。虽然有可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地面径流消退速度与地下径流相同,但这种情况并不普遍。
D. 二者相等:这个选项表示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消退速度完全相同,这在现实中是非常罕见的,因为两者的流动路径和条件差异很大。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正确答案是B。地面径流通常因为直接流经流域内的河流、沟渠等,流速较快,因此消退速度也相对较快。而地下径流则需要通过土壤和岩石层中的孔隙或裂隙流动,速度较慢,消退过程也相对较长。因此,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一般大于地下径流的消退速度。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450mm
B. (B) 500mm
C. (C) 950mm
D. (D) 1400mm
解析: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水循环中降水量、径流深和蒸发量之间的关系。在闭合流域内,降水量主要转化为两部分:一部分通过地表和地下径流流出流域,即径流深;另一部分则通过蒸发作用返回到大气中,即蒸发量。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流域内的降水量应等于径流深与蒸发量之和。即:
降水量 = 径流深 + 蒸发量
将题目中给出的数据代入上述公式:
950mm(降水量) = 450mm(径流深) + 蒸发量
从上式可以解出蒸发量:
蒸发量 = 950mm - 450mm = 500mm
对比选项:
A.(A) 450mm:这是径流深的值,不是蒸发量。
B.(B) 500mm:这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出的蒸发量,与题目要求相符。
C.(C) 950mm:这是降水量的值,不是蒸发量。
D.(D) 1400mm:这个值大于降水量,显然不符合逻辑。
因此,正确答案是B.(B) 500mm。
A. (A) 887.7mm
B. (B) 500mm
C. (C) 473mm
D. (D) 805mm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多年平均径流深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多年平均径流深的定义。多年平均径流深是指多年平均径流量均匀分布在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水层深度,其计算公式为:
R=
F
W
其中,R 是多年平均径流深(单位:mm),W 是多年平均径流量(单位:m
3
),F 是流域面积(单位:km
2
)。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多年平均流量换算成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可以通过多年平均流量与时间的乘积得到,即:
W=Q×T
其中,Q 是多年平均流量(单位:m
3
/s),T 是时间,通常取一年中的秒数,即 T=365×24×3600s。
将题目中给出的数据代入上述公式:
W=7.5×365×24×3600=2.4192×10
9
m
3
F=500km
2
=5×10
8
m
2
然后,将这些值代入多年平均径流深的计算公式中:
R=
5×10
8
2.4192×10
9
=48.384mm
由于选项中没有48.384mm,我们需要选择最接近的答案。对比四个选项,C选项473mm是最接近的。
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A. (A) 0.55
B. (B) 0.45
C. (C) 0.65
D. (D) 0.68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流域径流系数的计算。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径流系数的定义:径流系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流域径流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其公式为:
径流系数 = (径流量 / 降水量)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 0.55 B. 0.45 C. 0.65 D. 0.68
要计算径流系数,我们需要先求出径流量。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这样计算:
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对应的降水总量(单位:立方米): 降水量 = 流域面积 × 降水量 降水量 = 1000 km² × 1050 mm = 1000 × 10^6 m² × 1050 × 10^-3 m = 1.05 × 10^9 m³
计算多年平均流量对应的径流量(单位:立方米): 径流量 = 平均流量 × 时间 由于题目没有给出时间,我们可以假设时间为1年(即31536000秒): 径流量 = 15 m³/s × 31536000 s = 473040000 m³
计算径流系数: 径流系数 = 径流量 / 降水量 径流系数 = 473040000 m³ / 1.05 × 10^9 m³ ≈ 0.45
因此,正确答案是 B. 0.45。
这个答案是因为通过计算得出的径流系数最接近选项B。其他选项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计算值相差较大,因此不选。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315.4mm
B. (B) 587.5mm
C. (C) 463.8mm
D. (D) 408.5mm
解析: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题目中的术语和单位换算方法。题目中给出的是多年平均年径流模数为 10 L/(s·km²),这意味着每秒钟每平方公里土地上产生的径流量是 10 升(L)。我们需要将这个值转换成年径流深度(毫米,mm)。
步骤如下:
首先,把单位从升转换成立方米,因为1 m³ = 1000 L,所以 10 L = 0.01 m³;
接着计算每小时的径流量:0.01 m³/s × 3600 s/h = 36 m³/h;
再计算每天的径流量:36 m³/h × 24 h/d = 864 m³/d;
继续计算每年的径流量:864 m³/d × 365 d/y ≈ 315360 m³/y;
最后计算径流深度,考虑到 1 km² = 1,000,000 m²,所以每年每平方米上的水量为 315360 m³ / 1,000,000 m² = 0.31536 m;
把米转换成毫米:0.31536 m × 1000 mm/m ≈ 315.4 mm。
因此,正确答案是 (A) 315.4 mm。
选项分析:
A. 315.4 mm 是正确的换算结果。
B. 587.5 mm 明显高于实际值。
C. 463.8 mm 不符合计算结果。
D. 408.5 mm 同样不是正确的答案。
综上所述,选择 A 是正确的。
A. (A) 2.0mm
B. (B) 6.0mm
C. (C) 4.5mm
D. (D) 7.5mm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降雨过程中土壤入渗能力与壤中流(表层流)净雨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降雨历时为3小时。
降雨强度均大于上层土壤入渗能力4.0mm/h,这意味着在降雨的前段时间内,上层土壤会达到饱和,多余的雨水会形成地表径流或向下层土壤渗透。
下层土壤入渗能力为2.5mm/h,这是雨水能够继续向下层土壤渗透的最大速率。
不考虑其它损失,即所有降雨要么被土壤吸收,要么形成地表径流或壤中流。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2.0mm):这个值远低于降雨强度和土壤入渗能力的差异,因此不可能是净雨量。
B选项(6.0mm):这个值假设了所有降雨都形成了净雨,没有考虑到土壤入渗能力的限制,因此不正确。
C选项(4.5mm):这个值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计算得出:在降雨的前段时间内,上层土壤以4.0mm/h的速率吸收雨水,达到饱和后,多余的雨水(即降雨强度减去上层土壤入渗能力,即4.0mm/h - 4.0mm/h = 0)不会形成地表径流,而是继续向下层土壤渗透。但由于下层土壤入渗能力只有2.5mm/h,因此只有2.5mm/h的雨水能被下层土壤吸收。所以,在3小时内,下层土壤能吸收的雨水量为2.5mm/h × 3h = 7.5mm,但由于上层土壤已经吸收了前3小时按4.0mm/h计算的全部雨水量(即4.0mm/h × 3h = 12.0mm),而实际上只有7.5mm是多余的(因为下层土壤只能吸收这么多),所以净雨量应为12.0mm - (12.0mm - 7.5mm)(即上层土壤多吸收的部分)= 7.5mm。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实际上是在计算壤中流(表层流)的净雨,它并不包括完全被上层土壤吸收的那部分雨水。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降雨强度与下层土壤入渗能力之间的差异,即4.0mm/h - 2.5mm/h = 1.5mm/h,这是每小时能够形成壤中流(表层流)的净雨量。所以,3小时的净雨量为1.5mm/h × 3h = 4.5mm,与C选项相符。
D选项(7.5mm):这个值同样假设了所有降雨都形成了净雨,或者错误地计算了下层土壤在3小时内能吸收的全部雨水量作为净雨量,因此不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选项(4.5mm)。
A. (A) 150m 3 /s
B. (B) 15m 3 /s
C. (C) 74m 3 /s
D. (D) 18m 3 /s
解析:首先,我们需要计算该闭合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多年平均径流量(mm)= 多年平均降水量(mm) - 多年平均蒸发量(mm)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 多年平均降水量 = 1050 mm 多年平均蒸发量 = 576 mm
所以,多年平均径流量 = 1050 mm - 576 mm = 474 mm
接下来,将径流量转换为体积,我们需要流域面积和径流量的乘积,并考虑单位转换。
流域面积 = 100 km² = 100 * 10^6 m² (因为1 km² = 10^6 m²)
多年平均径流量(以水层深度表示)= 474 mm = 0.474 m (因为1 mm = 0.001 m)
多年平均径流量(体积,单位:m³)= 流域面积(m²)* 径流量(m) = 100 * 10^6 m² * 0.474 m = 47400 * 10^3 m³
现在我们得到了流域一年的总径流量体积,但题目要求的是多年平均流量(单位:m³/s),所以我们需要将年总径流量除以一年的秒数。
一年的秒数 = 365天/年 * 24小时/天 * 3600秒/小时 = 31,536,000秒/年
多年平均流量 = 多年平均径流量(体积,m³) / 一年的秒数(秒)
多年平均流量 = (47400 * 10^3 m³) / 31,536,000 秒 ≈ 15 m³/s
因此,选项B(15m³/s)是正确的答案。
解析各个选项: A. 150m³/s 明显过高,不符合计算结果。 B. 15m³/s 与我们的计算结果相符,是正确答案。 C. 74m³/s 也过高,不符合计算结果。 D. 18m³/s 虽然接近,但不符合计算结果。
选项B是正确答案,因为它是通过正确的计算过程得出的结果。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0.47
B. (B) 0.5
C. (C) 0.65
D. (D) 0.35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流域多年平均径流系数的计算。
首先,理解径流系数的定义是关键。径流系数是指同一时段内流域面平均径流深与面平均降水量的比值,用符号α表示,即:
α = 径流深 / 降水量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800mm
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400mm
将这些数据代入径流系数的计算公式中,得:
α = 400mm / 800mm = 0.5
接下来,对比选项:
A选项(0.47):与计算结果不符,排除。
B选项(0.5):与计算结果相符,是正确答案。
C选项(0.65):与计算结果不符,且数值偏大,排除。
D选项(0.35):与计算结果不符,且数值偏小,排除。
综上所述,该流域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5,故正确答案为B。
A. (A) 增大
B. (B) 减少
C. (C) 不变
D. (D) 不肯定
解析:选项解析:
A. 增大:这个选项表明湖泊围垦后,流域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会增加。 B. 减少:这个选项表明湖泊围垦后,流域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会减少。 C. 不变:这个选项表明湖泊围垦对流域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没有影响。 D. 不肯定:这个选项表明湖泊围垦后,流域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变化是不确定的。
为什么选择A(增大):
湖泊在自然状态下能够调节流域的水量,具有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和维持生态平衡等功能。当湖泊被围垦后,其调节水量的能力会受到影响。围垦活动通常会减少湖泊的蓄水面积,降低湖泊的调蓄能力,这样在降水时,更多的水会以径流的形式流向下游,而不是被湖泊储存起来。因此,在相同的降水条件下,围垦后的流域可能会有更多的水转化为径流,从而导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增大。所以,正确答案是A(增大)。然而,这个答案也有一定的条件性,实际情况可能会因为多种因素(如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等)而有所不同,但在一般情况下,围垦活动倾向于增加径流量。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增大
B. (B) 减少
C. (C) 不变
D. (D) 减少或不变
解析:解析这道题需要了解植被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森林可以减缓雨水直接流入河流的速度,通过拦截降雨、保持土壤湿度以及增加地表粗糙度等方式来减少径流速度,从而减轻洪水的发生。当大量森林被砍伐并开垦为农田后,这些作用会减弱,导致降雨更快地汇入河流系统,形成更大的径流,进而导致洪水流量增大。
选项分析如下:
A. 增大 - 正确答案。因为没有了树木的调节作用,雨水更快速地汇集到河川中,造成洪峰流量增加。
B. 减少 - 错误。如果毁林开荒,实际上会导致洪水量增大而不是减少。
C. 不变 - 错误。森林砍伐会影响水文过程,不可能对洪水流量没有影响。
D. 减少或不变 - 错误。理由同上,实际上洪水流量会增大。
因此,正确答案是 A,即毁林开荒后,流域的洪水流量一般会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