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测站的水位与流量之间呈单一关系
B、(B) 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在距离城市近的地方
C、(C) 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应更能提高测量精度
D、(D) 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任何河段都行
答案:A
解析:选项解析:
A. 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测站的水位与流量之间呈单一关系
正确。选择测验河段时,需要保证测站的水位与流量之间有明确且稳定的关系,这是进行水文观测的基本要求,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B. 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在距离城市近的地方
错误。虽然选择离城市近的地点可能便于管理和数据传输,但这不是选择测验河段的主要原则。测验河段的选取应基于科学的水文考虑,而不是地理位置的便利性。
C. 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应更能提高测量精度
虽然提高测量精度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个选项没有明确指出如何提高精度,而且精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非选择测验河段的唯一原则。
D. 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任何河段都行
错误。并非所有河段都适合作为测验河段,必须选择那些能够提供准确、可靠数据的河段。
为什么选择A: 选项A直接指出了测验河段选择的核心原则,即测站的水位与流量之间需要有单一关系。这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确保通过水位数据准确推算流量,这是进行水文监测的基本要求。其他选项要么与主要原则不符,要么表述不够具体明确,因此A选项是最合适的选择。
A、(A) 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测站的水位与流量之间呈单一关系
B、(B) 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在距离城市近的地方
C、(C) 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应更能提高测量精度
D、(D) 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任何河段都行
答案:A
解析:选项解析:
A. 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测站的水位与流量之间呈单一关系
正确。选择测验河段时,需要保证测站的水位与流量之间有明确且稳定的关系,这是进行水文观测的基本要求,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B. 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在距离城市近的地方
错误。虽然选择离城市近的地点可能便于管理和数据传输,但这不是选择测验河段的主要原则。测验河段的选取应基于科学的水文考虑,而不是地理位置的便利性。
C. 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应更能提高测量精度
虽然提高测量精度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个选项没有明确指出如何提高精度,而且精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非选择测验河段的唯一原则。
D. 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任何河段都行
错误。并非所有河段都适合作为测验河段,必须选择那些能够提供准确、可靠数据的河段。
为什么选择A: 选项A直接指出了测验河段选择的核心原则,即测站的水位与流量之间需要有单一关系。这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确保通过水位数据准确推算流量,这是进行水文监测的基本要求。其他选项要么与主要原则不符,要么表述不够具体明确,因此A选项是最合适的选择。
A. (A) 愈长愈好
B. (B) 愈短愈好
C. (C) 长短对测量没有影响
D. (D) 视河宽 B 而定,一般应为 0.6B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基线长度的选择依据。在河流测量或水利工程测量中,基线通常用于作为参考线来确定其他点的位置。
选项 A:愈长愈好。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过长的基线可能会增加测量难度,并且不一定能提高精度。
选项 B:愈短愈好。这也是不对的,因为太短的基线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精度或者范围来进行有效的测量。
选项 C:长短对测量没有影响。这是错误的,因为基线的长度直接影响到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
选项 D:视河宽 B 而定,一般应为 0.6B。这是正确的选择。基线长度通常根据河流宽度来确定,以确保足够的测量精度。一个经验性的规则是,基线长度大约为河流宽度的0.6倍,这样可以保持良好的测量比例,既不过长也不过短,同时能够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因此,正确答案是 D,即基线长度应根据河宽来决定,通常为河宽的0.6倍。
A. (A) 大沽基面
B. (B) 吴淞基面
C. (C) 珠江基面
D. (D) 黄海基面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利工程中水位基准面选择的问题。我们需要从给定的选项中,识别出目前全国水位统一采用的基准面。
首先,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 大沽基面:大沽基面并非全国范围内广泛采用的水位基准面,它可能仅在特定地区或历史时期被使用过,但并非全国统一的标准。
B. 吴淞基面:吴淞基面是以前上海地区的一个水位基准面,主要用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水文测量。然而,它并非全国范围内统一采用的水位基准面。
C. 珠江基面:珠江基面显然是针对珠江流域或周边地区而设定的水位基准面,同样不具有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性。
D. 黄海基面:黄海基面,也被称为黄海平均海水面,是以青岛验潮站1950年至1956年验潮资料所确定的平均海水面作为全国统一的高程起算面。这个基准面被广泛应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水文、水利、测绘等领域,是全国统一的水位基准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目前全国水位统一采用的基准面是黄海基面。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选择D的原因在于黄海基面具有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性和广泛应用性,是水利工程、水文测量、测绘等领域普遍采用的基准面。
A. (A) 1m
B. (B) 0.1m
C. (C) 0.01m
D. (D) 0.001m
解析:选项解析:
A. 1m:这个精度对于水位观测来说太粗糙了,不能准确反映水位的小幅变化,不适用于大多数水利工程的精度要求。
B. 0.1m:虽然比1m的精度高,但对于一些精细的水利工程,如水文监测、大坝安全监测等,这样的精度仍然不够。
C. 0.01m:这是一个较为合理的精度水平,能够满足大多数水利工程对水位观测的精度要求。它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水位的小幅变化,适用于日常的水位监测和分析。
D. 0.001m:这个精度非常高,对于水位观测来说,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达到,并且通常情况下,这种精度并不是必要的,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C(0.01m)是因为水位观测通常需要一定的精度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0.01m的精度既能满足大多数水利工程的实际需求,又不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在确保观测数据具有实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0.01m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加权平均法
B. (B) 几何平均法
C. (C) 算术平均法
D. (D) 面积包围法
解析:解析如下:
题目询问的是在一日内水位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如何计算日平均水位。选项分别为:
A. 加权平均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不同时间段的数据有不同的权重时使用,比如数据的重要性或准确性有差异时。但题目中说明水位变化不大,因此不需要加权处理。
B. 几何平均法:几何平均数通常用于计算增长率或者比率的变化,在计算水位这种物理量的平均值时不适用。
C. 算术平均法:算术平均是最简单的平均方法,即把所有数值相加后除以数值的数量。当各时刻的观测值变化不大且没有特别强调各时段的重要性区别时,使用算术平均是合理的。
D. 面积包围法:这是一种通过计算面积来确定平均值的方法,适用于水位变化较大,需要考虑不同水位持续时间的情况。但是题目中提到水位变化不大,因此此方法过于复杂。
根据题目的描述,“一日内水位变化不大”,这意味着在不同的测量时间点上,水位的差异很小,没有必要采用复杂的计算方法来考虑这些微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算术平均法来求得日平均水位。
因此正确答案为:C. 算术平均法。
A. (A) 算术平均法计算的日平均水位
B. (B) 12 时的水位
C. (C) 面积包围法计算的日平均水位
D. (D) 日最高最为与最低水位的平均值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在不同水位变化情况下,如何准确推求日平均流量的方法。
选项A,算术平均法计算的日平均水位:这种方法简单地将一天内各个时刻的水位相加后平均,但在水位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日内的整体水位状况,因为高峰和低谷的水位差异会被平均化。故A错误。
选项B,12时的水位:仅采用一天中某一时刻(如12时)的水位来代表整天的水位状况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水位在一天内会有显著变化。故B错误。
选项C,面积包围法计算的日平均水位:这种方法考虑了水位在一天内的所有变化,通过计算水位曲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并除以时间长度(一天),从而得到更准确的日平均水位。这种方法在处理水位变化较大的情况时更为合适。故C正确。
选项D,日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的平均值:虽然这种方法考虑了日内的最高和最低水位,但它忽略了水位在其他时间点的具体变化,因此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日内的整体水位状况。故D错误。
综上所述,当一日内水位变化较大时,为了更准确地推求日平均流量,应采用面积包围法计算的日平均水位,即选项C。
A. (A) 0~24
B. (B) 08~08
C. (C) 12~12
D. (D) 20~20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中关于水位观测的标准。
选项解析如下:
A.(A) 0~24:这个选项指的是从0时(即午夜)开始至24时(即下一个午夜)结束,这是一整天的时间范围。
B.(B) 08~08:这个选项指的是从早上8时开始至次日早上8时结束,时间跨度为24小时,但是并不是从一天的开始算起。
C.(C) 12~12:这个选项指的是从中午12时开始至次日中午12时结束,同样时间跨度为24小时,但也不是从一天的开始算起。
D.(D) 20~20:这个选项指的是从晚上20时(即晚上8点)开始至次日晚上20时结束,时间跨度为24小时,但不是标准的日分界线。
为什么选择A: 根据我国水利观测的标准,计算日平均水位的日分界线是从0时开始至24时结束,即一个自然日的完整时间范围。因此,正确答案是A(0~24)。这样的规定可以保证日平均水位的计算涵盖了一个完整自然日的所有水位变化,使得数据更为准确和规范。其他选项虽然时间跨度都是24小时,但并不是从自然日的开始算起,所以不符合标准。
A. (A) 0~24
B. (B) 08~08
C. (C) 12~12
D. (D) 20~20
解析:在我国,日降水量的统计通常采用气象观测的标准时间段来计算。选项中的时间指的是一个统计日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在实际的气象观测中,通常会选择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作为一天降水总量的分割点,以便统一数据统计标准。
选项解析如下:
(A) 0~24:表示从午夜零点到次日午夜零点作为一个统计日,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天,但在专业的气象统计中并不常用这种方式来划分降水统计日。
(B) 08~08:表示从前一天上午8点到当天上午8点作为一个统计日,这是我国气象部门常用的降水统计方式。
(C) 12~12:表示从前一天中午12点到当天中午12点作为一个统计日,这种划分方法并不常见。
(D) 20~20:表示从前一天晚上8点到当天晚上8点作为一个统计日,这种方法也不是标准做法。
正确答案是(B) 08~08,这是因为按照中国气象局的规定,气象观测资料的汇总通常以早上8点为界限,即前一天的上午8点至当天的上午8点作为一个完整的降水量统计日。这样可以避开大部分降水高峰时段,便于统一观测和记录。
A. (A) 过水断面面积
B. (B) 死水面积
C. (C) 过水断面面积和死水面积
D. (D) 大断面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道断面面积定义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各个选项,并确定哪个选项最准确地描述了水道断面面积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各个选项的含义:
A. 过水断面面积:这通常指的是水流能够自由通过的那部分断面的面积,是水流动力作用的主要区域。但它并不包括整个水道断面的所有面积。
B. 死水面积:这个术语在水利工程中并不常见,且通常不直接用于描述水道断面面积。它可能指的是水流速度极低或几乎静止的水域面积,但这部分面积并不总是水道断面面积的一部分,且不是本题的关键点。
C. 过水断面面积和死水面积:这个选项涵盖了水道断面的两个主要部分。过水断面面积是水流通过的主要区域,而死水面积(如果存在于水道中)也是水道断面的一部分,尽管其水流速度可能很低。因此,这个选项最全面地描述了水道断面的面积。
D. 大断面:这个术语并不直接对应水道断面面积的具体定义。它可能是一个模糊或泛指的概念,不具体指代过水断面面积或死水面积。
接下来,我们分析为什么选择C选项:
C选项同时考虑了过水断面面积和死水面积,这两个部分共同构成了水道断面的总面积。
A选项仅考虑了过水断面面积,忽略了可能存在的死水面积。
B选项提到的“死水面积”在水利工程中不是一个标准术语,且不是本题的关键点。
D选项的“大断面”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具体指代水道断面的面积。
综上所述,C选项“过水断面面积和死水面积”最准确地描述了水道断面面积的内容。
因此,答案是C。
A. (A) 施测过水断面
B. (B) 测流期间水位的观测
C. (C) 计算垂线平均流速
D. (D) 测点流速的施测
解析:选项解析:
A. 施测过水断面:这是流量确定中的一个步骤,它涉及测量河流的横断面面积,但它不是确定流量的关键步骤。
B. 测流期间水位的观测:水位观测对于流量计算是重要的,因为它与断面流量有直接关系,但它本身不直接决定流量。
C. 计算垂线平均流速:这是流量计算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它将影响最终的流量计算结果,但这一步骤是在测点流速基础上进行的。
D. 测点流速的施测:确定断面流量的关键在于流速的准确测量。流速是流量计算中的直接变量,流量等于流速乘以过水断面面积。因此,如果流速测量不准确,即使其他参数测量得再精确,计算出的流量也不会准确。
为什么选D: 确定断面流量的基本公式是流量Q等于流速V乘以过水断面面积A(Q=V*A)。在这个公式中,流速V的测量是基础,也是变数最大的部分。如果流速测量不准确,即使断面面积测量得再精确,也无法得到准确的流量值。因此,测点流速的施测是确定断面流量的关键步骤,选项D是正确的。
A. (A) 越短越好
B. (B) 越长越好
C. (C) 大约 100s
D. (D) 不受限制
解析:在使用流速仪测量水流速度时,施测时间的选择非常重要。各个选项的解析如下:
A. 越短越好:这个选项是不合适的。虽然较短的时间可以减少仪器在水中的暴露时间,但是时间过短可能会导致数据采集不足,从而影响流速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B. 越长越好:虽然较长的测量时间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点,从而可能提高流速测量的准确性,但是过长时间的测量并不实际,因为水流条件可能会变化,并且操作人员也需要考虑时间和精力成本。
C. 大约 100s: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项。大约100秒(即1分40秒左右)的时间能够确保流速仪采集到足够多的数据来准确反映该点的流速情况,同时也不会过长以至于水流条件发生显著改变或操作变得不便。
D. 不受限制:这个选项是不合适的,因为实际上任何测量都有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可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而不浪费资源或时间。
因此,正确答案为 C. 大约 100s,它提供了一个平衡准确性和操作便利性的测量时间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