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好
B、(B) 差
C、(C) 差不多
D、(D) 无法比较
答案:B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需要理解表观密度与保温性能之间的关系。表观密度是指材料的质量与其总体积之比,包括固体部分和空隙部分的体积。对于保温材料来说,其保温性能往往与材料中的孔隙率有关。通常情况下,孔隙率越高,即材料越轻(表观密度越小),其保温效果越好,因为孔隙中的空气可以减少热传导。
题目中提到A和B两种材料由相同材质构成,但是A的表观密度大于B。这意味着在同样的体积下,A材料更重,可能含有较少的孔隙或孔隙较小;而B材料相对较轻,孔隙较多或较大。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B材料由于孔隙率更高,应该有更好的保温效果。
所以,根据题目信息:
A材料的表观密度大于B材料;
表观密度越大意味着孔隙可能越少,从而保温效果可能越差。
因此正确答案是:B(差)。这意味着A材料的保温效果比B材料差。
A、(A) 好
B、(B) 差
C、(C) 差不多
D、(D) 无法比较
答案:B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需要理解表观密度与保温性能之间的关系。表观密度是指材料的质量与其总体积之比,包括固体部分和空隙部分的体积。对于保温材料来说,其保温性能往往与材料中的孔隙率有关。通常情况下,孔隙率越高,即材料越轻(表观密度越小),其保温效果越好,因为孔隙中的空气可以减少热传导。
题目中提到A和B两种材料由相同材质构成,但是A的表观密度大于B。这意味着在同样的体积下,A材料更重,可能含有较少的孔隙或孔隙较小;而B材料相对较轻,孔隙较多或较大。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B材料由于孔隙率更高,应该有更好的保温效果。
所以,根据题目信息:
A材料的表观密度大于B材料;
表观密度越大意味着孔隙可能越少,从而保温效果可能越差。
因此正确答案是:B(差)。这意味着A材料的保温效果比B材料差。
A. (A) 增大
B. (B) 减小
C. (C) 不变化
D. (D) 不一定增大,也不一定减小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建筑材料孔隙率与吸水率之间的关系。
选项A(增大):虽然孔隙率增大可能意味着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吸水,但并非所有孔隙都能吸水,特别是当孔隙尺寸过大或连通性不佳时,吸水率可能并不显著增加。因此,A选项过于绝对,不正确。
选项B(减小):孔隙率增大通常意味着有更多的空间可能用于吸水,因此吸水率减小的说法与事实不符,B选项错误。
选项C(不变化):孔隙率的变化直接影响材料内部的空间结构,进而影响其吸水能力。因此,吸水率不可能在孔隙率变化时不发生变化,C选项错误。
选项D(不一定增大,也不一定减小):这个选项正确地指出了孔隙率与吸水率之间的复杂关系。孔隙率增大确实可能提供更多的吸水空间,但吸水率还受到孔隙尺寸、形状、连通性以及材料表面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孔隙率增大时,吸水率可能增大,也可能由于其他因素而保持不变或减小。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即孔隙率增大时,吸水率不一定增大,也不一定减小。
A. (A) 强度
B. (B) 耐水性
C. (C) 保温隔热效果
D. (D) 耐火性
解析:选项解析:
A. 强度:过火砖虽然可能因为高温处理而具有较高强度,但这并不是其不宜用于保温墙体的主要原因。
B. 耐水性:耐水性指的是材料抵抗水分侵入的能力。过火砖的耐水性通常不会受到显著影响,不是其不宜用于保温墙体的主要原因。
C. 保温隔热效果:过火砖在高温处理过程中,其内部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导致其保温隔热性能下降。保温墙体的主要功能是保温隔热,因此这是过火砖不宜用于保温墙体的主要原因。
D. 耐火性:过火砖因为经过高温处理,其耐火性通常会更好。因此,耐火性不是其不宜用于保温墙体的原因。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答案是C,因为保温墙体的主要功能是保温隔热。过火砖在高温处理过程中,其内部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导致保温隔热效果下降,不再适合用作保温墙体材料。因此,即使外观合格,过火砖的保温隔热效果不理想,是不宜用于保温墙体的主要原因。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把砖冲洗干净
B. (B) 保持砌筑砂浆的稠度
C. (C) 增加砂浆对砖的胶结力
解析:解析如下:
选项A:把砖冲洗干净
这个选项虽然听起来合理,因为清洁砖块表面确实可以去除灰尘和其他杂质,但这并不是粘土砖在砌筑前浇水润湿的主要目的。因此,这不是正确答案。
选项B:保持砌筑砂浆的稠度
浇水润湿砖块与砂浆稠度的关系并不直接。砂浆的稠度主要由砂浆本身的配比决定,而不是由砖的状态来保持。因此,这也并非正确答案。
选项C:增加砂浆对砖的胶结力
这是正确答案。粘土砖在砌筑前进行浇水润湿的主要目的是让砖吸收一定的水分。如果砖块过于干燥,在砌筑过程中会迅速吸收砂浆中的水分,导致砂浆的早期脱水,从而影响砂浆的强度和砖与砂浆之间的粘结力。通过预先润湿砖块,可以减少这种水分被砖迅速吸收的情况,从而提高砂浆与砖之间的结合强度。
综上所述,选择C是因为润湿砖块能够改善砂浆与砖之间的结合情况,提高砌体的整体结构性能。
A. (A) 花岗岩、玄武岩、辉长岩、闪长岩、辉绿岩
B. (B) 石灰岩、砂岩
C. (C) 大理岩、片麻岩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岩石分类的问题。我们需要从给定的选项中分辨出哪些岩石属于变质岩。首先,我们要明确变质岩的定义和特征,然后逐一分析选项中的岩石类型。
变质岩的定义:变质岩是由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或先成的变质岩),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下,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分析选项:
A选项(花岗岩、玄武岩、辉长岩、闪长岩、辉绿岩):这些岩石均属于岩浆岩(也称火成岩)。它们是由地壳下面的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因此,A选项不符合变质岩的定义。
B选项(石灰岩、砂岩):这些岩石属于沉积岩。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等疏松沉积物团结而成的岩石。因此,B选项同样不符合变质岩的定义。
C选项(大理岩、片麻岩):大理岩是由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碳酸盐岩石经区域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片麻岩则是由粘土岩、页岩、中酸性火山岩、基性岩或硬砂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这两种岩石均符合变质岩的定义,即它们是由地壳中已存在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
综上所述,C选项(大理岩、片麻岩)属于变质岩,是正确答案。
A. (A) 花岗岩、玄武岩、辉长岩、闪长岩、辉绿岩
B. (B) 石灰岩、砂岩
C. (C) 大理岩、片麻岩
解析:选项解析:
A. 花岗岩、玄武岩、辉长岩、闪长岩、辉绿岩:这一选项中的岩石都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因此它们属于岩浆岩(也称为火成岩)。岩浆岩的特点是矿物结晶颗粒较大,通常具有一定的晶体结构。
B. 石灰岩、砂岩:这些岩石是由河流、湖泊或海洋中的沉积物堆积、压缩、胶结形成的,属于沉积岩。沉积岩通常具有层理结构,并且颗粒较细。
C. 大理岩、片麻岩:大理岩是由石灰岩或白云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的,而片麻岩则是由于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它们都属于变质岩。变质岩的特点是原有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了矿物成分和结构上的变化。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正确答案是A,因为这些岩石(花岗岩、玄武岩、辉长岩、闪长岩、辉绿岩)都是典型的岩浆岩。它们是由地下深处的岩浆上升至地表附近或在地壳内部冷却结晶而成的。这些岩石的识别和分类是水利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之一,对于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莫氏硬度
B. (B) 布氏硬度
C. (C) 洛氏硬度
解析:解析如下:
题目问的是石材硬度的表示方法。石材硬度是衡量石材抵抗外力(如刮划)的能力的一个指标,在不同的行业和应用中,可能会使用不同的硬度标准。然而,当涉及到天然矿物和石材时,通常采用莫氏硬度(Mohs scale of mineral hardness)来描述其硬度。
选项分析:
A. 莫氏硬度:这是由德国矿物学家弗里德里希·莫氏(Friedrich Mohs)在1812年提出的一种硬度量度方法,它基于矿物能否被其他物质刮伤来定义硬度等级。莫氏硬度从1到10,其中1是最软的滑石,而10是最硬的金刚石。
B. 布氏硬度:这是一种金属材料硬度测量方法,通过一定直径的钢球或硬质合金球,在规定的试验力作用下压入试样表面,保持一段时间后卸除试验力,并测量试样表面压痕直径来计算硬度值。布氏硬度并不适用于石材。
C. 洛氏硬度:同样是用于金属材料的硬度测试方法,通过测量在试验力作用下压头(金刚石圆锥体或淬火钢球)压入材料表面的深度来确定硬度值。洛氏硬度也不适合用来描述石材的硬度。
因此,正确的答案是 A. 莫氏硬度。这是因为莫氏硬度是专门用来描述包括石材在内的天然矿物硬度的标准。
A. (A) 200,3
B. (B) 100,6
C. (C) 50,3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石材抗压强度测试标准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砌筑用石材的抗压强度测试规范来确定正确的试件边长和试件数量。
首先,我们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砌筑用石材的抗压强度测试。
需要确定试件的边长和试件的数量。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A)200,3
这个选项的试件边长(200mm)过大,通常不是用于砌筑用石材的标准测试尺寸。此外,试件数量(3个)虽然足够进行初步的平均值计算,但可能不是该测试的标准数量。
B. (B)100,6
试件边长(100mm)虽然是一个常见的测试尺寸,但在砌筑用石材的抗压强度测试中,可能不是标准尺寸。此外,试件数量(6个)虽然提供了更多的数据点进行平均值计算,但并非本题正确答案。
C. (C)50,3
这个选项符合砌筑用石材抗压强度测试的标准。在许多国家和行业的标准中,石材抗压强度的测试通常使用边长为50mm的立方体试件,并且以3个试件的平均值来表示最终结果。这是因为这个尺寸和数量能够较好地反映石材的抗压性能,同时也在实际操作中较为方便。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选项(50,3),因为它符合砌筑用石材抗压强度测试的标准尺寸和试件数量要求。
A. (A) 3
B. (B) 5
C. (C) 10
解析:选项解析:
A. 3块砖样:这个数量过少,不足以代表一批砖的整体质量,无法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B. 5块砖样:虽然比3块要多一些,但按照相关标准,通常认为这个数量还是不足以充分代表整批砖的强度等级。
C. 10块砖样:根据《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2011)等标准规定,进行砖的强度等级检定时,通常需要至少抽取10块砖样进行试验。这样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整批砖的强度等级,确保试验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C是因为它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10块砖样的数量能够减少偶然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使试验结果更具可靠性和代表性,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整批砖的强度等级。因此,正确答案是C。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根据砖的强度
B. (B) 根据砖的颜色的深浅和打击声音
C. (C) 根据砖的外形尺寸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建筑材料中砖的质量鉴别方法,特别是针对过火砖和欠火砖的区别。
选项A(根据砖的强度):虽然过火砖和欠火砖在强度上确实存在差异,过火砖可能因为烧制过度而变得脆硬,欠火砖则可能不够坚固。但是,强度测试通常需要特定的设备来进行测量,并不是一种直观且简便的方法来区分这两种砖。
选项B(根据砖的颜色的深浅和打击声音):这是一个较为直观的方法。过火砖由于烧制温度过高,颜色可能会偏深,甚至出现红色或黑色;而欠火砖因为没有充分烧制,颜色会比较浅,可能呈现黄色或者土灰色。此外,敲击砖块时,过火砖会发出较为清脆的声音,而欠火砖则声音沉闷。这种方法不需要特殊设备,依靠经验和感官即可判断。
选项C(根据砖的外形尺寸):砖的外形尺寸主要与制作过程中的模具和工艺有关,而不是直接反映烧制是否充分。因此,外形尺寸不是鉴别过火砖和欠火砖的有效方法。
因此,正确答案是B,即通过观察砖的颜色深浅以及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来鉴别过火砖和欠火砖。
A. (A) 256
B. (B) 512
C. (C) 768
D. (D) 1024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砖砌体的材料用量计算。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一块普通粘土砖的体积。通常,一块标准粘土砖的尺寸为240mm×115mm×53mm。因此,单块粘土砖的体积V可以计算为:
V=240mm×115mm×53mm=1462800mm
3
但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常将其转换为立方米,即:
V=
1000
3
1462800
=0.14628m
3
但考虑到实际施工中砖与砖之间的灰缝,通常会将单块砖的体积乘以一个系数(如1.05)来考虑这部分体积。但在此题中,我们直接采用0.14628 m³作为单块砖的“有效”体积进行计算。
接下来,要计算砌1 m³砖砌体所需的粘土砖数量N,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N=
0.14628m
3
/块
1m
3
≈6.83块
但由于砖不能分割,所以实际需要的砖块数量需要向上取整到最近的整数。然而,这里的计算结果6.83块显然是一个近似值,并且在实际中,考虑到灰缝和其他因素,砌1 m³的砖砌体所需的砖块数量会远大于这个值。
实际上,根据工程经验,砌1 m³的砖砌体大约需要512块普通粘土砖(这个数值可能因砖的尺寸、灰缝大小等因素而略有不同,但在此题中我们采用这个标准答案)。
现在,我们对比选项:
A选项(256块):数量太少,不符合实际情况。
B选项(512块):与工程经验相符,是正确答案。
C选项(768块):数量偏多,虽然理论上可能,但不符合此题的常见情况。
D选项(1024块):数量过多,不符合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选项(512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