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正确
B、B、错误
答案:A
A、A、正确
B、B、错误
答案:A
A. A、正确
B. B、错误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选项A: 正确。这个选项认为题目中给出的含水率和湿砂重量能够准确计算出水的重量为4g。
选项B: 错误。这个选项认为题目中的计算存在错误,水的重量不是4g。
解析: 含水率是指材料中水分重量占材料干重量的百分比。按照题目,含水率为4%,意味着湿砂中水的重量占干砂重量的4%。
计算水的重量应该使用以下公式: 水的重量 = (含水率/100) × 干砂重量
但题目直接给出了湿砂的总重量是100g,而不是干砂的重量。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用含水率乘以湿砂的总重量来计算水的重量。正确的计算方法应该是:
设干砂重量为x克,那么水的重量为0.04x克。湿砂的总重量是干砂和水的总和,即x + 0.04x = 100g。
合并同类项,得1.04x = 100g,解得x = 100g / 1.04 ≈ 96.15g。
所以干砂的重量大约是96.15g,而水的重量则为100g - 96.15g ≈ 3.85g,而不是题目中所说的4g。
因此,正确答案是B,即题目中的陈述是错误的。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材料热容量与导热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室内温度的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概念:
热容量:指物体在热交换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与其温度改变量之比。热容量大的材料,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其温度变化相对较小。
导热性:指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导热性好的材料,热量能够迅速通过其内部传递。
接下来,我们分析题目中的说法:
“热容量大的材料导热性大”:这是不准确的。热容量和导热性是材料的两个不同属性,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热容量大只说明材料在温度变化时能够吸收或放出较多的热量,而不一定意味着其导热性也好。
“受外界气温影响室内温度变化比较快”:这同样是不准确的。如果材料的热容量大,那么在受到外界气温变化时,其内部温度变化会相对较慢,因为需要更多的热量才能引起显著的温度变化。因此,使用热容量大的材料作为室内装饰材料或隔热材料,可以有效地减缓室内温度随外界气温的变化。
综上所述,题目中的说法“热容量大的材料导热性大,受外界气温影响室内温度变化比较快”是错误的。因此,正确答案是B。
A. A、正确
B. B、错误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材料吸水率的计算方法。
选项A:正确。这个选项表示公式(G2 - G3)/G1 能够正确计算出砖的质量吸水率。质量吸水率是指材料吸水后质量增加的量与材料干燥时质量之比,按道理这个公式是正确的。
选项B:错误。这个选项表示公式(G2 - G3)/G1 不能正确计算出砖的质量吸水率。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正确答案应该是B,错误。原因在于,质量吸水率的计算公式是(G2 - G1)/G1,而不是(G2 - G3)/G1。G1是砖的干燥质量,G2是砖吸水饱和后的质量,质量吸水率应该是吸水后的质量增加量(即G2 - G1)与干燥质量G1的比值。G3是烘干后的质量,理论上应该和G1相等,因为烘干后水分蒸发,砖应恢复到原来的干燥质量。因此,G3在这个公式中是不相关的,正确的公式不应包含G3。所以,题干中的公式是错误的,应选择B,错误。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材料表观密度与孔隙率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概念:
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材料实体及其开口孔隙、闭口孔隙)的质量。它反映了材料单位体积的质量特性。
孔隙率:是指材料中孔隙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百分率。孔隙率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材料的致密程度。
接下来,我们分析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对于同一种材料,如果其表观密度越大,说明单位体积内材料的质量越大。在材料总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材料的质量增加,往往意味着材料实体部分的体积增加,而孔隙(无论是开口孔隙还是闭口孔隙)的体积相对减少。
因此,孔隙率作为孔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率,在总体积不变、材料实体体积增加的情况下,孔隙率会相应减小。
现在,我们来看题目中的选项:
A. 正确 - 这个选项认为表观密度越大,孔隙率也越大,这与我们之前的分析相悖,因此是错误的。
B. 错误 - 这个选项否认了A选项的观点,与我们的分析相符,即同一种材料,其表观密度越大,孔隙率越小。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选项A:正确。这个选项假设在干燥条件下,含水的材料失去水分后,其密度会是所有条件下最小的。这在物理上是可能的,因为水的密度大于多数固体材料,去除水分会降低整体密度。
选项B:错误。这个选项表明即使在干燥条件下,含水的材料的密度也不是最小的。这可能是因为材料在干燥过程中发生了体积膨胀或其他物理变化,导致密度没有减小,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增大。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B作为答案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某些含水的材料在干燥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或者结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导致其密度增加或者至少不会是所有条件下最小的。例如,某些类型的土壤或粘土在干燥时会发生收缩,但这种收缩可能不会足以抵消材料本身密度的增加。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干燥条件下的密度一定是最小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材料密度与含水状态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密度的定义: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其计算公式为密度 = 质量 / 体积。
接下来,我们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某种含水的材料被置于不同的环境中,并分别测得了其密度。题目特别指出,在干燥条件下的密度为最小。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考虑材料中的水分对密度的影响。当材料中含有水分时,其总质量会增加(因为加入了水的质量),而体积的变化则取决于材料的吸水性和孔隙结构。但通常情况下,即使材料吸水后体积有所膨胀,其膨胀的程度也往往小于水分增加的质量所占的体积比例。
因此,从密度的计算公式来看,当材料的质量增加(由于吸水)而体积增加相对较少时,其密度会增大。相反,在干燥条件下,材料中的水分被去除,质量减小,而体积的变化相对较小(除非材料在干燥过程中发生显著的收缩,但这种情况较少见),因此密度会相对较小。
然而,题目中却指出干燥条件下的密度为最小,这与我们上述的分析相矛盾。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含水材料的密度会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除非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质(如吸水后体积显著膨胀),但这种情况在题目中并未提及。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错误)。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选项A:“正确” - 这一选项表明材料的抗冻性仅与其孔隙率有关,而与孔隙中水的饱和程度没有关系。
选项B:“错误” - 这一选项表明材料的抗冻性不仅与其孔隙率有关,还与孔隙中的水饱和程度有关。
为什么选B:材料的抗冻性实际上与孔隙率和孔隙中的水饱和程度都有关系。孔隙率高的材料,其内部孔隙多,当这些孔隙被水填充后,在低温条件下水结冰体积膨胀,会对材料结构造成应力,导致材料破坏。而孔隙中的水饱和程度越高,结冰时产生的膨胀应力越大,对抗冻性不利。因此,抗冻性不仅取决于孔隙率,还取决于孔隙中水的饱和程度。所以,正确答案是B,即原题中的陈述是错误的。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正确
B. 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