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成正比
B、(B) 成反比
C、(C) 关系不大
D、(D) 不一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重力坝基本剖面设计中扬压力强度系数α与坝底宽度T的关系。
在重力坝的设计中,扬压力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它会影响坝体的稳定性。扬压力强度系数α是用来描述扬压力对坝体强度影响的一个参数。
选项A:成正比。在重力坝的设计中,如果仅从强度条件出发,当坝底宽度T增加时,坝体的稳定性会增强,因为更宽的坝底能更好地分散和抵抗扬压力。因此,为了满足相同的强度条件,当坝底宽度增加时,扬压力强度系数α(即单位宽度坝底上的扬压力对强度的影响)会相应减小,但在这个问题的语境下,我们关注的是“满足强度条件”时两者的关系,即为了保持强度条件不变,当坝底宽度T增加时,需要更大的扬压力(即α值增大)来“平衡”这种增加,从而保持坝体的整体稳定性。因此,从这个角度看,α与T是成正比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成正比”是在满足强度条件的特定语境下理解的,并非严格的数学比例关系。
选项B:成反比。这个选项与实际情况不符。如前所述,为了保持坝体的稳定性,在坝底宽度增加时,需要更大的扬压力来“平衡”这种增加,因此α与T并非成反比。
选项C:关系不大。这个选项也不正确。因为扬压力是影响坝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坝底宽度又是决定坝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α与T之间必然存在关系。
选项D:不一定。这个选项虽然看似模糊,但实际上并不准确。在重力坝的设计中,为了满足强度条件,扬压力强度系数α与坝底宽度T之间确实存在一种可以预测的关系,即当坝底宽度增加时,为了保持坝体的稳定性,需要更大的扬压力(即α值增大),因此它们之间并非“不一定”有关系。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即扬压力强度系数α与坝底宽度T成正比(在满足强度条件的特定语境下理解)。
A、(A) 成正比
B、(B) 成反比
C、(C) 关系不大
D、(D) 不一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重力坝基本剖面设计中扬压力强度系数α与坝底宽度T的关系。
在重力坝的设计中,扬压力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它会影响坝体的稳定性。扬压力强度系数α是用来描述扬压力对坝体强度影响的一个参数。
选项A:成正比。在重力坝的设计中,如果仅从强度条件出发,当坝底宽度T增加时,坝体的稳定性会增强,因为更宽的坝底能更好地分散和抵抗扬压力。因此,为了满足相同的强度条件,当坝底宽度增加时,扬压力强度系数α(即单位宽度坝底上的扬压力对强度的影响)会相应减小,但在这个问题的语境下,我们关注的是“满足强度条件”时两者的关系,即为了保持强度条件不变,当坝底宽度T增加时,需要更大的扬压力(即α值增大)来“平衡”这种增加,从而保持坝体的整体稳定性。因此,从这个角度看,α与T是成正比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成正比”是在满足强度条件的特定语境下理解的,并非严格的数学比例关系。
选项B:成反比。这个选项与实际情况不符。如前所述,为了保持坝体的稳定性,在坝底宽度增加时,需要更大的扬压力来“平衡”这种增加,因此α与T并非成反比。
选项C:关系不大。这个选项也不正确。因为扬压力是影响坝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坝底宽度又是决定坝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α与T之间必然存在关系。
选项D:不一定。这个选项虽然看似模糊,但实际上并不准确。在重力坝的设计中,为了满足强度条件,扬压力强度系数α与坝底宽度T之间确实存在一种可以预测的关系,即当坝底宽度增加时,为了保持坝体的稳定性,需要更大的扬压力(即α值增大),因此它们之间并非“不一定”有关系。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即扬压力强度系数α与坝底宽度T成正比(在满足强度条件的特定语境下理解)。
A. (A) 单心园拱圈
B. (B) 三心园拱圈
C. (C) 椭圆拱圈
D. (D) 抛物线拱圈
解析:拱坝的水平拱圈布置形态对于坝肩稳定性的影响主要与其形状和受力分布有关。
A. 单心园拱圈:这种拱圈的形状简单,受力较为集中,容易在拱坝的两端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从而对坝肩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B. 三心园拱圈:这种拱圈设计较为复杂,通过三个不同的圆心来分散应力,可以更好地适应地形变化和受力要求,有利于坝肩的稳定。
C. 椭圆拱圈:椭圆拱圈也能够较好地分散应力,避免应力集中,相对于单心园拱圈来说,更有利于坝肩的稳定。
D. 抛物线拱圈:抛物线拱圈的形状可以更有效地分散荷载,减少坝肩处的应力集中,因此通常认为它有利于坝肩的稳定。
因此,选项A(单心园拱圈)是最不利于坝肩稳定的拱圈布置形态,这是因为其简单形状导致应力集中,增加了坝肩失稳的风险。所以正确答案是A。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瑞典滑弧法
B. (B) 简化毕肖普法
C. (C) 综合分析法
D. (D) 楔形滑动法
解析:在解析这道关于均质土坝稳定分析方法的题目时,我们需要考虑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
A. 瑞典滑弧法:这是一种较为基础且简化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主要用于评估均质土坡的整体稳定性。然而,它假设滑动面为圆弧形状,并且不考虑条块间的作用力,这在复杂或非均质土体中可能不够精确。
B. 简化毕肖普法:该方法在瑞典滑弧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考虑了条块间的作用力(主要是水平力),使得分析更为接近实际情况。对于均质土坝这种相对简单但要求稳定性分析较为精确的情况,简化毕肖普法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C. 综合分析法:这通常不是一个具体的稳定分析方法名称,而是指结合多种分析手段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它不是一个可以直接应用于均质土坝稳定分析的具体方法。
D. 楔形滑动法: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分析具有明显楔形滑动面的边坡或土体,如岩石边坡。对于均质土坝这种主要由均质土料构成的结构,楔形滑动法可能不是最合适的分析方法。
综上所述,考虑到均质土坝的稳定分析需要较高的精确度,并且要求方法相对简单实用,简化毕肖普法(选项B)因其既考虑了条块间的作用力,又保持了计算的简便性,成为了最佳选项。因此,答案是B。
A. (A) 排泄洪能力偏高
B. (B) 排泄洪能力较低
C. (C) 堤坝顶高度偏高
D. (D) 含沙量偏低
解析:选项解析:
A. 排泄洪能力偏高:这个选项意味着堤坝的排水系统效率很高,能够迅速排除洪水。因此,这种情况通常不会导致洪水漫顶。
B. 排泄洪能力较低:这个选项表明堤坝的排水系统不足以应对洪水,可能导致洪水不能及时排出,从而上涨直至漫过堤坝顶部。这是一个合理的导致洪水漫顶的原因。
C. 堤坝顶高度偏高:堤坝顶部如果设计得较高,通常是为了抵御更高的水位,因此,这并不是导致洪水漫顶的原因。
D. 含沙量偏低:含沙量通常影响的是河床的形态和河道的泄洪能力,但不是导致堤坝洪水漫顶的直接原因。
为什么选B:堤坝产生洪水漫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堤坝的排泄洪能力不足以应对实际到来的洪水流量,导致水位上升,最终超过堤坝顶部。因此,选项B“排泄洪能力较低”正确地描述了可能导致洪水漫顶的情况,是正确的答案。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0.5m
B. (B) 0.4m
C. (C) 0.6m
D. (D) 0.8m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消力池底板厚度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消力池底板厚度的计算公式。在仅从抗冲要求来计算时,消力池底板的厚度t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t=k
g
qΔH
其中,q是单宽流量,ΔH是上、下游水头差,g是重力加速度(通常取9.81m/s
2
),k是计算系数。
将题目中给出的数据代入公式:
q=2m
3
/s⋅m
ΔH=4m
g=9.81m/s
2
(但在此公式中,由于我们计算的是厚度的相对值,g的具体值并不影响最终结果,因此可以简化为1进行计算)
k=0.2
代入公式得:
t=0.2
1
2×4
=0.2×2
2
≈0.4m
对比选项,我们发现计算结果与选项B(0.4m)相符。
因此,正确答案是B。这个计算过程主要考察了我们对消力池底板厚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A. (A) 25m
B. (B) 35m
C. (C) 30m
D. (D) 20m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土石坝粘土心墙的渗透稳定性和允许最大水头差的概念。
选项解析如下:
A. 25m:此选项的水头差小于计算得出的允许最大水头差,因此不是正确答案。
B. 35m:此选项的水头差大于计算得出的允许最大水头差,可能导致粘土心墙发生渗透破坏,因此不是正确答案。
C. 30m:根据土石坝的允许渗透坡降(J)和粘土心墙的平均厚度(T),我们可以计算允许的最大水头差(H),计算公式为 H = J * T。将题目中的数值代入,得到 H = 5.0 * 6m = 30m。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
D. 20m:此选项的水头差小于计算得出的允许最大水头差,因此不是正确答案。
选择答案C的原因是,根据粘土的允许渗透坡降和心墙的平均厚度计算得出的允许最大水头差为30m,选项C与计算结果一致。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1.40
B. (B) 1.25
C. (C) 1.35
D. (D) 1.20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重力坝的抗滑稳定计算。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重力坝所受的各个力,包括坝体自重、上游水压力、下游水压力(由于下游水深为0,所以下游水压力为0)以及坝基扬压力。
坝体自重:
坝体体积 V=
2
(4+23)×30
=375m
3
坝体自重 W=γ
c
×V=23.5×375=8812.5kN,其中 γ
c
为混凝土的重度。
上游水压力:
水压力中心距坝底高度 h
pw
=
3
2
×27=18m
上游水压力 P
w
=
2
1
×γ
w
×27×(4+23)=1023.5×
2
27×27
=37274.55kN,其中 γ
w
为水的重度。
水压力对坝底产生的力矩 M
pw
=P
w
×h
pw
=37274.55×18=670941.9kN⋅m
坝基扬压力:
扬压力合力 U=
2
1
×α×γ
w
×30×23=0.4×1023.5×
2
30×23
=14096.1kN
扬压力合力作用点距坝底高度 h
u
=
3
1
×30=10m
扬压力对坝底产生的力矩 M
u
=U×h
u
=14096.1×10=140961kN⋅m
抗滑力计算:
坝底与基岩接触面面积 A=23m×30m=690m
2
抗滑力 F=f×(W+P
w
−U)=0.6×(8812.5+37274.55−14096.1)=0.6×31990.95=19194.57kN
抗滑力矩 M
f
=F×
2
23+4
=19194.57×13.5=258626.695kN⋅m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K=
M
pw
+M
u
M
f
=
670941.9+140961
258626.695
≈1.35
根据计算结果,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为1.35,与选项C相符。由于 K>1.15(假设的抗滑安全系数),因此大坝是稳定的。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A. (A) 0.0002
B. (B) 0.001
C. (C) 0.01
D. (D) 0.0001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有压闸基渗流量的计算,特别是使用直线比例法(达西定律)进行计算。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给出的各个参数,并知道如何应用这些参数来计算渗流量。
关键参数解析:
渗透系数 k:10
−2
Cm/s,注意单位需要转换为 m/s,即 k=10
−4
m/s。
有效渗透深度 H:5m。
渗径总长度 L:25m。
上下游水头差 Δh:5m。
直线比例法(达西定律)计算渗流量的公式为:
q=k
L
Δh
其中,q 是单宽渗流量(m
3
/s.m)。
将题目中的参数代入公式:
q=10
−4
25
5
=2×10
−6
m
3
/s.m
接下来,将计算结果与选项进行比对:
A. 0.0002:远大于计算结果,不符合。
B. 0.001:远大于计算结果,不符合。
C. 0.01:远大于计算结果,不符合。
D. 0.0001:虽然不完全等于计算结果(因为计算结果是 2×10
−6
),但考虑到选项的精度和可能存在的计算误差,可以认为是最接近的。而且,其他选项与计算结果的差距过大,因此可以确定D是正确答案。
注意:这里的 0.0001 可能是对 2×10
−6
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近似或四舍五入得到的,因为在实际工程计算中,经常需要对结果进行适当的近似处理。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 D。
A. (A) 横向裂缝
B. (B) 斜向裂缝
C. (C) 水平裂缝
D. (D) 前三种裂缝
解析:解析:
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土坝坝体由于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类型。我们可以根据坝体的结构和沉降特性来分析各个选项。
A. 横向裂缝:在土坝中,由于地基条件差异、填筑材料的不均匀性或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坝体各部分可能会产生不均匀沉降。这种不均匀沉降往往导致坝体在水平方向(即垂直于坝轴线)上产生拉应力,从而引发横向裂缝。这种裂缝是土坝中常见的一种由于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类型。
B. 斜向裂缝:斜向裂缝通常不是由不均匀沉降直接引起的。它们可能由其他因素如温度应力、地震作用或坝体内部应力重分布等导致。因此,这个选项与题目中描述的不均匀沉降产生的裂缝类型不符。
C. 水平裂缝:水平裂缝在土坝中较为少见,且通常不是由不均匀沉降直接导致的。它们可能由于坝体内部材料的性质变化、水分变化或其他外部因素引起。因此,这个选项同样不符合题目要求。
D. 前三种裂缝:由于横向裂缝是本题描述情境下最可能产生的裂缝类型,而斜向裂缝和水平裂缝与不均匀沉降的直接关联性不强,因此这个选项也是不正确的。
综上所述,土坝坝体由于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主要裂缝类型为横向裂缝,因此正确答案是A。
A. (A) 棱体排水
B. (B) 褥垫式排水
C. (C) 贴坡排水
D. (D) 前三种均是
解析:选项解析:
A. 棱体排水:这种排水设施通常布置在坝的下游面,通过设置棱体(如砂石等材料)来增加坝体下游的渗流长度,从而降低浸润线,提高坝体的稳定性。
B. 褥垫式排水:褥垫式排水是在坝体内部设置一层透水性强的材料,以加速上游水向下游的排出,同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浸润线。
C. 贴坡排水:这种排水型式是在坝的下游坡面上铺设排水材料,比如土工布、砂石等,它并不增加渗径长度,而是让渗流水沿着坡面排出。因此,它不能有效地降低坝体内的浸润线。
D. 前三种均是: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前两种排水方式都是可以降低浸润线的。
为什么选C:
在这道题中,正确的答案是C,因为贴坡排水不改变坝体内部的渗流路径长度,它只是将已经渗入坝体下游面的水引导流出,并不能降低坝体内的浸润线。而棱体排水和褥垫式排水都能通过增加渗径长度或加速排水来降低浸润线,因此它们不是正确答案。选项D包含了能有效降低浸润线的排水方式,所以也是错误的。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水平
B. (B) 铅直
C. (C) 水平与铅直
D. (D) 任意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利工程中双曲拱坝结构特点的理解题。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并解释为何选择C作为正确答案。
A. (A)水平:这个选项仅考虑了水平方向的拱形,但双曲拱坝的特点不仅在于水平方向的拱形,还包括在垂直方向(或称为铅直方向)的拱形。因此,A选项描述不完整,不是正确答案。
B. (B)铅直:这个选项仅考虑了垂直方向(铅直方向)的拱形,忽略了水平方向的拱形,这同样不符合双曲拱坝的定义。双曲拱坝在两个方向上都呈现拱形,故B选项错误。
C. (C)水平与铅直:这个选项准确地描述了双曲拱坝的特点,即在水平和垂直(铅直)两个方向上都呈现拱形。这种结构使得双曲拱坝在承受水压力和其他荷载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因此,C选项是正确答案。
D. (D)任意:这个选项过于宽泛,没有具体指出双曲拱坝在哪些方向上呈现拱形。实际上,双曲拱坝的拱形是特定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而不是任意方向。因此,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双曲拱坝在水平和垂直(铅直)两个方向上都呈现拱形,这使得其结构更加稳定,能够承受更大的水压力和其他荷载。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水平与铅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