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0.10%
B、(B) 0.30%
C、(C) 0.60%
D、(D) 0.90%
答案:C
解析:在解析这道关于钢筋混凝土板常用配筋率的题目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配筋率的概念。配筋率是指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这个比率对于保证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现在,我们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0.10%:这个配筋率相对较低,可能不足以满足一些需要较高承载力和刚度的结构要求。在常规设计中,特别是在需要较大承载力的板结构中,0.10%的配筋率可能偏低。
B. 0.30%:虽然这个配筋率比0.10%要高,但在一些需要更高承载力和刚度的结构设计中,它可能仍然不足以满足要求。特别是对于大跨度、重载或高要求的工程,0.30%的配筋率可能仍然偏低。
C. 0.60%:这个配筋率处于钢筋混凝土板常用配筋率的合理范围内。它既能保证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在多数常规设计中,这个配筋率能够满足要求。
D. 0.90%:虽然高配筋率可以提供更高的承载力和刚度,但过高的配筋率会导致成本增加,且可能不利于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此外,过高的配筋率还可能引发其他问题,如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问题。因此,在常规设计中,0.90%的配筋率可能并不常见。
综上所述,考虑到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经济性,0.60%的配筋率(选项C)处于钢筋混凝土板常用配筋率的合理范围内,是这道题的正确答案。
A、(A) 0.10%
B、(B) 0.30%
C、(C) 0.60%
D、(D) 0.90%
答案:C
解析:在解析这道关于钢筋混凝土板常用配筋率的题目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配筋率的概念。配筋率是指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这个比率对于保证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现在,我们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0.10%:这个配筋率相对较低,可能不足以满足一些需要较高承载力和刚度的结构要求。在常规设计中,特别是在需要较大承载力的板结构中,0.10%的配筋率可能偏低。
B. 0.30%:虽然这个配筋率比0.10%要高,但在一些需要更高承载力和刚度的结构设计中,它可能仍然不足以满足要求。特别是对于大跨度、重载或高要求的工程,0.30%的配筋率可能仍然偏低。
C. 0.60%:这个配筋率处于钢筋混凝土板常用配筋率的合理范围内。它既能保证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在多数常规设计中,这个配筋率能够满足要求。
D. 0.90%:虽然高配筋率可以提供更高的承载力和刚度,但过高的配筋率会导致成本增加,且可能不利于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此外,过高的配筋率还可能引发其他问题,如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问题。因此,在常规设计中,0.90%的配筋率可能并不常见。
综上所述,考虑到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经济性,0.60%的配筋率(选项C)处于钢筋混凝土板常用配筋率的合理范围内,是这道题的正确答案。
A. A、正确
B. B、错误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解析题目:“借助水头线图,不能判断水流流向。A.正确 B.错误”
答案是B.错误。
解析:
水头线图(也称为能量图)展示了流体流动过程中单位重量流体所具有的总能量(通常表示为水头高度),它包括位置水头(由于高度而具有的势能)、压力水头(由于压力而具有的能量)以及速度水头(由于流动速度而具有的动能)。
在水头线图中,总的水头是从高到低减少的,尽管在局部可能会有增加的情况(例如当泵增加流体的能量时)。总体上,水流的方向是从高水头区域流向低水头区域,这是因为流体会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以达到能量的最小化。
因此,通过观察水头线图,可以大致判断水流的主要流向,尽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如管道布局、地形等。
所以,该说法“借助水头线图,不能判断水流流向”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B。
A. (A) 轻型井点
B. (B) 喷射井点
C. (C) 管井井点
D. (D) 电渗井点
E. (E) 重型井点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基坑排水中井点法的应用。井点法是通过在基坑周围设置一系列井点管,并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抽出,从而降低地下水位的一种施工方法。下面是对各个选项的简要解析以及为什么正确答案是ABD。
A. 轻型井点(正确):
轻型井点适用于土质较好、降水深度不大的情况。它是由一组井点管和集水管组成,通过抽水设备将地下水排出,适用于降水深度不超过6米的情况。
B. 喷射井点(正确):
喷射井点是一种适用于渗透系数较小、土层较厚或降水深度较大的情况。它利用高压水流喷射作用来形成真空,进而抽取地下水,适用于降水深度较大或者土层渗透性较差的环境。
C. 管井井点(错误):
管井井点通常指的是利用深井泵直接从深层地下水抽取水分的方法,虽然也是一种井点法,但在本题的选项中没有特别强调其作为基坑排水的方法之一。
D. 电渗井点(正确):
电渗井点是通过施加直流电场使土中的水分沿电场方向移动并排出,适用于细砂、粉砂及淤泥等饱和细粒土层中的降水作业。
E. 重型井点(错误):
重型井点并不是一个标准术语,在实际工程中并没有这样的分类,因此此选项是不正确的。
综上所述,正确的答案为ABD,即轻型井点、喷射井点和电渗井点。这些方法都是基坑排水中常见的井点降水技术。
A. (A) 灌区需水量
B. (B) 抗旱天数
C. (C) 水源来水量
D. (D) 灌溉设计保证率
解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这道题目并理解其背后的含义。灌溉设计标准是评估灌区效益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这个标准通常用于衡量灌区在不同条件下的灌溉能力和可靠性。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灌区需水量:这个选项描述的是灌区为了维持正常灌溉所需的总水量。然而,它并不直接反映灌溉设计的标准或灌区效益达到某一水平的技术指标。需水量是一个基础数据,但并非灌溉设计标准的直接体现。
B. 抗旱天数:抗旱天数是一个衡量灌区在干旱条件下能够持续灌溉的时间长度。这直接反映了灌区的灌溉保证能力和灌溉设计的标准。较长的抗旱天数意味着灌区在干旱条件下仍能维持较长时间的灌溉,是灌区效益和灌溉设计标准的一个重要体现。
C. 水源来水量:这个选项描述的是灌区水源的总来水量。虽然水源来水量对灌溉至关重要,但它并不直接反映灌溉设计的标准或灌区效益。水源来水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降雨量、河流流量等,而这些因素并不完全由灌溉设计控制。
D. 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指在长期运行中,灌区灌溉用水量得到满足的机率或程度。这是衡量灌区灌溉能力和灌溉设计标准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较高的灌溉设计保证率意味着灌区在多数情况下都能满足灌溉需求,是灌区效益和灌溉设计水平的直接体现。
现在,我们来看答案选项。原答案给出的是B和D,但根据题目描述和上述分析,我们需要注意到原答案可能存在误导。实际上,抗旱天数(B)虽然与灌溉设计标准相关,但它更多地是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指标,而不是灌溉设计标准的全面体现。而灌溉设计保证率(D)则是一个更为全面、综合的技术指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灌区效益和灌溉设计的标准。
然而,如果我们按照题目和选项的直接相关性来判断,B(抗旱天数)确实与灌溉设计标准有一定的联系,但D(灌溉设计保证率)无疑是更直接、更全面的体现。不过,由于题目允许选择两个答案,且B选项在描述上也与灌溉设计标准相关,我们可以接受B和D作为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答案选B和D,但主要因为灌溉设计保证率(D)是灌溉设计标准的核心体现,而抗旱天数(B)则是其一个具体的、量化的表现形式。
A. (A) 上游阻渗
B. (B) 上游导渗
C. (C) 下游阻渗
D. (D) 下游导渗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于水利工程中常见的险情——闸基渗水或管涌的处理方法。闸基渗水是指水流通过闸基周围的土体渗透,而管涌则是指在渗流作用下细颗粒土体被水流带走,形成管道状流失的现象。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水闸基础不稳定,严重时可引起水闸倒塌。
解析如下:
A. 上游阻渗:这种方法是在上游设置防渗措施,如铺设防渗膜或者使用混凝土等材料来阻止水流渗透到闸基下,减少渗水量,从而减轻对下游的影响。这是一种有效的防止渗水的方法。
B. 上游导渗:此选项并不常见于实际操作中,因为如果在上游进行导渗,则可能会增加下游的渗流压力,导致问题更加严重。因此这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C. 下游阻渗:虽然理论上可以在下游采取措施来阻止渗水,但在实际操作中,通常更倾向于在上游阻渗,因为下游阻渗往往难以实施并且效果不如上游阻渗。
D. 下游导渗:这是另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即在下游设置导渗设施,如反滤层、排水沟等,使渗水有序地排出而不带走土体颗粒,从而防止管涌的发生和发展。
正确答案为 AD,即上游阻渗和下游导渗,因为这两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闸基渗水或管涌的问题。上游阻渗可以减少渗水量,而下游导渗则可以保护下游土壤不受侵蚀,并确保渗水顺利排出。
A. A、正确
B. B、错误
A. (A) 水
B. (B) 潮气
C. (C) 压力水
D. (D) 饱和水
解析:选项解析:
A. 水 - 这个选项看似正确,因为抗渗性确实与水有关,但它没有指明是何种状态的水,如静水还是动水,压力水还是无压水。
B. 潮气 - 抗渗性通常指的是液体水的渗透,而潮气主要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与抗渗性的定义不完全吻合。
C. 压力水 - 这个选项准确地描述了抗渗性测试中常用的条件,即材料在承受一定水压力的情况下抵抗水渗透的能力。
D. 饱和水 - 饱和水指的是材料孔隙中已经充满了水,而抗渗性描述的是材料抵抗水渗透的能力,而非材料被水饱和的状态。
为什么选C:在水利工程专业中,材料的抗渗性是指材料在压力水作用下的抗渗透能力。这通常通过标准试验来确定,如在不同水压力下测试材料是否发生渗透。因此,选项C“压力水”最准确地描述了抗渗性测试的条件和应用环境,是正确的答案。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土石坝结构及安全影响因素的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在于“坝高15m处因分期施工结合面形成水平渗漏带”,这意味着在不同施工阶段之间的接合面上形成了一个容易渗透水分的薄弱层。
选项分析:
A. 正确:如果选择这个选项,则认为渗漏带是滑坡的外在因素。但实际上,渗漏带是坝体内部结构的问题,属于内在缺陷。
B. 错误:正确选项。渗漏带是由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引起的,属于坝体本身的内在质量缺陷,而非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因素。
答案B的原因是因为“水平渗漏带”的形成是由于施工过程中不同阶段之间接缝处理不当所引起的,这是一个内在于坝体结构的问题,而不是外在环境或条件的变化导致的。外在因素通常指的是诸如降雨量增加、地震等外部自然现象的影响。因此,题目中的表述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水平渗漏带”是一个内在因素,它削弱了坝体的整体稳定性,从而增加了滑坡的风险。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选项A:“正确” - 这个选项表述绝对高程的起算面是任意水准面,但根据水利工程的测量标准,绝对高程的起算面并不是任意的,而是一个特定的水准面,即大地水准面。
选项B:“错误” - 这个选项正确指出了选项A的错误。绝对高程的起算面是大地水准面,而不是任意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具有特定物理意义的参考面,它是海洋处于静止状态时的平均水面,并延伸穿过大陆,形成一个闭合的曲面,作为高程系统的起算面。
选择答案B的原因是:在水利工程和测量学中,绝对高程(或称海拔高度)是指从大地水准面到某一点的高度差。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固定的参考面,不随地点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不能是任意的水准面。所以,选项A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正确答案是B。
A. (A) 26.98kN/ m 2
B. (B) 22.78 kN/ m 2
C. (C)23.88kN/ m 2
D. (D) 23.56kN / m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