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l 2 /l 1 ≥2
B、(B) l 2 /l 1 <2
C、(C) l 2 /l 1 ≥3
D、(D) l 2 /l 1 <3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设计中对于四边支承板的弹性分析方法的应用。
首先,解释一下几个关键概念:
单向板:指在结构分析中,板的弯曲只在一个方向上占主导地位的板。
l1 和 l2:通常指板短边和长边的长度。
在四边支承的板中,根据长边与短边的比值(l2/l1),可以判断板是按单向板还是双向板设计。单向板设计意味着板在一个方向上的弯曲刚度远大于另一个方向,因此在设计中可以只考虑该主要方向的弯曲。
现在解析各个选项: A. (A) l2/l1 ≥ 2:这个比值表示长边至少是短边的两倍,但这并不足以确定板只按单向板设计。 B. (B) l2/l1 < 2:这个比值表示长边不到短边的两倍,通常意味着板在两个方向上的弯曲都较为显著,因此应按双向板设计。 C. (C) l2/l1 ≥ 3:这个比值表示长边至少是短边的三倍,这是一个较为公认的标准,可以确定板主要在一个方向上弯曲,即可以按单向板设计。 D. (D) l2/l1 < 3:这个比值表示长边不到短边的三倍,不能确定板只按单向板设计。
正确答案是 C. (C) l2/l1 ≥ 3,因为当长边与短边的比值大于或等于3时,可以认为板的弯曲主要发生在长边方向,可以简化为单向板进行设计。这样的简化可以使设计计算更加方便和高效。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A) l 2 /l 1 ≥2
B、(B) l 2 /l 1 <2
C、(C) l 2 /l 1 ≥3
D、(D) l 2 /l 1 <3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设计中对于四边支承板的弹性分析方法的应用。
首先,解释一下几个关键概念:
单向板:指在结构分析中,板的弯曲只在一个方向上占主导地位的板。
l1 和 l2:通常指板短边和长边的长度。
在四边支承的板中,根据长边与短边的比值(l2/l1),可以判断板是按单向板还是双向板设计。单向板设计意味着板在一个方向上的弯曲刚度远大于另一个方向,因此在设计中可以只考虑该主要方向的弯曲。
现在解析各个选项: A. (A) l2/l1 ≥ 2:这个比值表示长边至少是短边的两倍,但这并不足以确定板只按单向板设计。 B. (B) l2/l1 < 2:这个比值表示长边不到短边的两倍,通常意味着板在两个方向上的弯曲都较为显著,因此应按双向板设计。 C. (C) l2/l1 ≥ 3:这个比值表示长边至少是短边的三倍,这是一个较为公认的标准,可以确定板主要在一个方向上弯曲,即可以按单向板设计。 D. (D) l2/l1 < 3:这个比值表示长边不到短边的三倍,不能确定板只按单向板设计。
正确答案是 C. (C) l2/l1 ≥ 3,因为当长边与短边的比值大于或等于3时,可以认为板的弯曲主要发生在长边方向,可以简化为单向板进行设计。这样的简化可以使设计计算更加方便和高效。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塑性铰不能传递任何弯矩而能任意方向转动
B. (B) 塑性铰转动开始于混凝土开裂
C. (C) 塑性铰处弯矩不等于 0 而等于该截面的受弯承载力
D. (D) 塑性铰与理想铰基本相同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塑性铰概念的选择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塑性铰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然后逐一分析每个选项的正确性。
A选项:(A)塑性铰不能传递任何弯矩而能任意方向转动
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塑性铰并不是不能传递任何弯矩,而是在达到极限承载力后,弯矩可以保持不变(即等于该截面的受弯承载力),同时截面可以发生显著的转动。塑性铰并不能在任意方向转动,而是主要在受弯方向发生转动。
B选项:(B)塑性铰转动开始于混凝土开裂
这个选项也是错误的。塑性铰的转动通常发生在钢筋屈服之后,此时混凝土可能已经开裂,但开裂并不是塑性铰转动的开始标志。塑性铰的形成与钢筋的屈服和混凝土的塑性变形有关。
C选项:(C)塑性铰处弯矩不等于 0 而等于该截面的受弯承载力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塑性铰的一个关键特性是,在达到极限承载力后,弯矩可以保持不变(即等于该截面的受弯承载力),同时截面可以发生显著的转动。这是塑性铰与理想铰的主要区别之一。
D选项:(D)塑性铰与理想铰基本相同
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塑性铰与理想铰有本质的区别。理想铰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不能传递弯矩,只能传递力和允许构件绕其转动。而塑性铰则能传递弯矩(在达到极限承载力后保持不变),并且能发生显著的转动。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选项,因为它准确地描述了塑性铰的一个重要特性:塑性铰处弯矩不等于0而等于该截面的受弯承载力。
A. (A) 整体式好
B. (B) 省钢筋
C. (C) 施工方便
D. (D) 承受动力性能好
解析:选项解析:
A. 整体式好:这个选项并不明确,因为现浇整体式板无论采用分离式配筋还是弯起式配筋,其整体性都是由现浇混凝土保证的,与配筋方式无直接关系。
B. 省钢筋:分离式配筋并不一定比弯起式配筋节省钢筋。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由于需要额外的构造钢筋来满足锚固和连接要求,分离式配筋可能会使用更多的钢筋。
C. 施工方便:分离式配筋将板的受拉钢筋和受压钢筋分开设置,钢筋的绑扎和混凝土的浇筑都更为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弯起和锚固,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更为方便。
D. 承受动力性能好:配筋方式对结构的动力性能影响不大,这个选项与配筋方式无直接关系。
为什么选择C:
现浇整体式板采用分离式配筋的主要优点在于施工的便利性。分离式配筋简化了钢筋的布置和绑扎过程,使得施工更加快捷,减少了施工难度,从而提高了施工效率。而其他选项所述的优点并不是分离式配筋所特有的,或者与配筋方式无关,因此正确答案是C。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实际上板及次梁存在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有利影响
B. (B) 实际支座并非理想铰支座而带来的误差的一种修正办法
C. (C) 计算时忽略了长边方向也能传递一部分荷载而进行的修正办法
D. (D) 活荷载最不利布置的情况在实际当中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解析:解析这道题的各个选项以及选择答案B的原因如下:
A. (A)实际上板及次梁存在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有利影响:
这个选项虽然提到了塑性内力重分布,但折算荷载的引入并不是基于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有利影响。折算荷载主要是为了修正由于实际支座条件与理论假设(理想铰支座)之间的差异。
B. (B)实际支座并非理想铰支座而带来的误差的一种修正办法:
这个选项正确。在弹性理论计算中,为了简化计算,常假设支座为理想铰支座,即支座只传递剪力不传递弯矩。然而,在实际结构中,由于支座处存在混凝土和钢筋的相互作用,支座并非完全理想的铰支座,而是具有一定的抗弯刚度。因此,为了更准确地反映这种实际情况,引入了折算荷载来进行修正。
C. (C)计算时忽略了长边方向也能传递一部分荷载而进行的修正办法:
这个选项与折算荷载的引入原因不符。折算荷载的引入主要是为了修正支座条件,而不是为了考虑长边方向也能传递一部分荷载的情况。长边方向的荷载传递情况通常通过板的双向受力分析来考虑。
D. (D)活荷载最不利布置的情况在实际当中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这个选项与折算荷载的引入无关。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是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但与折算荷载的引入和修正无关。折算荷载的引入主要是为了修正支座条件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综上所述,选择答案B是因为它正确地指出了折算荷载的引入是为了修正实际支座与理想铰支座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准确地计算结构的内力。
A. (A) 构造要求,起架立作用
B. (B) 主梁受剪承载力不足
C. (C) 次梁受剪承载力不足
D. (D) 间接加载于主梁腹部将引起斜裂缝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次梁与主梁相交处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
选项A:“构造要求,起架立作用”。这个选项错误,因为在主梁上设附加箍筋或吊筋不仅仅是为了构造要求和架立作用,它们有更具体的受力作用。
选项B:“主梁受剪承载力不足”。这个选项不正确,虽然附加箍筋或吊筋能提高主梁的受剪承载力,但这不是它们设置的主要原因。
选项C:“次梁受剪承载力不足”。这个选项也不正确,附加箍筋或吊筋主要是为了主梁设计的考虑,而不是次梁。
选项D:“间接加载于主梁腹部将引起斜裂缝”。这个选项正确。次梁与主梁相交处,由于次梁传递的荷载会在主梁的腹部产生一个斜向的拉力,这个拉力可能导致主梁产生斜裂缝。因此,在这个位置设置附加箍筋或吊筋,可以有效地承担这部分荷载,防止斜裂缝的产生,提高主梁的受剪承载力。
所以,正确答案是D。附加箍筋或吊筋的主要作用是承担次梁传递来的荷载,防止主梁腹部因荷载引起的斜裂缝,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承担未计及的负弯矩,减小跨中弯矩
B. (B) 承担未计及的负弯矩,并减小裂缝宽度
C. (C) 承担板上局部荷载
D. (D) 加强板与墙的连结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题目,特别是关于整浇肋梁楼盖板与墙体连接处的设计原理。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并解释为什么选择B作为正确答案。
A. 承担未计及的负弯矩,减小跨中弯矩:
这个选项虽然提到了承担未计及的负弯矩,但“减小跨中弯矩”并不是板面附加钢筋的主要作用。附加钢筋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板在墙边的受力性能,而非直接减小跨中的弯矩。
B. 承担未计及的负弯矩,并减小裂缝宽度:
这个选项准确地描述了板面附加钢筋的作用。在整浇肋梁楼盖板嵌入墙内的情况下,由于墙体对板的约束作用,板在墙边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负弯矩(即板上部受拉)。这些负弯矩可能在设计时未被充分考虑,因此需要通过设置附加钢筋来承担。同时,附加钢筋还能增强板的抗裂性能,减小裂缝宽度。
C. 承担板上局部荷载:
这个选项不正确,因为板上的局部荷载通常通过板的整体结构来分散和承担,而不是仅仅依靠板面附加钢筋。附加钢筋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承担局部荷载。
D. 加强板与墙的连结:
虽然附加钢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板与墙的连结,但这并不是其主要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增强板在墙边的受力性能,特别是承担未计及的负弯矩和减小裂缝宽度。
综上所述,板面附加钢筋的主要作用是承担未计及的负弯矩,并减小裂缝宽度。因此,正确答案是B。
A. (A) 1、2 跨
B. (B) 1、3、5 跨
C. (C) 2、4 跨
D. (D) 1、2、4 跨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连续梁在可变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分布情况。
选项解析如下:
A.(A)1、2跨:当荷载只布置在第1跨和第2跨时,第2个支座的负弯矩不会是最大的,因为第3跨和第4跨没有荷载,导致第2个支座处的弯矩减小。
B.(B)1、3、5跨:荷载布置在第1、3、5跨时,第2个支座处会有一定的负弯矩,但不是最大,因为第4跨没有荷载,导致第2个支座处的弯矩没有达到最大值。
C.(C)2、4跨:荷载布置在第2跨和第4跨时,第2个支座处会有较大的负弯矩,但不是最大,因为第1跨和第3跨没有荷载,导致第2个支座处的弯矩没有达到最大值。
D.(D)1、2、4跨:荷载布置在第1跨、第2跨和第4跨时,第2个支座处的负弯矩达到最大。这是因为第1跨和第4跨的荷载产生的弯矩在第二个支座处叠加,而第2跨的荷载直接作用于第二个支座,使得该处的负弯矩达到最大。
因此,正确答案是D。这是因为在这种荷载布置下,第二个支座承受的弯矩最大,符合题目要求求解第二个支座的最大负弯矩。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1、2 跨
B. (B) 1、3、5 跨
C. (C) 2、4 跨
D. (D) 1、2、4 跨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连续梁在可变荷载作用下的剪力分布及最大值确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连续梁在受到荷载时,剪力的分布规律。在连续梁中,剪力的大小和分布受到荷载位置、跨度和梁的刚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在梁上施加可变荷载时,荷载所在跨及其相邻跨的剪力会受到显著影响。
现在,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 1、2 跨:仅在第1跨和第2跨施加荷载,虽然这会影响第2个支座附近的剪力,但由于没有考虑远端跨(如第3、4、5跨)对第2个支座剪力的影响,因此可能不是产生最大剪力的最佳荷载布置方式。
B. 1、3、5 跨:在1、3、5跨施加荷载,这种布置方式忽略了第2跨和第4跨的荷载影响,而这两个跨与第2个支座直接相邻,对支座剪力有显著贡献。因此,这种布置不太可能导致第2个支座产生最大剪力。
C. 2、4 跨:仅在2、4跨施加荷载,这种方式忽略了第1跨和第5跨的荷载影响,而这两个跨虽然距离第2个支座较远,但仍可能通过梁的整体变形对第2个支座的剪力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这种布置方式也不是最优的。
D. 1、2、4 跨:在1、2、4跨施加荷载,这种方式同时考虑了第2个支座所在跨(第2跨)及其相邻跨(第1跨和第4跨)的荷载影响。由于连续梁中相邻跨的荷载会显著影响支座的剪力分布,因此这种布置方式最有可能导致第2个支座产生最大剪力。
综上所述,为了求第二个支座的最大剪力,应选择在1、2、4跨施加可变荷载,即选项D。
A. (A) 小于 2
B. (B) 大于 2
C. (C) 小于 4
D. (D) 大于 4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结构力学中关于刚节点和半刚节点的概念以及连续梁的简化计算方法。
选项解析如下:
A.(A)小于 2 如果梁与柱的线刚度之比小于2,那么梁相对于柱来说较柔,节点更接近于铰接(即半刚性连接),此时不能按连续梁计算,而应按简支梁或其他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模型计算。
B.(B)大于 2 虽然大于2的比值表示梁相对较刚,但这并不足以确保节点可以被视为完全刚性连接。按照一般工程经验,这个比值仍然不足以将结构简化为连续梁。
C.(C)小于 4 与选项A类似,小于4的比值同样表示梁相对较柔,节点接近于半刚性连接,不足以按连续梁计算。
D.(D)大于 4 当梁与柱的线刚度之比大于4时,通常可以认为节点处的连接是刚性的,即梁和柱之间可以视为完全刚性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结构的受力状态接近于连续梁,因此可以按照连续梁来简化计算。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D的原因是,按照工程实践和结构力学的理论,当梁的线刚度大于柱的线刚度的4倍时,节点可以近似看作是刚接,此时结构的受力特性接近于连续梁,简化计算的结果是偏安全的,也符合实际工程的需要。因此,正确答案是D。
A. (A) 支座边缘
B. (B) 支座中心
C. (C) 跨中截面
D. (D) 不一定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力学特性的题目,特别是关于连续梁或板在支座附近的受力情况。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支座边缘:
当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或板与支座整体浇筑时,支座边缘是梁或板与支座连接的关键部位。由于支座对梁或板有约束作用,使得支座边缘的截面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较大的弯矩和剪力。特别是当梁或板受到集中荷载或温度变化等引起的内力变化时,支座边缘的截面往往是最先达到承载力极限的,因此是最危险的截面。
B. 支座中心:
支座中心虽然也受到支座的约束,但相比于支座边缘,其受力情况通常更为均匀,且不是弯矩和剪力最集中的地方。因此,支座中心不是最危险的截面。
C. 跨中截面:
跨中截面在均布荷载作用下会承受较大的弯矩,但在与支座整体浇筑的连续梁或板中,跨中截面的受力情况通常不如支座边缘复杂和危险。特别是在支座对梁或板有良好约束的情况下,跨中截面的安全性相对较高。
D. 不一定:
这个选项没有明确指出最危险的截面位置,因此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具体分析。
综上所述,当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或板与支座整体浇筑时,由于支座边缘的截面在受力过程中会承受较大的弯矩和剪力,且往往是内力变化最为剧烈的地方,因此其是最危险的截面。所以正确答案是A. 支座边缘。
A. (A) 7 kN/m 2
B. (B) 6.5 kN/m 2
C. (C) 6 kN/m 2
D. (D) 5.5 kN/m 2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荷载折算的题目,主要考察在单向板肋形结构中如何计算折算永久荷载标准值。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给出的信息:
永久荷载标准值 g
k
=4kN/m
2
可变荷载标准值 q
k
=6kN/m
2
接下来,我们需要理解折算永久荷载标准值的计算方法。在单向板肋形结构中,折算永久荷载标准值通常是根据一定的比例将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进行组合得到的。这个比例通常基于设计规范或经验公式,但在此题中,我们直接应用给定的公式或规则进行计算。
然而,题目并未直接给出具体的折算公式。但我们可以根据选项和常识进行推断。在常规情况下,折算永久荷载会包括原永久荷载的一部分(通常是全部)和可变荷载的一定比例(这个比例可能因设计规范和具体情况而异)。由于此题是选择题,我们可以通过排除法和逻辑推理来确定答案。
现在,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7kN/m
2
:这个选项可能是将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以某种方式组合得到的。考虑到可变荷载标准值(6kN/m
2
)较大,且折算永久荷载通常会包含部分可变荷载的影响,这个选项是合理的。
B. 6.5kN/m
2
:虽然这个值接近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平均值,但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这是正确的折算方法。
C. 6kN/m
2
:这个值仅等于永久荷载标准值,没有考虑可变荷载的影响,因此不太可能是正确答案。
D. 5.5kN/m
2
:这个值甚至小于永久荷载标准值,显然不符合折算永久荷载的常规理解。
综上所述,考虑到可变荷载对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折算永久荷载通常需要包含部分可变荷载的影响,选项A(7kN/m
2
)是最合理的答案。它可能是通过某种方式(如规范规定的折算系数)将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组合得到的。
因此,答案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