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构造要求,起架立作用
B、(B) 主梁受剪承载力不足
C、(C) 次梁受剪承载力不足
D、(D) 间接加载于主梁腹部将引起斜裂缝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次梁与主梁相交处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
选项A:“构造要求,起架立作用”。这个选项错误,因为在主梁上设附加箍筋或吊筋不仅仅是为了构造要求和架立作用,它们有更具体的受力作用。
选项B:“主梁受剪承载力不足”。这个选项不正确,虽然附加箍筋或吊筋能提高主梁的受剪承载力,但这不是它们设置的主要原因。
选项C:“次梁受剪承载力不足”。这个选项也不正确,附加箍筋或吊筋主要是为了主梁设计的考虑,而不是次梁。
选项D:“间接加载于主梁腹部将引起斜裂缝”。这个选项正确。次梁与主梁相交处,由于次梁传递的荷载会在主梁的腹部产生一个斜向的拉力,这个拉力可能导致主梁产生斜裂缝。因此,在这个位置设置附加箍筋或吊筋,可以有效地承担这部分荷载,防止斜裂缝的产生,提高主梁的受剪承载力。
所以,正确答案是D。附加箍筋或吊筋的主要作用是承担次梁传递来的荷载,防止主梁腹部因荷载引起的斜裂缝,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A) 构造要求,起架立作用
B、(B) 主梁受剪承载力不足
C、(C) 次梁受剪承载力不足
D、(D) 间接加载于主梁腹部将引起斜裂缝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次梁与主梁相交处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
选项A:“构造要求,起架立作用”。这个选项错误,因为在主梁上设附加箍筋或吊筋不仅仅是为了构造要求和架立作用,它们有更具体的受力作用。
选项B:“主梁受剪承载力不足”。这个选项不正确,虽然附加箍筋或吊筋能提高主梁的受剪承载力,但这不是它们设置的主要原因。
选项C:“次梁受剪承载力不足”。这个选项也不正确,附加箍筋或吊筋主要是为了主梁设计的考虑,而不是次梁。
选项D:“间接加载于主梁腹部将引起斜裂缝”。这个选项正确。次梁与主梁相交处,由于次梁传递的荷载会在主梁的腹部产生一个斜向的拉力,这个拉力可能导致主梁产生斜裂缝。因此,在这个位置设置附加箍筋或吊筋,可以有效地承担这部分荷载,防止斜裂缝的产生,提高主梁的受剪承载力。
所以,正确答案是D。附加箍筋或吊筋的主要作用是承担次梁传递来的荷载,防止主梁腹部因荷载引起的斜裂缝,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承担未计及的负弯矩,减小跨中弯矩
B. (B) 承担未计及的负弯矩,并减小裂缝宽度
C. (C) 承担板上局部荷载
D. (D) 加强板与墙的连结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题目,特别是关于整浇肋梁楼盖板与墙体连接处的设计原理。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并解释为什么选择B作为正确答案。
A. 承担未计及的负弯矩,减小跨中弯矩:
这个选项虽然提到了承担未计及的负弯矩,但“减小跨中弯矩”并不是板面附加钢筋的主要作用。附加钢筋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板在墙边的受力性能,而非直接减小跨中的弯矩。
B. 承担未计及的负弯矩,并减小裂缝宽度:
这个选项准确地描述了板面附加钢筋的作用。在整浇肋梁楼盖板嵌入墙内的情况下,由于墙体对板的约束作用,板在墙边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负弯矩(即板上部受拉)。这些负弯矩可能在设计时未被充分考虑,因此需要通过设置附加钢筋来承担。同时,附加钢筋还能增强板的抗裂性能,减小裂缝宽度。
C. 承担板上局部荷载:
这个选项不正确,因为板上的局部荷载通常通过板的整体结构来分散和承担,而不是仅仅依靠板面附加钢筋。附加钢筋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承担局部荷载。
D. 加强板与墙的连结:
虽然附加钢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板与墙的连结,但这并不是其主要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增强板在墙边的受力性能,特别是承担未计及的负弯矩和减小裂缝宽度。
综上所述,板面附加钢筋的主要作用是承担未计及的负弯矩,并减小裂缝宽度。因此,正确答案是B。
A. (A) 1、2 跨
B. (B) 1、3、5 跨
C. (C) 2、4 跨
D. (D) 1、2、4 跨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连续梁在可变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分布情况。
选项解析如下:
A.(A)1、2跨:当荷载只布置在第1跨和第2跨时,第2个支座的负弯矩不会是最大的,因为第3跨和第4跨没有荷载,导致第2个支座处的弯矩减小。
B.(B)1、3、5跨:荷载布置在第1、3、5跨时,第2个支座处会有一定的负弯矩,但不是最大,因为第4跨没有荷载,导致第2个支座处的弯矩没有达到最大值。
C.(C)2、4跨:荷载布置在第2跨和第4跨时,第2个支座处会有较大的负弯矩,但不是最大,因为第1跨和第3跨没有荷载,导致第2个支座处的弯矩没有达到最大值。
D.(D)1、2、4跨:荷载布置在第1跨、第2跨和第4跨时,第2个支座处的负弯矩达到最大。这是因为第1跨和第4跨的荷载产生的弯矩在第二个支座处叠加,而第2跨的荷载直接作用于第二个支座,使得该处的负弯矩达到最大。
因此,正确答案是D。这是因为在这种荷载布置下,第二个支座承受的弯矩最大,符合题目要求求解第二个支座的最大负弯矩。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1、2 跨
B. (B) 1、3、5 跨
C. (C) 2、4 跨
D. (D) 1、2、4 跨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连续梁在可变荷载作用下的剪力分布及最大值确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连续梁在受到荷载时,剪力的分布规律。在连续梁中,剪力的大小和分布受到荷载位置、跨度和梁的刚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在梁上施加可变荷载时,荷载所在跨及其相邻跨的剪力会受到显著影响。
现在,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 1、2 跨:仅在第1跨和第2跨施加荷载,虽然这会影响第2个支座附近的剪力,但由于没有考虑远端跨(如第3、4、5跨)对第2个支座剪力的影响,因此可能不是产生最大剪力的最佳荷载布置方式。
B. 1、3、5 跨:在1、3、5跨施加荷载,这种布置方式忽略了第2跨和第4跨的荷载影响,而这两个跨与第2个支座直接相邻,对支座剪力有显著贡献。因此,这种布置不太可能导致第2个支座产生最大剪力。
C. 2、4 跨:仅在2、4跨施加荷载,这种方式忽略了第1跨和第5跨的荷载影响,而这两个跨虽然距离第2个支座较远,但仍可能通过梁的整体变形对第2个支座的剪力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这种布置方式也不是最优的。
D. 1、2、4 跨:在1、2、4跨施加荷载,这种方式同时考虑了第2个支座所在跨(第2跨)及其相邻跨(第1跨和第4跨)的荷载影响。由于连续梁中相邻跨的荷载会显著影响支座的剪力分布,因此这种布置方式最有可能导致第2个支座产生最大剪力。
综上所述,为了求第二个支座的最大剪力,应选择在1、2、4跨施加可变荷载,即选项D。
A. (A) 小于 2
B. (B) 大于 2
C. (C) 小于 4
D. (D) 大于 4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结构力学中关于刚节点和半刚节点的概念以及连续梁的简化计算方法。
选项解析如下:
A.(A)小于 2 如果梁与柱的线刚度之比小于2,那么梁相对于柱来说较柔,节点更接近于铰接(即半刚性连接),此时不能按连续梁计算,而应按简支梁或其他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模型计算。
B.(B)大于 2 虽然大于2的比值表示梁相对较刚,但这并不足以确保节点可以被视为完全刚性连接。按照一般工程经验,这个比值仍然不足以将结构简化为连续梁。
C.(C)小于 4 与选项A类似,小于4的比值同样表示梁相对较柔,节点接近于半刚性连接,不足以按连续梁计算。
D.(D)大于 4 当梁与柱的线刚度之比大于4时,通常可以认为节点处的连接是刚性的,即梁和柱之间可以视为完全刚性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结构的受力状态接近于连续梁,因此可以按照连续梁来简化计算。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D的原因是,按照工程实践和结构力学的理论,当梁的线刚度大于柱的线刚度的4倍时,节点可以近似看作是刚接,此时结构的受力特性接近于连续梁,简化计算的结果是偏安全的,也符合实际工程的需要。因此,正确答案是D。
A. (A) 支座边缘
B. (B) 支座中心
C. (C) 跨中截面
D. (D) 不一定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力学特性的题目,特别是关于连续梁或板在支座附近的受力情况。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支座边缘:
当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或板与支座整体浇筑时,支座边缘是梁或板与支座连接的关键部位。由于支座对梁或板有约束作用,使得支座边缘的截面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较大的弯矩和剪力。特别是当梁或板受到集中荷载或温度变化等引起的内力变化时,支座边缘的截面往往是最先达到承载力极限的,因此是最危险的截面。
B. 支座中心:
支座中心虽然也受到支座的约束,但相比于支座边缘,其受力情况通常更为均匀,且不是弯矩和剪力最集中的地方。因此,支座中心不是最危险的截面。
C. 跨中截面:
跨中截面在均布荷载作用下会承受较大的弯矩,但在与支座整体浇筑的连续梁或板中,跨中截面的受力情况通常不如支座边缘复杂和危险。特别是在支座对梁或板有良好约束的情况下,跨中截面的安全性相对较高。
D. 不一定:
这个选项没有明确指出最危险的截面位置,因此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具体分析。
综上所述,当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或板与支座整体浇筑时,由于支座边缘的截面在受力过程中会承受较大的弯矩和剪力,且往往是内力变化最为剧烈的地方,因此其是最危险的截面。所以正确答案是A. 支座边缘。
A. (A) 7 kN/m 2
B. (B) 6.5 kN/m 2
C. (C) 6 kN/m 2
D. (D) 5.5 kN/m 2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荷载折算的题目,主要考察在单向板肋形结构中如何计算折算永久荷载标准值。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给出的信息:
永久荷载标准值 g
k
=4kN/m
2
可变荷载标准值 q
k
=6kN/m
2
接下来,我们需要理解折算永久荷载标准值的计算方法。在单向板肋形结构中,折算永久荷载标准值通常是根据一定的比例将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进行组合得到的。这个比例通常基于设计规范或经验公式,但在此题中,我们直接应用给定的公式或规则进行计算。
然而,题目并未直接给出具体的折算公式。但我们可以根据选项和常识进行推断。在常规情况下,折算永久荷载会包括原永久荷载的一部分(通常是全部)和可变荷载的一定比例(这个比例可能因设计规范和具体情况而异)。由于此题是选择题,我们可以通过排除法和逻辑推理来确定答案。
现在,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7kN/m
2
:这个选项可能是将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以某种方式组合得到的。考虑到可变荷载标准值(6kN/m
2
)较大,且折算永久荷载通常会包含部分可变荷载的影响,这个选项是合理的。
B. 6.5kN/m
2
:虽然这个值接近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平均值,但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这是正确的折算方法。
C. 6kN/m
2
:这个值仅等于永久荷载标准值,没有考虑可变荷载的影响,因此不太可能是正确答案。
D. 5.5kN/m
2
:这个值甚至小于永久荷载标准值,显然不符合折算永久荷载的常规理解。
综上所述,考虑到可变荷载对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折算永久荷载通常需要包含部分可变荷载的影响,选项A(7kN/m
2
)是最合理的答案。它可能是通过某种方式(如规范规定的折算系数)将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组合得到的。
因此,答案是A。
A. (A) 50mm
B. (B) 60mm
C. (C) 70mm
D. (D) 80mm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钢筋混凝土板厚度的选择题。我们需要根据钢筋混凝土板的一般设计规范或标准来确定其最小厚度。
首先,我们分析每个选项:
A. 50mm:这个厚度对于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板来说可能偏薄,特别是在需要考虑结构强度、耐久性和施工便利性的情况下。
B. 60mm:这个厚度在许多工程规范和设计中是常见的,能够满足一般结构对强度、刚度和耐久性的要求。
C. 70mm:虽然这个厚度也足够,但相较于60mm,它在多数情况下可能不是最小的必要厚度,可能增加了不必要的材料成本。
D. 80mm:这个厚度进一步增加了材料的使用量,对于大多数标准应用来说可能过于厚重。
接下来,我们考虑选择这个答案的原因:
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结构强度、耐久性、施工便利性和成本效益。
在许多工程规范和实践中,60mm被认为是钢筋混凝土板的一个常见且合理的最小厚度,特别是在不需要特别高强度或特殊耐久性的场合。
这个厚度能够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同时,控制材料成本和施工难度。
因此,答案是B.(B) 60mm,因为它是钢筋混凝土板的一个常见且合理的最小厚度。
A. (A) 60mm
B. (B) 70mm
C. (C) 80mm
D. (D) 100mm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专业中有关工业厂房钢筋混凝土板厚度的基本知识。
选项解析如下:
A.(A)60mm:这个选项的板厚过薄,一般不足以承受工业厂房的荷载要求,包括设备、人员、材料等的重量,以及可能发生的动荷载。
B.(B)70mm:虽然比60mm厚一些,但70mm的板厚在多数工业厂房中仍然偏薄,可能无法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特别是在有重型设备或需要较大跨度的情况下。
C.(C)80mm: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厚度选择。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一般工业厂房的楼板厚度通常不小于80mm,这样可以满足大多数工业厂房的使用要求,包括承受一定的荷载和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
D.(D)100mm:虽然100mm的板厚可以提供更高的强度和刚度,但在一般工业厂房中可能过于保守,不是最小必要的厚度。这会导致不必要的材料成本和结构自重的增加。
为什么选择C:选择C是因为80mm是符合一般工业厂房楼板设计规范的最小厚度要求,既能满足结构安全和功能需求,又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正确答案是C(80mm)。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全部
B. (B) 1、3、5
C. (C) 2、4
D. (D) 1、2、4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连续梁在承受活荷载时弯矩分布的理解。对于连续梁,其弯矩分布受活荷载的位置显著影响。我们需要分析各个选项对第二个支座处最大负弯矩的影响。
A. 全部:如果活荷载布置在所有跨上,虽然整体梁会承受较大的荷载,但具体到第二个支座处,由于荷载分布广泛,可能不会在此处形成最大的负弯矩。此外,通常我们关心的是特定支座或跨的最大弯矩,因此不太可能将所有跨都作为关键加载区域。
B. 1、3、5:这个选项选择了奇数跨加载。在连续梁中,奇数跨加载通常会在相邻的偶数跨(如第2跨和第4跨)产生较大的正弯矩,而在支座处产生负弯矩。然而,对于第二个支座而言,仅在第1跨和第3跨加载可能不足以在该支座处产生最大的负弯矩,因为缺少了第2跨的直接贡献。
C. 2、4:这个选项选择了偶数跨加载。虽然偶数跨加载会在相邻的支座处产生较大的负弯矩,但仅在第2跨和第4跨加载,可能会使第2跨跨中的正弯矩较大,而第2个支座处的负弯矩并非最大。这是因为活荷载没有直接作用在第一个支座和第三个支座之间的跨上,从而减少了这些支座对第二个支座处负弯矩的贡献。
D. 1、2、4:这个选项选择了第1跨、第2跨和第4跨加载。这样的加载方式会在第2跨跨中产生较大的正弯矩,同时,由于第1跨和第4跨的加载,第二个支座会承受来自两侧跨的较大剪力,从而在该支座处产生最大的负弯矩。这是因为活荷载直接作用在第一个支座和第三个支座之间的跨上,增加了这些支座对第二个支座处负弯矩的贡献。
综上所述,为了求第二个支座的最大负弯矩,应选择在第1跨、第2跨和第4跨上布置活荷载,即选项D。
A. (A) 小于 2
B. (B) 大于 2
C. (C) 小于 4
D. (D) 大于 4
解析:在解析这道题之前,我们需要理解几个关键概念:主梁、柱、整体连接、线刚度以及连续梁计算。
主梁与柱整体连接:指的是梁与柱在节点处通过有效连接方式(如焊接、螺栓连接等)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线刚度:是指结构单元(如梁或柱)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通常用 EI/L 表示,其中 E 是材料的弹性模量,I 是截面的惯性矩,L 是梁或柱的长度。
连续梁计算:是指将梁视为无间断的连续结构进行内力分析,这种方法假设在梁与梁或梁与柱连接处,内力可以自由传递。
题目问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将整体连接的梁和柱按照连续梁来计算。
选项分析:
A. 小于 2:若梁与柱的线刚度之比小于2,梁相对于柱来说刚度较小,节点处的转动可能会受到较大限制,不一定能按照连续梁计算。
B. 大于 2:虽然大于2表示梁的刚度相对较大,但这并不足以确保节点处的转动足够小,从而可以忽略连接处的约束。
C. 小于 4:与选项A类似,小于4的比值同样不能保证连接处的转动足够小。
D. 大于 4:一般来说,当梁的线刚度大于柱的线刚度4倍以上时,可以认为梁在节点处的转动对整体结构的影响较小,连接可以近似看作是刚性的,因此可以按照连续梁进行计算。
因此,正确答案是 D. 大于 4。这是因为当梁的线刚度远大于柱的线刚度时,节点处的转动对整体结构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从而简化计算,按照连续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