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膜状水
B、(B) 毛管水
C、(C) 重力水
D、(D) 吸湿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土壤水分中各类水与作物关系的密切程度。
A. 膜状水:这是土壤颗粒表面形成的一层很薄的水膜,其厚度极小,对于作物的直接利用价值不高,因为它主要存在于土壤颗粒表面,难以被植物根系大量吸收。故A选项不正确。
B. 毛管水:毛管水是指由于土壤颗粒间形成的细小空隙(毛管孔隙)对水的吸力作用而保持的水分。这种水能在土壤中移动,且移动速度适中,易于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因此,毛管水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与作物关系最为密切。故B选项正确。
C. 重力水:重力水是指在土壤中受到重力作用而向下流动的水。这种水在土壤中停留时间短暂,不易被植物根系吸收,且过量时还会造成土壤侵蚀和地下水位的上升。故C选项不正确。
D. 吸湿水:吸湿水是指土壤颗粒表面靠分子引力从空气中吸附的气态水分子。这种水被紧紧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几乎不参与土壤水的运动,也难以被植物根系吸收。故D选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与作物关系最密切的土壤水分是毛管水,因为它易于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因此,正确答案是B。
A、(A) 膜状水
B、(B) 毛管水
C、(C) 重力水
D、(D) 吸湿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土壤水分中各类水与作物关系的密切程度。
A. 膜状水:这是土壤颗粒表面形成的一层很薄的水膜,其厚度极小,对于作物的直接利用价值不高,因为它主要存在于土壤颗粒表面,难以被植物根系大量吸收。故A选项不正确。
B. 毛管水:毛管水是指由于土壤颗粒间形成的细小空隙(毛管孔隙)对水的吸力作用而保持的水分。这种水能在土壤中移动,且移动速度适中,易于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因此,毛管水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与作物关系最为密切。故B选项正确。
C. 重力水:重力水是指在土壤中受到重力作用而向下流动的水。这种水在土壤中停留时间短暂,不易被植物根系吸收,且过量时还会造成土壤侵蚀和地下水位的上升。故C选项不正确。
D. 吸湿水:吸湿水是指土壤颗粒表面靠分子引力从空气中吸附的气态水分子。这种水被紧紧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几乎不参与土壤水的运动,也难以被植物根系吸收。故D选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与作物关系最密切的土壤水分是毛管水,因为它易于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因此,正确答案是B。
A. (A) 小麦
B. (B) 玉米
C. (C) 水稻
D. (D) 棉花
解析:需水系数法是通过作物系数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的乘积来估算作物需水量的一种方法。水面蒸发量是估算ET0的一个重要参数,尤其是在水资源管理中,水面蒸发量常作为参考来推算作物的蒸发蒸腾量。
选项解析: A. 小麦 - 小麦的需水量虽然可以通过需水系数法来估算,但它不像水稻那样直接与水面蒸发量有密切关系。 B. 玉米 - 玉米的需水量也可以用需水系数法来估算,但同样,与水面蒸发量的直接关联不如水稻紧密。 C. 水稻 - 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且生长环境通常是淹水的,因此水面蒸发量对水稻需水量的估算尤为重要。水稻的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有直接关系,适合使用以水面蒸发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进行估算。 D. 棉花 - 棉花的需水量同样可以用需水系数法来估算,但它对水面蒸发量的依赖性不如水稻。
为什么选C(水稻): 水稻在整个生长周期中,尤其是在生长初期和中期,需要保持一定的水层,因此其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关系密切。需水系数法利用水面蒸发量来估算水稻的需水量更为准确,因为水稻田的水面蒸发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水稻的实际蒸发蒸腾情况。因此,以水面蒸发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一般适用于水稻作物需水量的估算。
A. (A) 土壤
B. (B) 气象
C. (C) 作物
D. (D) 农技措施
解析:在解析这道关于作物田间需水量影响因素的题目时,我们需要从给定的选项中挑选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A. 土壤:土壤对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确实有影响,如土壤质地、保水能力等,但它不是决定作物田间需水量的最主要因素。土壤主要影响水分的保持和供给效率,而非作物本身对水的需求。
B. 气象:气象条件(如降水量、蒸发量、温度、湿度等)对作物需水量有显著影响,因为它们直接影响水分的蒸发和作物的蒸腾作用。然而,这些因素虽然重要,但它们更多地是外部条件,而非作物本身的需水特性。
C. 作物:作物种类、生长阶段、生理特性等是决定其田间需水量的最主要因素。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同一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也有显著差异。因此,作物本身的特性是决定其需水量的内在因素,也是最主要的。
D. 农技措施:农技措施如灌溉制度、耕作方式等可以影响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需水量,但它们是基于作物本身需水特性的外在调节手段,不是决定需水量的最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作物田间需水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作物本身的特性和生长需求。因此,正确答案是C.(C)作物。
A. (A) 0.0467
B. (B) 0.0857
C. (C) 0.091
D. (D) 0.103
解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灌水率的定义。灌水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单位通常为m³/s/100hm²。
题目给出的作物灌水定额是55mm,这表示在7天内,每公顷(hm²)的土地需要灌水55mm(或者55升,因为1mm的水深相当于1升/平方米)。
灌水周期为7天,我们需要将这个周期转换为秒,以便计算灌水率。7天等于7×24×3600秒。
接下来,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灌水率:
灌水率(m³/s/100hm²)= (灌水定额(mm)× 10000(m²/hm²)) / (灌水周期(秒)× 100(hm²/100hm²))
将数值代入公式:
灌水率 = (55 × 10000) / (7 × 24 × 3600 × 100)
灌水率 = (550000) / (604800 × 100)
灌水率 ≈ 0.0911458333 m³/s/100hm²
接下来我们来看选项:
A. 0.0467 m³/s/100hm² B. 0.0857 m³/s/100hm² C. 0.091 m³/s/100hm² D. 0.103 m³/s/100hm²
根据计算结果,最接近的选项是C. 0.091 m³/s/100hm²,所以答案是C。
其他选项不正确的原因是: A. 0.0467 m³/s/100hm² 太低,没有考虑到足够的灌水量。 B. 0.0857 m³/s/100hm² 低于计算结果,虽然接近但不是最精确的值。 D. 0.103 m³/s/100hm² 高于计算结果,表示的灌水率比实际需要的大。
A. (A) 叶面蒸腾量
B. (B) 叶面蒸腾量+深层渗漏量
C. (C) 叶面蒸腾量+棵间蒸发量
D. (D) 叶面蒸腾量+棵间蒸发量+深层渗漏量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稻田间耗水量计算的问题。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以确定哪个选项最准确地描述了水稻的田间耗水量。
A. 叶面蒸腾量:这个选项仅考虑了水稻叶面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即蒸腾作用消耗的水量。然而,田间耗水量不仅包括叶面蒸腾,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水分消耗。
B. 叶面蒸腾量+深层渗漏量:这个选项虽然增加了深层渗漏量,但忽略了棵间蒸发这一重要部分。棵间蒸发是指稻田中除水稻植株外,土壤表面水分蒸发所消耗的水量。
C. 叶面蒸腾量+棵间蒸发量:这个选项较为全面,包含了叶面蒸腾和棵间蒸发两种主要的水分消耗方式。然而,它仍然忽略了深层渗漏这一可能显著影响田间耗水量的因素。
D. 叶面蒸腾量+棵间蒸发量+深层渗漏量:这个选项最为全面,它包括了水稻田间耗水的三个主要方面:叶面蒸腾(通过水稻气孔散失的水分)、棵间蒸发(稻田土壤表面水分蒸发)和深层渗漏(水分通过土壤向下渗透,可能进入地下水或排入其他水体)。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水稻的田间耗水量。
综上所述,为了准确计算水稻的田间耗水量,必须考虑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三个方面的因素。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叶面蒸腾量+棵间蒸发量+深层渗漏量”。
A. (A) 单位面积用水量
B. (B) 单位面积灌水定额
C. (C) 单位面积上的净灌水流量
D. (D) 净灌水流量
解析:选项解析:
A. 单位面积用水量:这个选项描述的是单位面积内总的用水量,但这个概念并不特指灌水过程中的流量情况,它可能包含了所有用水活动,而不仅仅是灌溉。
B. 单位面积灌水定额:这个选项描述的是单位面积土地上计划灌溉的水量,是一个静态的量,而不是一个过程量,不能反映灌水过程中的流量变化。
C. 单位面积上的净灌水流量:这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灌水率的概念,灌水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土地上所需供应的净灌水流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量。
D. 净灌水流量:这个选项虽然提到了净灌水流量,但没有提到单位面积,因此不能准确描述灌水率的概念。
为什么选C:
灌水率是指在灌溉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土地上所需供应的水流量,即净灌水流量。因此,正确答案是C,因为它准确地反映了灌水率是单位面积上的净灌水流量这一过程线。这个定义有助于在规划灌溉系统时确定渠道尺寸、水泵容量等参数,确保灌溉的效率和质量。其他选项要么描述的是一个静态的量,要么没有包含“单位面积”这一重要维度,因此不符合灌水率的定义。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10%
B. (B) 20%
C. (C) 30%
D. (D) 40%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利工程设计规范的问题,特别是关于《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中修正灌水率图的具体规定。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10%:此选项表示修正后的最小灌水率可以是设计灌水率的10%。然而,这个比例在水利工程中通常被认为过低,因为过低的灌水率可能无法满足作物生长的基本需水量,从而影响产量。
B. 20%:同样,这个比例也相对较低,可能不足以确保作物在生长周期内获得稳定且适量的水分供应。
C. 30%:虽然比前两个选项有所提高,但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特别是在修正灌水率图时,这个比例可能仍然不足以保证灌溉效果的最优化。
D. 40%: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修正灌水率图时,最小灌水率不应小于设计灌水率的40%。这个比例能够确保在修正过程中,即使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作物也能获得足够的灌溉水量,从而维持其正常生长。这个比例既考虑了灌溉效率,也兼顾了作物生长的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选择D选项(40%)是因为它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中关于修正灌水率图时最小灌水率不应小于设计灌水率的具体比例要求。这一规定旨在确保灌溉系统的稳定性和作物生长的有效性。
A. (A) 单位面积上一次灌入的水量
B. (B)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灌水量
C. (C) 单位面积上生育期内灌入的水量
D. (D) 生育期内的灌水之和
解析:灌水定额的定义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一次灌水所需的水量。以下是对各选项的解析:
A.(A)单位面积上一次灌入的水量:这个选项正确描述了灌水定额的概念,即每次灌溉时,单位面积土地上所需的水量。
B.(B)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灌水量:这个选项描述的是灌水速率,而非灌水定额。灌水定额关注的是一次灌溉的总水量,而不是时间。
C.(C)单位面积上生育期内灌入的水量:这个选项描述的是整个生育期内的总灌水量,而不是单次灌溉的水量,因此不符合灌水定额的定义。
D.(D)生育期内的灌水之和:这个选项也是描述整个生育期内的总灌水量,而不是单次灌溉的定额。
因此,正确答案是A,因为它准确描述了灌水定额的定义,即单位面积土地上一次灌水所需的水量。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20
B. (B) 30
C. (C) 40
D. (D) 50
解析:在解析这道关于灌溉设计保证率采用频率法计算的题目时,我们需要理解灌溉设计保证率的概念以及频率法计算时所需的数据长度。
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指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可靠程度,通常用某一灌溉设计保证率下的灌溉用水量作为灌溉工程的设计标准。而频率法则是通过统计历史数据,以一定的保证率(如75%、85%等)来确定灌溉用水量。
对于计算系列年数的选择,它直接影响到灌溉设计保证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年数过短可能无法充分反映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长期变化规律,导致计算结果偏差较大。而年数过长虽然能提高准确性,但也会增加数据收集和处理的难度。
现在来分析各个选项:
A.(A)20年:这个年数相对较短,可能无法充分反映长期的气候和水文变化,因此不是最佳选择。
B.(B)30年:这个年数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较为常见,能够较好地反映长期的气候和水文特征,同时数据收集和处理也相对可行,因此是合适的选择。
C.(C)40年:虽然年数更长可能更准确,但也会增加数据收集和处理的难度,且在很多情况下,30年的数据已经足够反映长期规律。
D.(D)50年:年数过长,可能导致数据收集和处理成本过高,且不一定能带来显著的精度提升。
综上所述,选择B.(B)30年作为计算系列年数是最合适的,因为它能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也考虑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可行性。
A. (A) 自然年
B. (B) 水利年
C. (C) 水文年
解析:选项解析:
A. 自然年:指的是按照公历或农历计算的完整的一年,从1月1日至12月31日。这个选项不符合灌溉设计年的选择标准,因为它不考虑水文循环和灌溉需求的具体情况。
B. 水利年:通常是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一个周期,可能与自然年不一致,例如在一些地区可能是从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水利年更多地关注水利设施的运行周期,而不是特指灌溉设计的需求。
C. 水文年:是指一个水文循环周期,通常与自然年不同步,它从某个特定的月份开始,持续12个月,这个月份通常是流域内降水和流量最低的月份。水文年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年内分配情况,对于灌溉设计非常重要。
为什么选C:
灌溉设计年的选择需要考虑到作物生长期内的水资源供需情况,包括降水、蒸发、土壤含水量等因素。水文年能够更好地反映这些因素,因为它基于水文循环的实际情况,从一个干季结束月开始计算,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在设计年份内可用于灌溉的水资源量。因此,选择C. 水文年是正确的。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按年雨量选择
B. (B) 按主要作物生长期的降雨量选择
C. (C) 按干旱年份的雨量分配选择
D. (D) 都一样
解析:解析这道题的选项时,我们需要考虑灌溉设计典型年选择的主要目的和依据。灌溉设计典型年的选择是为了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特别是在灌溉系统设计中,能够合理地模拟和代表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或典型气候条件,以确保灌溉系统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都能有效运行。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
A. 按年雨量选择:这个选项仅考虑了全年的总雨量,但没有考虑到雨量的分布,特别是在作物生长期内的分布情况。灌溉需求与作物生长期的降雨情况密切相关,因此仅按年雨量选择可能不够精确。
B. 按主要作物生长期的降雨量选择:虽然这个选项关注了作物生长期内的降雨,但它没有考虑到干旱年份的极端情况,这些极端情况对于灌溉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
C. 按干旱年份的雨量分配选择:这个选项直接针对了灌溉系统可能面临的极端气候条件,即干旱年份。在干旱年份中,雨量分配不均,灌溉需求可能大幅增加。因此,按干旱年份的雨量分配选择可以确保灌溉系统在这些极端情况下也能有效工作,这是灌溉设计典型年选择的最合理方法。
D. 都一样:这个选项显然忽略了不同年份气候条件对灌溉系统设计的影响,因此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选项“按干旱年份的雨量分配选择”作为灌溉设计典型年的最合理方法,因为它能够确保灌溉系统在各种极端气候条件下,特别是干旱年份中,都能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