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5.7
B、(B) 6.0
C、(C) 8.5
D、(D) 9.0
答案:D
解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总库容:指的是山塘可以储存水的最大体积,本题中为8.5万m³。
有效库容:指的是山塘实际可以用于储存水的体积,通常会因为沉积物、安全考虑等因素小于总库容,本题中为6.0万m³。
复蓄次数:指的是在一定的周期内(通常为一年),山塘可以被重复利用储存水的次数。
可供水量计算公式为:有效库容 × 复蓄次数。
接下来分析各个选项:
A. 5.7万m³ B. 6.0万m³ C. 8.5万m³ D. 9.0万m³
根据前面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 可供水量 = 6.0万m³(有效库容)× 1.5(复蓄次数)= 9.0万m³。
因此,正确答案是 D. 9.0万m³。
其他选项不正确,因为: A. 5.7万m³ 没有按照公式计算。 B. 6.0万m³ 只计算了有效库容,没有考虑复蓄次数。 C. 8.5万m³ 使用了总库容,而不是有效库容,并且也没有考虑复蓄次数。
A、(A) 5.7
B、(B) 6.0
C、(C) 8.5
D、(D) 9.0
答案:D
解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总库容:指的是山塘可以储存水的最大体积,本题中为8.5万m³。
有效库容:指的是山塘实际可以用于储存水的体积,通常会因为沉积物、安全考虑等因素小于总库容,本题中为6.0万m³。
复蓄次数:指的是在一定的周期内(通常为一年),山塘可以被重复利用储存水的次数。
可供水量计算公式为:有效库容 × 复蓄次数。
接下来分析各个选项:
A. 5.7万m³ B. 6.0万m³ C. 8.5万m³ D. 9.0万m³
根据前面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 可供水量 = 6.0万m³(有效库容)× 1.5(复蓄次数)= 9.0万m³。
因此,正确答案是 D. 9.0万m³。
其他选项不正确,因为: A. 5.7万m³ 没有按照公式计算。 B. 6.0万m³ 只计算了有效库容,没有考虑复蓄次数。 C. 8.5万m³ 使用了总库容,而不是有效库容,并且也没有考虑复蓄次数。
A. (A) 10%
B. (B) 20%
C. (C) 30%
D. (D) 40%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利工程中无坝取水设计原则的问题。在无坝取水工程中,为了确保河道的生态流量和下游用水需求不受严重影响,需要合理控制灌溉引水流量与河道枯水流量的比例。
解析各个选项:
A选项(10%):这个比例过低,可能限制了灌溉取水的效率,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需要。
B选项(20%):虽然比10%有所提高,但仍然可能不足以满足一些地区的灌溉需求,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河道生态和下游用水的需求。
C选项(30%):这个比例通常被认为是无坝取水时灌溉引水流量与河道枯水流量的合理比例。它既能保证灌溉需求,又能尽量减少对河道生态和下游用水的影响。
D选项(40%):这个比例相对较高,可能会过度消耗河道枯水流量,对河道生态和下游用水造成较大影响。
选择C选项(30%)的原因在于,它符合水利工程设计中关于无坝取水时灌溉引水流量与河道枯水流量的合理比例原则。这个比例既考虑到了灌溉需求,也兼顾了河道生态保护和下游用水的需要。因此,C选项是正确答案。
A. (A) 无法修建水库
B. (B) 河道流量满足灌溉引水要求
C. (C) 河道水位满足灌溉引水要求时
D. (D) 河道水位和流量都满足灌溉引水要求时
解析:无坝取水方式是指在不建设挡水建筑物的情况下,直接从河流中取水用于灌溉或其他用途的方式。以下是对各个选项的解析:
A. 无法修建水库
这一选项表述了无坝取水可能被采用的一种情况。如果地理条件、经济因素或环境影响评估表明不宜修建水库,那么无坝取水可能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但这并不是无坝取水的唯一适用情况。
B. 河道流量满足灌溉引水要求
这个选项指出了无坝取水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即河道需要有足够的流量来满足灌溉的需求。然而,仅仅流量满足要求还不够,还需要考虑水位等其他因素。
C. 河道水位满足灌溉引水要求时
这个选项也提出了一个适用无坝取水的重要条件,即河道水位必须足够高,能够满足灌溉引水的需求。但是,与选项B一样,仅有水位满足还不够全面。
D. 河道水位和流量都满足灌溉引水要求时
这个选项综合了B和C两个条件,说明无坝取水方式适用于河道既能够提供足够的水量(流量),又能够提供足够的水位(水位)来满足灌溉需求的情况。无坝取水成功的关键在于河流的自然条件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所需的水资源,而无需建设水库等挡水建筑物。
因此,选择D是正确的,因为它全面考虑了无坝取水方式适用的必要条件,即河道的水位和流量都必须满足灌溉引水的需求。只有当这两个条件同时得到满足时,无坝取水方式才是可行和有效的。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高于
B. (B) 低于
C. (C) 等高
D. (D) 随便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利工程中渠道引水设施设计原理的题目,主要考察冲砂闸与进水闸底板高程的相对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设施:冲砂闸和进水闸。
冲砂闸:主要用于在引水过程中,特别是在水流含沙量较大时,排除渠道中的淤积泥沙,确保渠道畅通无阻。
进水闸:则是控制水流进入渠道的主要设施,需要保证水流能够平稳、顺畅地进入渠道。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 高于:如果冲砂闸的底板高程高于进水闸底板高程,那么在正常引水过程中,水流会先进入进水闸,而冲砂闸则可能无法有效工作,因为泥沙可能已经在进水闸前沉积,无法被冲砂闸排除。
B. 低于:这是正确的选项。冲砂闸的底板高程低于进水闸底板高程,可以确保在引水过程中,水流首先经过冲砂闸,将水流中的泥沙等杂质排除,然后再通过进水闸进入渠道。这样既能保证渠道的水流畅通,又能有效防止泥沙淤积。
C. 等高:如果两者底板高程相同,那么冲砂闸将失去其排沙的主要功能,因为水流无法先经过冲砂闸进行排沙,而是直接通过进水闸进入渠道,可能导致渠道淤积。
D. 随便:这个选项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水利工程中的设施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和工程规范,不能随意设置。
综上所述,冲砂闸的底板高程应低于进水闸底板高程,以确保水流先经过冲砂闸进行排沙,再进入渠道。因此,正确答案是B. 低于。
A. (A) 2
B. (B) 3
C. (C) 4
D. (D) 5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固定式渠道的分级情况。
选项解析如下:
A.(A)2级:这个选项不正确。固定式渠道的分级通常不止2级,这样的分级不足以满足不同流量和水深的要求。
B.(B)3级:这个选项也不正确。虽然有些小型渠道可能只有3级,但固定式渠道的标准分级通常超过3级。
C.(C)4级: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固定式渠道一般分为4级,这种分级可以较好地满足不同流量和水深的需求,适应各种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
D.(D)5级:这个选项不正确。虽然有些特殊情况下渠道可能会有5级,但按照一般的标准,固定式渠道的分级是4级。
因此,正确答案是C(4级)。这是因为固定式渠道的标准分级通常为4级,这样的分级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工程的需求,确保渠道的稳定性和输水效率。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平均流量
B. (B) 设计流量
C. (C) 最大流量
D. (D) 加大流量
解析:解析:
在水利工程中,渠道的设计流量是一个关键参数,它决定了渠道在设计条件下需要承载的水量。我们逐一分析各个选项来确定正确答案:
A. 平均流量:平均流量通常指的是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如一年、一个灌溉季节等)通过渠道的总水量除以该时间段。它不代表设计条件下渠道需要通过的最大水量,因此不符合设计流量的定义。
B. 设计流量:这个选项实际上有些误导,因为题目已经明确询问的是“设计流量”的定义,而在选项中再次使用“设计流量”作为答案是不恰当的。在水利工程中,设计流量通常指的是在设计条件下,渠道应能通过的最大或特定流量,但在这个选择题的语境下,它不是一个解释“设计流量”是什么的答案。
C. 最大流量:在设计年内灌水时期,渠道需要通过的最大水量即为设计流量。这个定义准确地反映了设计流量的本质,即在设计灌溉条件下,渠道能够承受并有效传输的最大水量。
D. 加大流量:加大流量通常指的是在特殊情况下(如紧急灌溉、洪水排放等),渠道需要临时增加通过的流量。它不是设计流量,因为设计流量是基于常规灌溉需求来确定的。
综上所述,渠道的设计流量是指在设计年内灌水时期渠道需要通过的最大流量,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A) η 支
B. (B) η 支系
C. (C) η 支水
D. (D) η 支
解析:首先,我们来解析各个选项的含义:
A. η支:这通常指的是支渠的水利用系数,但没有明确指出是哪个环节的利用系数。 B. η支系:这个选项表达的不够明确,"支系"可能是指支渠系统,但不是专业术语。 C. η支水:这个选项指的是支渠的水利用系数,明确指出了是“水”的利用系数,符合水利用系数的定义。 D. η支:这个选项与A选项相同,同样没有明确指出是哪个环节的利用系数。
解析为什么选C: 水利用系数是一个描述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它定义为实际利用的水量与总水量之比。在这道题目中,问的是“某支渠流入田间的净流量与该支渠设计流量之比”,这正是水利用系数的定义。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指明“水”的利用系数。
选项C(η支水)明确指出了是“支渠的水利用系数”,这与题目中的定义相吻合。而其他选项要么表达不明确,要么没有具体指出是水利用系数,因此不符合题意。
所以,正确答案是C(η支水)。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田间水利用系数
B. (B) 渠道水利用系数
C. (C) 渠系利用系数
D. (D) 灌溉水利用系数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利工程中水流利用系数的选择题。我们需要根据题目描述,判断哪个选项最符合“一段没有分水口的渠道上下游流量的比值”的定义。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题目描述的是“一段没有分水口的渠道上下游流量的比值”。
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选项:
A. 田间水利用系数:这个系数通常用于衡量从末级渠道进入田间后到被作物实际利用的水量占末级渠道放水量的比例。它关注的是田间灌溉的效率,与渠道上下游流量的比值无直接关系。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渠道水利用系数:这个系数是指某一段渠道首尾两端断面流量的比值,它反映了渠道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情况。在没有分水口的情况下,这个比值直接反映了渠道本身的输水效率,即上下游流量的变化情况。因此,B选项与题目描述高度吻合。
C. 渠系利用系数:这个系数是指整个灌溉渠系从水源引水到田间,被作物实际利用的水量占渠首引水量的比例。它考虑的是整个渠系的效率,而不仅仅是某一段渠道,因此C选项不符合题意。
D. 灌溉水利用系数:这个系数是指灌溉期内,灌溉面积上实际有效利用的水量(扣除田面蒸发和深层渗漏等损失)与渠首引进的总水量的比值。它同样考虑的是整个灌溉过程的效率,而非单一渠道的上下游流量比值,因此D选项也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根据题目描述“一段没有分水口的渠道上下游流量的比值”,最符合的选项是B,即渠道水利用系数。这个系数直接反映了渠道在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情况,与题目要求高度一致。
A. (A) 流入田间的有效水量和渠首引水量的比值
B. (B) 田间净灌水流量和渠道引水流量的比值
C. (C) 农渠净流量和渠道引水流量的比值
D. (D) 渠道末端净流量与首端毛流量之比值
解析:渠道水利用系数是衡量渠道输水过程中水量损失的一个指标,它定义为渠道末端净流量与首端毛流量之比。
解析各个选项:
A. 流入田间的有效水量和渠首引水量的比值:这个选项描述的是田间水利用系数,而不是渠道水利用系数,因为它关注的是流入田间的有效水量,而非渠道的输水效率。
B. 田间净灌水流量和渠道引水流量的比值:这个选项同样描述的不是渠道水利用系数,而是灌水效率,它考虑的是田间净灌水流量,而非渠道本身的水量损失。
C. 农渠净流量和渠道引水流量的比值:这个选项接近于渠道水利用系数的定义,但它只考虑了农渠部分,而不是整个渠道系统,因此不够全面。
D. 渠道末端净流量与首端毛流量之比值:这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渠道水利用系数的定义。它考虑了从渠道首端到末端整个输水过程中水量的损失,即渠道末端净流量(扣除损失后的流量)与首端毛流量(原始引水量)的比值,反映了渠道的输水效率。
因此,正确答案是D,因为它准确反映了渠道水利用系数的定义。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10%
B. (B) 20%
C. (C) 30%
D. (D) 40%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利工程渠道流量设计的问题,旨在考察渠道在正常供水条件下所需的最小流量比例。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问题的核心:为保证对下级渠道的正常供水,需要确定一个合适的最小流量比例。这个比例应当能够确保渠道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满足基本的供水需求。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选项(10%):这个比例过低,可能无法在干旱或需求高峰期保证下级渠道的正常供水。
B选项(20%):虽然比10%有所提高,但仍然可能不足以应对一些特殊情况下的供水需求。
C选项(30%):这个比例相对于前两个选项更为保守,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可能仍然无法保证供水的稳定性。
D选项(40%):这个比例相对较高,能够确保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遇到一定的供水压力,也能保证下级渠道的正常供水。它提供了更大的安全裕量,以应对不可预见的供水需求增加或供水条件恶化。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下级渠道的正常供水,选择一个较高的最小流量比例是更为稳妥的做法。因此,D选项(40%)是最合适的答案,因为它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供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所以,正确答案是D。
A. (A) 平原地区
B. (B) 地形微起伏地区
C. (C) 地形向一侧倾斜的地区
D. (D) 山丘区
解析:选项解析:
A. 平原地区:平原地区通常具有较为均匀的地形,灌排系统可以采用更灵活的布置方式,不一定是相邻布置。
B. 地形微起伏地区:地形微起伏的地区,灌排系统需要根据地形起伏进行适当的调整,但并不特指需要相邻布置。
C. 地形向一侧倾斜的地区:灌排相邻布置指的是灌溉和排水渠道紧邻布置,这有利于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在地形向一侧倾斜的地区,采用这种布置方式可以利用重力作用,使得灌溉水自然流向田地,而排水水可以顺倾斜方向排出,因此这种布置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是合适的。
D. 山丘区:山丘区地形复杂,灌排系统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形条件进行布置,相邻布置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选择答案C的原因: 灌排相邻布置适用于地形向一侧倾斜的地区,这是因为在这种地形条件下,灌溉水可以顺着倾斜面流动,而排水也可以利用重力流自然排出,从而提高灌排效率和水资源的管理效率。这种布置方式能够较好地适应倾斜地形的自然条件,减少工程成本和运行维护难度。因此,正确答案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