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底孔
B、(B) 缺口
C、(C) 已完建或未完建的建筑物
D、(D) 被围堰束窄后的河床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利工程中分段围堰法施工期过水道选择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各个选项,并确定哪个选项最符合分段围堰法一期工程施工期的过水道特点。
首先,我们梳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分段围堰法:这是一种在水利工程中常用的施工方法,通过分段建设围堰来逐步完成工程。
一期工程施工期:指的是整个工程分阶段进行中的第一阶段。
过水道:指的是在施工期间,为了保持水流通道而设置的临时或永久结构。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 底孔:底孔通常用于泄洪、排沙或放空水库等目的,但它不是分段围堰法一期工程施工期特有的过水道形式,且不一定在每期都设置。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缺口:缺口可能是在某些施工方法中为了特定目的而留设的,但它不是分段围堰法一期工程施工期过水道的标准形式。此外,缺口可能涉及额外的施工和安全措施,不是首选方案。因此,B选项也不符合题意。
C. 已完建或未完建的建筑物:这个选项过于宽泛,且未明确说明这些建筑物如何作为过水道使用。在分段围堰法的一期工程施工期,通常不会依赖已完建或未完建的建筑物作为主要的过水道。因此,C选项不符合题意。
D. 被围堰束窄后的河床:在分段围堰法的一期工程施工期,通常会通过围堰将部分河床围起来进行施工,而未被围堰围住的河床部分则自然成为过水道。这种方式简单、经济且有效,是分段围堰法施工期常见的过水道形式。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分段围堰法一期工程施工期的过水道,一般是被围堰束窄后的河床。
因此,答案是D。
A、(A) 底孔
B、(B) 缺口
C、(C) 已完建或未完建的建筑物
D、(D) 被围堰束窄后的河床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利工程中分段围堰法施工期过水道选择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各个选项,并确定哪个选项最符合分段围堰法一期工程施工期的过水道特点。
首先,我们梳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分段围堰法:这是一种在水利工程中常用的施工方法,通过分段建设围堰来逐步完成工程。
一期工程施工期:指的是整个工程分阶段进行中的第一阶段。
过水道:指的是在施工期间,为了保持水流通道而设置的临时或永久结构。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 底孔:底孔通常用于泄洪、排沙或放空水库等目的,但它不是分段围堰法一期工程施工期特有的过水道形式,且不一定在每期都设置。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缺口:缺口可能是在某些施工方法中为了特定目的而留设的,但它不是分段围堰法一期工程施工期过水道的标准形式。此外,缺口可能涉及额外的施工和安全措施,不是首选方案。因此,B选项也不符合题意。
C. 已完建或未完建的建筑物:这个选项过于宽泛,且未明确说明这些建筑物如何作为过水道使用。在分段围堰法的一期工程施工期,通常不会依赖已完建或未完建的建筑物作为主要的过水道。因此,C选项不符合题意。
D. 被围堰束窄后的河床:在分段围堰法的一期工程施工期,通常会通过围堰将部分河床围起来进行施工,而未被围堰围住的河床部分则自然成为过水道。这种方式简单、经济且有效,是分段围堰法施工期常见的过水道形式。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分段围堰法一期工程施工期的过水道,一般是被围堰束窄后的河床。
因此,答案是D。
A. (A) 土石围堰、混凝土围堰、草土围堰、木笼围堰、竹笼围堰、钢板桩格形围堰
B. (B) 混凝土围堰、横向围堰、过水围堰
C. (C) 横向围堰和纵向围堰
D. (D) 过水围堰和不过水围堰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围堰的分类知识。
选项分析: A. 这个选项列出的是按围堰材料分类的不同类型围堰,包括土石围堰、混凝土围堰、草土围堰、木笼围堰、竹笼围堰、钢板桩格形围堰等,与题目要求的“按围堰与水流方向的相对位置”分类不符。
B. 这个选项中的“混凝土围堰”是按材料分类的,而“横向围堰”和“过水围堰”则是按功能和使用方式分类的,同样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分类标准。
C. 这个选项正确地将围堰按与水流方向的相对位置分为“横向围堰”和“纵向围堰”,符合题目的要求。
D. 这个选项是按围堰的功能分类,分为“过水围堰”和“不过水围堰”,与题目要求的分类标准不符。
因此,正确答案是C。围堰按与水流方向的相对位置分类,可以分为横向围堰和纵向围堰。横向围堰是指围堰的轴线与水流方向垂直,而纵向围堰是指围堰的轴线与水流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这种分类方式是根据围堰在河流中的布置方式来进行的。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截流修筑围堰;基坑排水;修建导流泄水建筑物;导流泄水建筑物封堵。
B. (B) 截流修筑围堰;基坑排水;导流泄水建筑物封堵;修建导流泄水建筑物。
C. (C) 修建导流泄水建筑物;截流修筑围堰;导流泄水建筑物封堵;基坑排水。
D. (D) 修建导流泄水建筑物;截流修筑围堰;基坑排水;导流泄水建筑物封堵。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施工导流的正确施工程序。
选项A(A) 截流修筑围堰;基坑排水;修建导流泄水建筑物;导流泄水建筑物封堵。此选项中修建导流泄水建筑物的顺序在基坑排水之前,这与实际施工流程不符,因为通常需要先修建导流泄水建筑物来确保施工期间的水流控制,再进行围堰截流和基坑排水工作。故A错误。
选项B(B) 截流修筑围堰;基坑排水;导流泄水建筑物封堵;修建导流泄水建筑物。此选项中导流泄水建筑物的修建顺序在封堵之后,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封堵应在建筑物修建并发挥作用后进行。故B错误。
选项C(C) 修建导流泄水建筑物;截流修筑围堰;导流泄水建筑物封堵;基坑排水。此选项中基坑排水的顺序在导流泄水建筑物封堵之后,这也不符合实际施工流程,因为基坑排水通常需要在封堵之前进行,以确保基坑内的施工条件。故C错误。
选项D(D) 修建导流泄水建筑物;截流修筑围堰;基坑排水;导流泄水建筑物封堵。此选项完全符合施工导流的正常流程:首先修建导流泄水建筑物以控制水流,然后进行截流修筑围堰以围隔施工区域,接着进行基坑排水以创造施工条件,最后在工程完工时封堵导流泄水建筑物。故D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A. (A) 7 月
B. (B) 10 月
C. (C) 1 月
D. (D) 3 月
解析:解析:
选项A(7月):7月份是汛期的高峰时期,此时河流流量大,水位高,截流难度大,风险高,不适合进行大坝截流。
选项B(10月):10月份是汛期结束,枯水期开始的时期,此时河流流量逐渐减少,水位相对较低,是大坝截流的理想时期。
选项C(1月):1月份属于枯水期,虽然河流流量较小,但是距离下一个汛期较远,可能会影响施工进度,不是最优选择。
选项D(3月):3月底是枯水期的末期,随着季节转换,河流流量可能会逐渐增大,截流风险增加,不如选择在枯水期初期的10月份进行截流。
答案:B(10月)
理由:大坝截流通常选择在河流流量较小的枯水期进行,以确保施工安全和降低截流难度。10月份汛期刚结束,河流流量开始减少,水位相对较低,是大坝截流的理想时间。因此,选项B为正确答案。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1.0
B. (B) 2.0
C. (C) 3.0
D. (D) 4.0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土石围堰抗冲流速的选择题。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土石围堰的基本特性和其在水流冲击下的稳定性。
首先,我们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问题是询问土石围堰的抗冲流速。
抗冲流速是指围堰能承受而不被冲毁的最大水流速度。
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选项:
A. 1.0 m/s:这个流速相对较低,对于大多数土石围堰来说,这个流速不太可能造成严重的冲刷或破坏,因此不太可能是土石围堰的抗冲流速上限。
B. 2.0 m/s:虽然比1.0 m/s有所提高,但这个流速仍然相对较低,不足以代表土石围堰的普遍抗冲能力。
C. 3.0 m/s:这个流速在土石围堰的承受范围内,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抗冲流速估计。土石围堰经过适当的设计和加固,通常能够抵抗这种流速的水流冲击。
D. 4.0 m/s:这个流速相对较高,对于一般的土石围堰来说,可能难以承受如此高的水流冲击而不发生破坏。
综上所述,土石围堰的抗冲流速通常取决于其材料、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土石围堰能够抵抗的流速大致在3.0 m/s左右,这是基于其材料特性和结构稳定性的合理估计。
因此,正确答案是C.(C) 3.0 m/s。
A. (A) 横堵
B. (B) 纵堵
C. (C) 平堵
D. (D) 立堵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中截流技术的方法选择。
选项解析如下:
A. 横堵:指的是在河流的横断面上,从两岸向河中心抛投块料,逐渐形成截流坝。这种方法适用于河床较宽,水流较缓的情况,但不适用于易冲刷的地基,因为横堵会形成较大的水流冲刷力,容易导致地基被冲刷。
B. 纵堵:指的是沿着河流的流向,从上游向下游抛投块料,逐渐形成截流坝。这种方法同样不适用于易冲刷的地基,因为水流会沿着块料间的缝隙冲刷地基。
C. 平堵:指的是在河流的某一横断面上,从河底向上逐渐抛投块料,直至达到设计高度,形成截流坝。这种方法适用于易冲刷的地基,因为它是从河底开始,逐步向上建坝,可以有效减少水流对地基的冲刷。
D. 立堵:指的是在河流的某一横断面上,直接从水面往下抛投块料,形成截流坝。这种方法也不适用于易冲刷的地基,因为水流会直接冲击新抛投的块料,容易导致地基被冲刷。
因此,正确答案是C. 平堵。平堵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水流对易冲刷地基的冲刷作用,保证截流工程的安全稳定。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小于 3.5m
B. (B) 等于 3.5m
C. (C) 大于 3.5m
D. (D) 不超过 3.5m
解析: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中单戗立堵截流方法的应用条件。
首先,理解单戗立堵截流方法的特点:该方法简单易行,辅助设备少,因此从经济性和操作简便性上考虑,它适用于截流条件相对简单的情况。
接下来,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小于 3.5m”:此选项虽然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值,但表述过于绝对,且没有包含等于3.5m的情况,因此不够全面。
B选项“等于 3.5m”:同样,此选项只考虑了等于3.5m这一种情况,忽略了小于和稍大于3.5m的多种可能性,因此也不全面。
C选项“大于 3.5m”:此选项与A选项相反,只考虑了大于3.5m的情况,同样忽略了小于和等于3.5m的情况,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适用于”的表述。
D选项“不超过 3.5m”:此选项既包括了小于3.5m的情况,也包括了等于3.5m的情况,全面且准确地描述了单戗立堵截流方法适用的截流落差范围。
综上所述,D选项“不超过 3.5m”最符合题目要求,因为它全面且准确地描述了单戗立堵截流方法适用的截流落差条件。
因此,答案是D。
A. (A) 双戗截流
B. (B) 三戗截流
C. (C) 宽戗截流
D. (D) 平抛垫底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施工截流技术中改善龙口水力条件的方法。
A. 双戗截流:指的是在龙口位置设置两个戗堤,这样可以分散水流,减少单宽流量,降低龙口处的流速。但是这种方法相对于宽戗截流来说,可能会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B. 三戗截流:与双戗截流类似,设置三个戗堤来截流,这会进一步分散水流,但施工更复杂,成本更高,而且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改善措施。
C. 宽戗截流:这种方法是通过加宽戗堤来降低龙口处的流速和水流能量,减少截流过程中的冲刷。宽戗截流能够有效地改善龙口水力条件,施工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因此是最合适的选择。
D. 平抛垫底:这是在龙口处抛投材料,用以保护河床,减少冲刷。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并不直接改善龙口水力条件,而且材料消耗大,效果不如宽戗截流。
综上所述,宽戗截流(选项C)是最合适的改善龙口水力条件的措施,因为它能够有效地降低流速,减少截流过程中的冲刷,并且施工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正确答案是C。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平堵
B. (B) 立堵
C. (C) 上堵
D. (D) 进占堵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利工程中抛投块料截流方法的问题,需要我们理解不同截流方法的特点及其所需的辅助设施。
首先,我们分析各个选项及其代表的截流方法:
A选项(平堵):这种方法是在龙口一定范围内,自龙口架平抛架,或利用缆机、浮桥等,向龙口均匀地平抛投块料,使堆筑体横断面均匀上升,直至截流合龙。由于需要架设平抛架或利用缆机、浮桥等设施,因此平堵方法通常需要架设栈桥或类似结构。
B选项(立堵):这是最常用的截流方法,通过自龙口一端向另一端或从两端向中间抛投块料,逐渐束窄龙口,直至全部拦断。立堵法一般不需要特别架设栈桥。
C选项(上堵):这个选项并不是水利工程中常用的截流方法术语,可能是对某种不常见或特定情境下截流方法的误称,因此可以排除。
D选项(进占堵):同样,这个选项也不是标准的截流方法术语,更可能是对某种具体操作的描述,而非一种独立的截流方法,因此也可以排除。
接下来,我们对比各个选项与题目要求的匹配度:
题目要求选出在抛投块料截流的方法中,需架设栈桥的方法。
A选项(平堵)明确指出了需要架设平抛架或利用缆机、浮桥等设施,这与题目要求相符。
B选项(立堵)则明确说明不需要特别架设栈桥,与题目要求不符。
C选项(上堵)和D选项(进占堵)均不是标准的截流方法术语,且与题目要求无直接关联。
综上所述,A选项(平堵)是在抛投块料截流的方法中,需架设栈桥的正确方法。
因此,答案是A。
A. (A) 40%~50%
B. (B) 60%~70%
C. (C) 75%~85%
D. (D) 85%~95%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库初期蓄水计划的制定原则。以下是各个选项的解析:
A. 40%~50%:这个保证率相对较低,意味着选取的月平均流量过程线较为宽松,可能会导致水库蓄水不足,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B. 60%~70%:这个保证率仍然偏低,虽然比40%~50%的保证率更合理,但依然存在蓄水不足的风险。
C. 75%~85%:这个保证率是比较合理的范围。根据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的常规做法,水库初期蓄水计划通常会采用75%~85%的保证率来制定。这样的保证率既能确保水库有足够的水量,又能适应一定的水文变化,是较为科学和保守的选择。
D. 85%~95%:这个保证率过高,虽然可以确保水库有较为充足的水量,但可能会导致水库在初期蓄水过程中过于保守,影响水库效益的充分发挥。
因此,正确答案是C(75%~85%)。这个保证率范围既能确保水库初期蓄水的安全性,又能较好地平衡水库的效益和风险。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0.3~0.5
B. (B) 0.5~1.5
C. (C) 1.5~3
D. (D) 3~5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时,我们首先要理解基坑初期排水时水位下降速度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水位下降速度直接关系到围堰的稳定性、地基的承载能力以及基坑内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
围堰型式:不同的围堰结构(如土石围堰、混凝土围堰等)对水位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某些围堰结构可能在水位快速下降时容易发生变形或破坏。
地基特性:地基的渗透性、稳定性等特性也会影响水位下降速度的限制。如果地基渗透性较差或稳定性不足,过快的水位下降可能导致地基失稳或渗透破坏。
基坑内水深:水深越大,水位下降对围堰和地基的影响越显著,因此需要更严格地控制下降速度。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0.3~0.5 m/D:这个速度范围可能过于保守,对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围堰和地基条件,这样的速度限制可能限制了施工效率。
B. 0.5~1.5 m/D:这个速度范围较为适中,既考虑了围堰和地基的稳定性,又兼顾了施工效率。它适用于多种围堰型式和地基条件。
C. 1.5~3 m/D:这个速度范围可能对于某些地基条件较差或围堰结构较弱的基坑来说过快,容易导致安全问题。
D. 3~5 m/D:这个速度范围明显过快,很可能导致围堰失稳或地基破坏,因此不可取。
综上所述,考虑到基坑初期排水时围堰型式、地基特性及基坑内水深的综合影响,一般下降速度限制在0.5~1.5 m/D(即选项B)是较为合理的。这个速度范围既能保证围堰和地基的稳定性,又能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