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7 月
B、(B) 10 月
C、(C) 1 月
D、(D) 3 月
答案:B
解析:解析:
选项A(7月):7月份是汛期的高峰时期,此时河流流量大,水位高,截流难度大,风险高,不适合进行大坝截流。
选项B(10月):10月份是汛期结束,枯水期开始的时期,此时河流流量逐渐减少,水位相对较低,是大坝截流的理想时期。
选项C(1月):1月份属于枯水期,虽然河流流量较小,但是距离下一个汛期较远,可能会影响施工进度,不是最优选择。
选项D(3月):3月底是枯水期的末期,随着季节转换,河流流量可能会逐渐增大,截流风险增加,不如选择在枯水期初期的10月份进行截流。
答案:B(10月)
理由:大坝截流通常选择在河流流量较小的枯水期进行,以确保施工安全和降低截流难度。10月份汛期刚结束,河流流量开始减少,水位相对较低,是大坝截流的理想时间。因此,选项B为正确答案。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A) 7 月
B、(B) 10 月
C、(C) 1 月
D、(D) 3 月
答案:B
解析:解析:
选项A(7月):7月份是汛期的高峰时期,此时河流流量大,水位高,截流难度大,风险高,不适合进行大坝截流。
选项B(10月):10月份是汛期结束,枯水期开始的时期,此时河流流量逐渐减少,水位相对较低,是大坝截流的理想时期。
选项C(1月):1月份属于枯水期,虽然河流流量较小,但是距离下一个汛期较远,可能会影响施工进度,不是最优选择。
选项D(3月):3月底是枯水期的末期,随着季节转换,河流流量可能会逐渐增大,截流风险增加,不如选择在枯水期初期的10月份进行截流。
答案:B(10月)
理由:大坝截流通常选择在河流流量较小的枯水期进行,以确保施工安全和降低截流难度。10月份汛期刚结束,河流流量开始减少,水位相对较低,是大坝截流的理想时间。因此,选项B为正确答案。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1.0
B. (B) 2.0
C. (C) 3.0
D. (D) 4.0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土石围堰抗冲流速的选择题。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土石围堰的基本特性和其在水流冲击下的稳定性。
首先,我们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问题是询问土石围堰的抗冲流速。
抗冲流速是指围堰能承受而不被冲毁的最大水流速度。
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选项:
A. 1.0 m/s:这个流速相对较低,对于大多数土石围堰来说,这个流速不太可能造成严重的冲刷或破坏,因此不太可能是土石围堰的抗冲流速上限。
B. 2.0 m/s:虽然比1.0 m/s有所提高,但这个流速仍然相对较低,不足以代表土石围堰的普遍抗冲能力。
C. 3.0 m/s:这个流速在土石围堰的承受范围内,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抗冲流速估计。土石围堰经过适当的设计和加固,通常能够抵抗这种流速的水流冲击。
D. 4.0 m/s:这个流速相对较高,对于一般的土石围堰来说,可能难以承受如此高的水流冲击而不发生破坏。
综上所述,土石围堰的抗冲流速通常取决于其材料、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土石围堰能够抵抗的流速大致在3.0 m/s左右,这是基于其材料特性和结构稳定性的合理估计。
因此,正确答案是C.(C) 3.0 m/s。
A. (A) 横堵
B. (B) 纵堵
C. (C) 平堵
D. (D) 立堵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中截流技术的方法选择。
选项解析如下:
A. 横堵:指的是在河流的横断面上,从两岸向河中心抛投块料,逐渐形成截流坝。这种方法适用于河床较宽,水流较缓的情况,但不适用于易冲刷的地基,因为横堵会形成较大的水流冲刷力,容易导致地基被冲刷。
B. 纵堵:指的是沿着河流的流向,从上游向下游抛投块料,逐渐形成截流坝。这种方法同样不适用于易冲刷的地基,因为水流会沿着块料间的缝隙冲刷地基。
C. 平堵:指的是在河流的某一横断面上,从河底向上逐渐抛投块料,直至达到设计高度,形成截流坝。这种方法适用于易冲刷的地基,因为它是从河底开始,逐步向上建坝,可以有效减少水流对地基的冲刷。
D. 立堵:指的是在河流的某一横断面上,直接从水面往下抛投块料,形成截流坝。这种方法也不适用于易冲刷的地基,因为水流会直接冲击新抛投的块料,容易导致地基被冲刷。
因此,正确答案是C. 平堵。平堵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水流对易冲刷地基的冲刷作用,保证截流工程的安全稳定。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小于 3.5m
B. (B) 等于 3.5m
C. (C) 大于 3.5m
D. (D) 不超过 3.5m
解析: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中单戗立堵截流方法的应用条件。
首先,理解单戗立堵截流方法的特点:该方法简单易行,辅助设备少,因此从经济性和操作简便性上考虑,它适用于截流条件相对简单的情况。
接下来,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小于 3.5m”:此选项虽然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值,但表述过于绝对,且没有包含等于3.5m的情况,因此不够全面。
B选项“等于 3.5m”:同样,此选项只考虑了等于3.5m这一种情况,忽略了小于和稍大于3.5m的多种可能性,因此也不全面。
C选项“大于 3.5m”:此选项与A选项相反,只考虑了大于3.5m的情况,同样忽略了小于和等于3.5m的情况,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适用于”的表述。
D选项“不超过 3.5m”:此选项既包括了小于3.5m的情况,也包括了等于3.5m的情况,全面且准确地描述了单戗立堵截流方法适用的截流落差范围。
综上所述,D选项“不超过 3.5m”最符合题目要求,因为它全面且准确地描述了单戗立堵截流方法适用的截流落差条件。
因此,答案是D。
A. (A) 双戗截流
B. (B) 三戗截流
C. (C) 宽戗截流
D. (D) 平抛垫底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施工截流技术中改善龙口水力条件的方法。
A. 双戗截流:指的是在龙口位置设置两个戗堤,这样可以分散水流,减少单宽流量,降低龙口处的流速。但是这种方法相对于宽戗截流来说,可能会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B. 三戗截流:与双戗截流类似,设置三个戗堤来截流,这会进一步分散水流,但施工更复杂,成本更高,而且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改善措施。
C. 宽戗截流:这种方法是通过加宽戗堤来降低龙口处的流速和水流能量,减少截流过程中的冲刷。宽戗截流能够有效地改善龙口水力条件,施工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因此是最合适的选择。
D. 平抛垫底:这是在龙口处抛投材料,用以保护河床,减少冲刷。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并不直接改善龙口水力条件,而且材料消耗大,效果不如宽戗截流。
综上所述,宽戗截流(选项C)是最合适的改善龙口水力条件的措施,因为它能够有效地降低流速,减少截流过程中的冲刷,并且施工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正确答案是C。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平堵
B. (B) 立堵
C. (C) 上堵
D. (D) 进占堵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利工程中抛投块料截流方法的问题,需要我们理解不同截流方法的特点及其所需的辅助设施。
首先,我们分析各个选项及其代表的截流方法:
A选项(平堵):这种方法是在龙口一定范围内,自龙口架平抛架,或利用缆机、浮桥等,向龙口均匀地平抛投块料,使堆筑体横断面均匀上升,直至截流合龙。由于需要架设平抛架或利用缆机、浮桥等设施,因此平堵方法通常需要架设栈桥或类似结构。
B选项(立堵):这是最常用的截流方法,通过自龙口一端向另一端或从两端向中间抛投块料,逐渐束窄龙口,直至全部拦断。立堵法一般不需要特别架设栈桥。
C选项(上堵):这个选项并不是水利工程中常用的截流方法术语,可能是对某种不常见或特定情境下截流方法的误称,因此可以排除。
D选项(进占堵):同样,这个选项也不是标准的截流方法术语,更可能是对某种具体操作的描述,而非一种独立的截流方法,因此也可以排除。
接下来,我们对比各个选项与题目要求的匹配度:
题目要求选出在抛投块料截流的方法中,需架设栈桥的方法。
A选项(平堵)明确指出了需要架设平抛架或利用缆机、浮桥等设施,这与题目要求相符。
B选项(立堵)则明确说明不需要特别架设栈桥,与题目要求不符。
C选项(上堵)和D选项(进占堵)均不是标准的截流方法术语,且与题目要求无直接关联。
综上所述,A选项(平堵)是在抛投块料截流的方法中,需架设栈桥的正确方法。
因此,答案是A。
A. (A) 40%~50%
B. (B) 60%~70%
C. (C) 75%~85%
D. (D) 85%~95%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库初期蓄水计划的制定原则。以下是各个选项的解析:
A. 40%~50%:这个保证率相对较低,意味着选取的月平均流量过程线较为宽松,可能会导致水库蓄水不足,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B. 60%~70%:这个保证率仍然偏低,虽然比40%~50%的保证率更合理,但依然存在蓄水不足的风险。
C. 75%~85%:这个保证率是比较合理的范围。根据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的常规做法,水库初期蓄水计划通常会采用75%~85%的保证率来制定。这样的保证率既能确保水库有足够的水量,又能适应一定的水文变化,是较为科学和保守的选择。
D. 85%~95%:这个保证率过高,虽然可以确保水库有较为充足的水量,但可能会导致水库在初期蓄水过程中过于保守,影响水库效益的充分发挥。
因此,正确答案是C(75%~85%)。这个保证率范围既能确保水库初期蓄水的安全性,又能较好地平衡水库的效益和风险。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0.3~0.5
B. (B) 0.5~1.5
C. (C) 1.5~3
D. (D) 3~5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时,我们首先要理解基坑初期排水时水位下降速度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水位下降速度直接关系到围堰的稳定性、地基的承载能力以及基坑内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
围堰型式:不同的围堰结构(如土石围堰、混凝土围堰等)对水位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某些围堰结构可能在水位快速下降时容易发生变形或破坏。
地基特性:地基的渗透性、稳定性等特性也会影响水位下降速度的限制。如果地基渗透性较差或稳定性不足,过快的水位下降可能导致地基失稳或渗透破坏。
基坑内水深:水深越大,水位下降对围堰和地基的影响越显著,因此需要更严格地控制下降速度。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0.3~0.5 m/D:这个速度范围可能过于保守,对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围堰和地基条件,这样的速度限制可能限制了施工效率。
B. 0.5~1.5 m/D:这个速度范围较为适中,既考虑了围堰和地基的稳定性,又兼顾了施工效率。它适用于多种围堰型式和地基条件。
C. 1.5~3 m/D:这个速度范围可能对于某些地基条件较差或围堰结构较弱的基坑来说过快,容易导致安全问题。
D. 3~5 m/D:这个速度范围明显过快,很可能导致围堰失稳或地基破坏,因此不可取。
综上所述,考虑到基坑初期排水时围堰型式、地基特性及基坑内水深的综合影响,一般下降速度限制在0.5~1.5 m/D(即选项B)是较为合理的。这个速度范围既能保证围堰和地基的稳定性,又能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
A. (A) 干沟最深,支沟次之,集水井最浅
B. (B) 干沟最浅,支沟次之,集水井最深
C. (C) 支沟最浅,干沟次之,集水井最深
D. (D) 支沟最深,干沟次之,集水井最浅
解析:在明沟排水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深度关系取决于它们的功能和排水路径。
A. 干沟最深,支沟次之,集水井最浅:这个选项不符合排水系统的常规设计。干沟通常是排水系统的主要部分,负责将水从支沟汇集并排出,但它不一定是系统中深度最大的部分。
B. 干沟最浅,支沟次之,集水井最深:这个选项也不正确。集水井的作用是收集来自支沟的水,因此它通常不需要是最深的。
C. 支沟最浅,干沟次之,集水井最深:这是正确答案。支沟将水从更小的排水沟或直接从排水区域引导到干沟,因此它们通常较浅。干沟的深度大于支沟,因为它需要容纳来自多个支沟的水。集水井最深,因为它需要足够的深度来储存水,并允许使用水泵等设备将水排出。
D. 支沟最深,干沟次之,集水井最浅:这个选项同样不正确,因为支沟的作用是引导水流到干沟,而不是成为排水系统中最深的部分。
正确答案C的解释是:在排水系统中,水流从较浅的支沟流向较深的干沟,最后在集水井中汇集并被排出。因此,集水井需要足够的深度来储存水,同时允许使用水泵等设备进行抽排,所以集水井最深。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黏土>砂壤土>粉砂>细砂
B. (B) 黏土>砂壤土>细砂>粉砂
C. (C) 细砂>粉砂>砂壤土>黏土
D. (D) 粉砂>细砂>砂壤土>黏土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土壤渗透系数排序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渗透系数的基本概念,它反映了土壤颗粒间空隙的大小、连通性和水流通过土壤时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土壤颗粒越粗,其间的空隙就越大,水流通过就越容易,因此渗透系数也就越大。
现在,我们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黏土>砂壤土>粉砂>细砂:这个选项的排序是错误的。黏土颗粒最细,其渗透系数应该是最小的;而细砂颗粒相对较粗,其渗透系数应该大于粉砂和砂壤土。
B. 黏土>砂壤土>细砂>粉砂:同样,这个选项也是错误的。它错误地将细砂的渗透系数排在了粉砂之后,而实际上细砂的渗透系数应该更大。
C. 细砂>粉砂>砂壤土>黏土:虽然这个选项正确地指出了细砂的渗透系数大于粉砂和砂壤土,但它错误地将砂壤土的渗透系数排在了粉砂之前。实际上,粉砂的颗粒比砂壤土更细,但空隙仍然较大,因此其渗透系数应该大于砂壤土。
D. 粉砂>细砂>砂壤土>黏土:这个选项的排序是正确的。它准确地反映了从粉砂到细砂,再到砂壤土,最后到黏土,土壤颗粒逐渐变细,空隙逐渐减小,从而导致渗透系数逐渐降低的规律。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选项(粉砂>细砂>砂壤土>黏土),因为它正确地按照渗透系数的大小对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了排序。
A. (A) 0.3~0.5m
B. (B) 0.5~1.0m
C. (C) 1.0~1.3m
D. (D) 1.0~1.5m
解析:选项解析:
A. 0.3~0.5m:这个范围可能对于一些情况下的基坑排水是不足的,因为如果地下水位只降低这么少,可能无法有效防止地下水渗入基坑,影响施工。
B. 0.5~1.0m:这是一个较为合适的范围,通常可以确保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部以下,从而减少地下水对基坑施工的影响,保证基坑干燥,便于施工。
C. 1.0~1.3m:这个范围虽然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地下水对基坑的影响,但是相对于B选项,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降水深度,增加工程成本和施工难度。
D. 1.0~1.5m:同样,这个范围比B选项更深,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过深的降水可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为什么选择B: 选择B的原因是它提供了一个既能够确保基坑干燥,又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成本增加的合理地下水位降低范围。根据水利工程专业相关规范和实际工程经验,一般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部以下0.5~1.0m可以满足大多数基坑排水的要求,这样既可以保障施工安全,又能有效控制成本。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