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双戗截流
B、(B) 三戗截流
C、(C) 宽戗截流
D、(D) 平抛垫底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施工截流技术中改善龙口水力条件的方法。
A. 双戗截流:指的是在龙口位置设置两个戗堤,这样可以分散水流,减少单宽流量,降低龙口处的流速。但是这种方法相对于宽戗截流来说,可能会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B. 三戗截流:与双戗截流类似,设置三个戗堤来截流,这会进一步分散水流,但施工更复杂,成本更高,而且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改善措施。
C. 宽戗截流:这种方法是通过加宽戗堤来降低龙口处的流速和水流能量,减少截流过程中的冲刷。宽戗截流能够有效地改善龙口水力条件,施工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因此是最合适的选择。
D. 平抛垫底:这是在龙口处抛投材料,用以保护河床,减少冲刷。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并不直接改善龙口水力条件,而且材料消耗大,效果不如宽戗截流。
综上所述,宽戗截流(选项C)是最合适的改善龙口水力条件的措施,因为它能够有效地降低流速,减少截流过程中的冲刷,并且施工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正确答案是C。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A) 双戗截流
B、(B) 三戗截流
C、(C) 宽戗截流
D、(D) 平抛垫底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施工截流技术中改善龙口水力条件的方法。
A. 双戗截流:指的是在龙口位置设置两个戗堤,这样可以分散水流,减少单宽流量,降低龙口处的流速。但是这种方法相对于宽戗截流来说,可能会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B. 三戗截流:与双戗截流类似,设置三个戗堤来截流,这会进一步分散水流,但施工更复杂,成本更高,而且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改善措施。
C. 宽戗截流:这种方法是通过加宽戗堤来降低龙口处的流速和水流能量,减少截流过程中的冲刷。宽戗截流能够有效地改善龙口水力条件,施工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因此是最合适的选择。
D. 平抛垫底:这是在龙口处抛投材料,用以保护河床,减少冲刷。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并不直接改善龙口水力条件,而且材料消耗大,效果不如宽戗截流。
综上所述,宽戗截流(选项C)是最合适的改善龙口水力条件的措施,因为它能够有效地降低流速,减少截流过程中的冲刷,并且施工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正确答案是C。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平堵
B. (B) 立堵
C. (C) 上堵
D. (D) 进占堵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利工程中抛投块料截流方法的问题,需要我们理解不同截流方法的特点及其所需的辅助设施。
首先,我们分析各个选项及其代表的截流方法:
A选项(平堵):这种方法是在龙口一定范围内,自龙口架平抛架,或利用缆机、浮桥等,向龙口均匀地平抛投块料,使堆筑体横断面均匀上升,直至截流合龙。由于需要架设平抛架或利用缆机、浮桥等设施,因此平堵方法通常需要架设栈桥或类似结构。
B选项(立堵):这是最常用的截流方法,通过自龙口一端向另一端或从两端向中间抛投块料,逐渐束窄龙口,直至全部拦断。立堵法一般不需要特别架设栈桥。
C选项(上堵):这个选项并不是水利工程中常用的截流方法术语,可能是对某种不常见或特定情境下截流方法的误称,因此可以排除。
D选项(进占堵):同样,这个选项也不是标准的截流方法术语,更可能是对某种具体操作的描述,而非一种独立的截流方法,因此也可以排除。
接下来,我们对比各个选项与题目要求的匹配度:
题目要求选出在抛投块料截流的方法中,需架设栈桥的方法。
A选项(平堵)明确指出了需要架设平抛架或利用缆机、浮桥等设施,这与题目要求相符。
B选项(立堵)则明确说明不需要特别架设栈桥,与题目要求不符。
C选项(上堵)和D选项(进占堵)均不是标准的截流方法术语,且与题目要求无直接关联。
综上所述,A选项(平堵)是在抛投块料截流的方法中,需架设栈桥的正确方法。
因此,答案是A。
A. (A) 40%~50%
B. (B) 60%~70%
C. (C) 75%~85%
D. (D) 85%~95%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库初期蓄水计划的制定原则。以下是各个选项的解析:
A. 40%~50%:这个保证率相对较低,意味着选取的月平均流量过程线较为宽松,可能会导致水库蓄水不足,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B. 60%~70%:这个保证率仍然偏低,虽然比40%~50%的保证率更合理,但依然存在蓄水不足的风险。
C. 75%~85%:这个保证率是比较合理的范围。根据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的常规做法,水库初期蓄水计划通常会采用75%~85%的保证率来制定。这样的保证率既能确保水库有足够的水量,又能适应一定的水文变化,是较为科学和保守的选择。
D. 85%~95%:这个保证率过高,虽然可以确保水库有较为充足的水量,但可能会导致水库在初期蓄水过程中过于保守,影响水库效益的充分发挥。
因此,正确答案是C(75%~85%)。这个保证率范围既能确保水库初期蓄水的安全性,又能较好地平衡水库的效益和风险。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0.3~0.5
B. (B) 0.5~1.5
C. (C) 1.5~3
D. (D) 3~5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时,我们首先要理解基坑初期排水时水位下降速度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水位下降速度直接关系到围堰的稳定性、地基的承载能力以及基坑内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
围堰型式:不同的围堰结构(如土石围堰、混凝土围堰等)对水位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某些围堰结构可能在水位快速下降时容易发生变形或破坏。
地基特性:地基的渗透性、稳定性等特性也会影响水位下降速度的限制。如果地基渗透性较差或稳定性不足,过快的水位下降可能导致地基失稳或渗透破坏。
基坑内水深:水深越大,水位下降对围堰和地基的影响越显著,因此需要更严格地控制下降速度。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0.3~0.5 m/D:这个速度范围可能过于保守,对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围堰和地基条件,这样的速度限制可能限制了施工效率。
B. 0.5~1.5 m/D:这个速度范围较为适中,既考虑了围堰和地基的稳定性,又兼顾了施工效率。它适用于多种围堰型式和地基条件。
C. 1.5~3 m/D:这个速度范围可能对于某些地基条件较差或围堰结构较弱的基坑来说过快,容易导致安全问题。
D. 3~5 m/D:这个速度范围明显过快,很可能导致围堰失稳或地基破坏,因此不可取。
综上所述,考虑到基坑初期排水时围堰型式、地基特性及基坑内水深的综合影响,一般下降速度限制在0.5~1.5 m/D(即选项B)是较为合理的。这个速度范围既能保证围堰和地基的稳定性,又能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
A. (A) 干沟最深,支沟次之,集水井最浅
B. (B) 干沟最浅,支沟次之,集水井最深
C. (C) 支沟最浅,干沟次之,集水井最深
D. (D) 支沟最深,干沟次之,集水井最浅
解析:在明沟排水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深度关系取决于它们的功能和排水路径。
A. 干沟最深,支沟次之,集水井最浅:这个选项不符合排水系统的常规设计。干沟通常是排水系统的主要部分,负责将水从支沟汇集并排出,但它不一定是系统中深度最大的部分。
B. 干沟最浅,支沟次之,集水井最深:这个选项也不正确。集水井的作用是收集来自支沟的水,因此它通常不需要是最深的。
C. 支沟最浅,干沟次之,集水井最深:这是正确答案。支沟将水从更小的排水沟或直接从排水区域引导到干沟,因此它们通常较浅。干沟的深度大于支沟,因为它需要容纳来自多个支沟的水。集水井最深,因为它需要足够的深度来储存水,并允许使用水泵等设备将水排出。
D. 支沟最深,干沟次之,集水井最浅:这个选项同样不正确,因为支沟的作用是引导水流到干沟,而不是成为排水系统中最深的部分。
正确答案C的解释是:在排水系统中,水流从较浅的支沟流向较深的干沟,最后在集水井中汇集并被排出。因此,集水井需要足够的深度来储存水,同时允许使用水泵等设备进行抽排,所以集水井最深。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黏土>砂壤土>粉砂>细砂
B. (B) 黏土>砂壤土>细砂>粉砂
C. (C) 细砂>粉砂>砂壤土>黏土
D. (D) 粉砂>细砂>砂壤土>黏土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土壤渗透系数排序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渗透系数的基本概念,它反映了土壤颗粒间空隙的大小、连通性和水流通过土壤时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土壤颗粒越粗,其间的空隙就越大,水流通过就越容易,因此渗透系数也就越大。
现在,我们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黏土>砂壤土>粉砂>细砂:这个选项的排序是错误的。黏土颗粒最细,其渗透系数应该是最小的;而细砂颗粒相对较粗,其渗透系数应该大于粉砂和砂壤土。
B. 黏土>砂壤土>细砂>粉砂:同样,这个选项也是错误的。它错误地将细砂的渗透系数排在了粉砂之后,而实际上细砂的渗透系数应该更大。
C. 细砂>粉砂>砂壤土>黏土:虽然这个选项正确地指出了细砂的渗透系数大于粉砂和砂壤土,但它错误地将砂壤土的渗透系数排在了粉砂之前。实际上,粉砂的颗粒比砂壤土更细,但空隙仍然较大,因此其渗透系数应该大于砂壤土。
D. 粉砂>细砂>砂壤土>黏土:这个选项的排序是正确的。它准确地反映了从粉砂到细砂,再到砂壤土,最后到黏土,土壤颗粒逐渐变细,空隙逐渐减小,从而导致渗透系数逐渐降低的规律。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选项(粉砂>细砂>砂壤土>黏土),因为它正确地按照渗透系数的大小对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了排序。
A. (A) 0.3~0.5m
B. (B) 0.5~1.0m
C. (C) 1.0~1.3m
D. (D) 1.0~1.5m
解析:选项解析:
A. 0.3~0.5m:这个范围可能对于一些情况下的基坑排水是不足的,因为如果地下水位只降低这么少,可能无法有效防止地下水渗入基坑,影响施工。
B. 0.5~1.0m:这是一个较为合适的范围,通常可以确保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部以下,从而减少地下水对基坑施工的影响,保证基坑干燥,便于施工。
C. 1.0~1.3m:这个范围虽然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地下水对基坑的影响,但是相对于B选项,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降水深度,增加工程成本和施工难度。
D. 1.0~1.5m:同样,这个范围比B选项更深,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过深的降水可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为什么选择B: 选择B的原因是它提供了一个既能够确保基坑干燥,又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成本增加的合理地下水位降低范围。根据水利工程专业相关规范和实际工程经验,一般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部以下0.5~1.0m可以满足大多数基坑排水的要求,这样既可以保障施工安全,又能有效控制成本。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答案。
A. (A) 轻型井点
B. (B) 喷射井点
C. (C) 电渗井点
D. (D) 管井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在不同地质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地下水位降低方法。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提到的地质条件——渗透系数小于0.1m/D的粘土或淤泥,这种地质条件的特点是土壤颗粒细小,透水性差,因此传统的依靠水力压差的降水方法可能效果不佳。
现在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 轻型井点: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50m/d的土层中,它利用真空原理通过井点管抽吸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但在渗透系数极小的粘土或淤泥中,其效果会大打折扣。
B. 喷射井点:喷射井点也是利用真空原理,但它是通过高压水流将地下水与空气混合后抽出,适用于基坑开挖较深、降水深度大于6m、土渗透系数为0.1~20m/d的基坑施工降水。然而,在渗透系数极小的粘土或淤泥中,其效果同样不理想。
C. 电渗井点:电渗井点利用电渗原理,通过井点管对土壤施加直流电,使土壤中的水分子向阳极移动,并从阳极附近排出,从而降低地下水位。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渗透系数很小的细颗粒土(如粘土、淤泥及淤质粘土等),因为这些土壤的含水量高、透水性差、渗透系数小于0.1m/d,采用普通井点降水效果不大,而使用电渗井点可以有效降低地下水位。
D. 管井:管井降水适用于渗透系数大、地下水量大的土层或砂层、卵石层等,通过管井抽取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但在渗透系数极小的粘土或淤泥中,管井的降水效果会受到很大限制。
综上所述,考虑到题目中给出的地质条件(渗透系数小于0.1m/D的粘土或淤泥),最有效的方法是电渗井点,因为它能够针对这种低渗透系数的土壤进行有效的地下水位降低。因此,正确答案是C. 电渗井点。
A. (A) 3
B. (B) 4
C. (C) 5
D. (D) 6
解析: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土石分级是一个重要的分类方法,它依据土的开挖方法、开挖难易程度以及坚固系数等参数来进行划分。以下是对各选项的解析:
A.(A)3级:这个选项不正确。实际的土石分级中,土一般被分为更多的级别,以便更精确地指导施工。
B.(B)4级:这个选项是正确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土通常分为4级,分别是Ⅰ级松土、Ⅱ级普通土、Ⅲ级坚土和Ⅳ级砂砾坚土。这种分级有助于确定施工方法、劳动量以及设备的选择。
C.(C)5级:这个选项不正确。虽然有些分类体系可能会将土石分为更多的级别,但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通常采用的是4级分类。
D.(D)6级:这个选项也不正确。6级分类在这个背景下并不是标准做法。
因此,正确答案是B(4级),因为这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常用的土石分级标准。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Ⅰ
B. (B) Ⅱ
C. (C) Ⅲ
D. (D) Ⅳ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土壤开挖难易级别的理解。在水利工程中,土壤开挖的难易级别通常根据开挖时所需的工具类型及用力程度来划分。
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
A.(A) Ⅰ:这一级别通常代表最容易开挖的土壤,可能只需使用简单的工具如铲子就能轻松开挖,无需额外用力。
B.(B) Ⅱ:这一级别稍微难一些,但通常也只需要常规的工具和适中的力量就能开挖。
C.(C) Ⅲ:此级别表示土壤较为坚硬,需要用到较为有力的工具,如镐或三齿耙,并且在开挖过程中可能需要借助脚踩等方式来增加力量,以克服土壤的阻力。
D.(D) Ⅳ:这是最难开挖的级别,可能包括岩石或其他坚硬的地质材料,需要特殊的挖掘设备或爆破技术。
根据题目描述,“用镐、三齿耙开挖或用锹需用力加脚踩开挖”,这明显表明土壤开挖需要较为有力的工具和额外的力量,符合Ⅲ级土的特征。
因此,答案是C.(C) Ⅲ。
A. (A) 正铲挖掘机
B. (B) 拉铲挖掘机
C. (C) 装载机
D. (D) 铲运机
解析:选项解析:
A. 正铲挖掘机:正铲挖掘机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土石方开挖机械,其特点是挖掘力大,适合于挖掘停机面以上的土石方,对于停机面以下不深的土方也能进行挖掘,但其操作主要面向地面以上,不适合水下开挖。
B. 拉铲挖掘机:拉铲挖掘机适用于较深土层的开挖,尤其是水下开挖,因为其工作装置是向后拉拽,可以在水面上方进行作业,并将挖起的物料抛至运输车辆或一侧。
C. 装载机:装载机主要用于装载松散物料,如土、砂、石等,并将其装入运输车辆中。虽然可以开挖地面以上的物料,但其挖掘能力较弱,不适用于深土层开挖,也不适合水下作业。
D. 铲运机:铲运机是一种能够同时进行铲土和短途运输的机械,适合大面积的土地平整工作,但它的挖掘深度有限,通常不用于深土层开挖,也不适用于水下作业。
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选择A(正铲挖掘机)是因为正铲挖掘机适合开挖停机面以上的土石方,并且也能应对停机面以下不深的土方,但其设计和工作方式并不适合水下开挖作业。其他选项要么适用于水下开挖(B),要么挖掘能力不足或者不适合挖掘作业(C和D)。因此,根据题目描述,正铲挖掘机是最合适的选择。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