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10-2
B、(B) 10-3
C、(C) 10-4
D、(D) 10-5
答案:D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粘性土渗透系数的数量级。渗透系数是衡量土壤渗透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反映了水在土壤中渗透的快慢。不同种类的土壤,由于其颗粒大小、排列方式、孔隙度等因素的不同,其渗透系数也会有显著的差异。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10^-2 Cm/s:这个数量级相对较大,通常用于描述渗透性非常好的土壤,如砂土或砾石层,而不是粘性土。粘性土由于其颗粒细小、排列紧密,渗透性相对较差,因此渗透系数不会达到这个数量级。
B. 10^-3 Cm/s:这个数量级虽然比A选项小,但仍然偏大,不符合粘性土通常的渗透性能。粘性土由于其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渗透系数通常会更小。
C. 10^-4 Cm/s:这个数量级比前两个选项都小,但仍然不是粘性土渗透系数的典型数量级。它可能接近某些较紧实的砂质土的渗透系数,但对于粘性土来说还是偏大。
D. 10^-5 Cm/s:这个数量级非常符合粘性土的渗透性能。粘性土由于其颗粒小、孔隙度低且颗粒间可能存在的化学结合力,使得水分在其中渗透的速度非常慢,因此渗透系数通常在10-8 Cm/s之间。
综上所述,粘性土的渗透系数数量级最符合D选项(10^-5 Cm/s)。因此,正确答案是D。
A、(A) 10-2
B、(B) 10-3
C、(C) 10-4
D、(D) 10-5
答案:D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粘性土渗透系数的数量级。渗透系数是衡量土壤渗透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反映了水在土壤中渗透的快慢。不同种类的土壤,由于其颗粒大小、排列方式、孔隙度等因素的不同,其渗透系数也会有显著的差异。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10^-2 Cm/s:这个数量级相对较大,通常用于描述渗透性非常好的土壤,如砂土或砾石层,而不是粘性土。粘性土由于其颗粒细小、排列紧密,渗透性相对较差,因此渗透系数不会达到这个数量级。
B. 10^-3 Cm/s:这个数量级虽然比A选项小,但仍然偏大,不符合粘性土通常的渗透性能。粘性土由于其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渗透系数通常会更小。
C. 10^-4 Cm/s:这个数量级比前两个选项都小,但仍然不是粘性土渗透系数的典型数量级。它可能接近某些较紧实的砂质土的渗透系数,但对于粘性土来说还是偏大。
D. 10^-5 Cm/s:这个数量级非常符合粘性土的渗透性能。粘性土由于其颗粒小、孔隙度低且颗粒间可能存在的化学结合力,使得水分在其中渗透的速度非常慢,因此渗透系数通常在10-8 Cm/s之间。
综上所述,粘性土的渗透系数数量级最符合D选项(10^-5 Cm/s)。因此,正确答案是D。
A. (A) 垫层区
B. (B) 过渡区
C. (C) 主堆石区
D. (D) 次堆石区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面板堆石坝不同区域填筑料的要求。
A. 垫层区:垫层区是面板堆石坝直接位于面板下方的区域,其作用是提供一个较为均匀的支撑面,减小面板的变形,同时也是防渗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对垫层料的级配、抗渗性和压实度有很高的要求,最大粒径相对较小,以保证其性能。
B. 过渡区:过渡区位于垫层区和主堆石区之间,起到过渡作用,对材料的粒径要求较垫层区宽松,但比主堆石区和次堆石区要严格。
C. 主堆石区:主堆石区是坝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填筑料的要求相对较松,允许有较大的粒径,因为其主要承担的是坝体的重量。
D. 次堆石区:次堆石区通常位于坝体的下游侧,对材料的要求最不严格,通常使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较大粒径的废石料。
所以,正确答案是A. 垫层区。垫层区对填筑料的要求最严格,最大粒径最小,这是因为垫层区需要提供均匀的支撑并作为防渗体的一部分,确保坝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1:1
B. (B) 1:1.3
C. (C) 1:1.75
D. (D) 1:2
解析:在解答这道关于面板堆石坝坝坡比例的选择题时,我们首先要理解面板堆石坝的基本特性和设计原则。面板堆石坝是一种利用堆石体作为支承结构,并在其上游表面设置钢筋混凝土面板作为防渗结构的挡水建筑物。其坝坡的稳定性是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现在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 1:1:这个比例对于堆石坝来说过于陡峭,不利于坝体的整体稳定,特别是在水库蓄水或遇到较大风浪时,可能会增加滑坡的风险。
B. 1:1.3:这个比例是面板堆石坝设计中常用的坝坡比例之一,它能够在保证坝体稳定性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经济性和施工方便性。这个比例既能满足安全要求,又能有效控制工程量。
C. 1:1.75:虽然这个比例也能保证坝体的稳定性,但相比1:1.3,它会增加更多的工程量,提高建设成本,因此在没有特殊地质或安全要求的情况下,通常不会选择这么平缓的坝坡。
D. 1:2:这个比例同样过于平缓,会显著增加坝体的填筑量,提高工程投资,而且在保证坝体稳定方面也没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考虑到面板堆石坝的设计原则、稳定性和经济性,选项B(1:1.3)是最合适的选择。它既能满足坝体的稳定性要求,又能有效控制工程量和投资成本。
因此,答案是B。
A. (A) 地基开挖与处理
B. (B) 趾板及地基防渗
C. (C) 垫层与过渡层
D. (D) 堆石体
解析:面板堆石坝的施工关键工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地基开挖与处理:这是施工的基础工作,对于保证坝体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但是,它不是面板堆石坝特有的关键工序,因为几乎所有类型的大坝施工都需要进行地基处理。
B. 趾板及地基防渗:趾板是面板堆石坝中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坝体的防渗性能。地基防渗处理是确保大坝不发生渗透破坏的关键工序,对于面板堆石坝而言,这是其特有的施工技术难点,因此是关键工序。
C. 垫层与过渡层:垫层和过渡层是面板堆石坝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它们承担着分散荷载、过滤和排水等作用。尽管这些层很重要,但它们是在堆石体施工过程中的常规操作,不是面板堆石坝特有的关键工序。
D. 堆石体:堆石体是面板堆石坝的主体结构,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坝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是,堆石体的施工是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的标准作业流程,并不属于面板堆石坝特有的关键工序。
综合以上分析,趾板及地基防渗(选项B)是面板堆石坝施工中的关键工序,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坝体的防渗性能,是面板堆石坝建设中的特有技术难点。因此,正确答案是B。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准备作业
B. (B) 基本作业
C. (C) 辅助作业
D. (D) 附加作业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碾压式土石坝施工中不同作业类型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及其与题目描述的匹配度:
A. 准备作业:这通常指的是在施工前进行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场地清理、测量放线、材料准备等,为正式施工创造条件。题目中提到的坝面排水、层间刨毛和加水并不属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而是施工过程中的环节,因此A选项不正确。
B. 基本作业:这指的是土石坝施工中的主体作业,如土石料的开采、运输、填筑和压实等,是构成土石坝坝体的主要工作。题目中的坝面排水、层间刨毛和加水虽然对施工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构成土石坝施工的主体,因此B选项也不正确。
C. 辅助作业:这些作业是为了保证主体施工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和作业,它们对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都有重要影响。坝面排水是为了防止雨水冲刷坝面,影响填筑质量;层间刨毛是为了增加层间结合,提高坝体整体性;加水则是为了调节土石料的含水量,使其达到最佳压实状态。这些都属于辅助施工质量的措施,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
D. 附加作业:这个选项在土石坝施工的常规分类中并不常见,且从字面意思上理解,附加作业通常指的是非必要但可能增加的施工内容。题目中描述的坝面排水、层间刨毛和加水是土石坝施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属于附加作业,因此D选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坝面排水、层间刨毛和加水属于碾压式土石坝施工中的辅助作业,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A) 进占法
B. (B) 后退法
C. (C) 进退错距法
D. (D) 综合法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碾压式土石坝填筑过程中防渗体填筑的施工方法。
A. 进占法:这种方法是指施工机械(如汽车)在填筑面上逐渐向前推进的方式进行铺土和碾压,汽车始终在已经压实或者较为密实的土体上作业,有助于防止超压和剪力破坏。
B. 后退法:这种方法是施工机械在填筑面上倒退着铺土,这样汽车会始终在松土上行驶,容易造成超压,对防渗体的结构稳定性不利。
C. 进退错距法:这种方法是结合进占法和后退法的施工方式,施工机械既前进又后退,交叉进行,这种方法操作复杂,不易控制,容易造成防渗体的质量问题。
D. 综合法:通常是指结合多种填筑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但是,题目中特别强调的是防渗体的填筑,需要特别稳定的施工方法。
因此,选择A. 进占法,是因为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施工机械始终在较为密实的土体上作业,有效防止对防渗体造成超压和剪力破坏,有利于保证防渗体的质量和稳定性。其他选项要么会使得机械在松土上作业增加破坏风险,要么操作复杂不利于质量控制。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进占法
B. (B) 后退法
C. (C) 进退错距法
D. (D) 综合法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土石坝砂砾料铺料时采用的施工方法。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及其适用性:
A. 进占法:这种方法通常用于黏性土料的填筑,因为它能较好地控制土料的压实度和均匀性。然而,对于砂砾料,由于其粒径较小且易滚动,进占法可能导致料层不均匀,不利于后续的压实工作。因此,A选项不适合本题。
B. 后退法:后退法特别适用于砂砾料或堆石料的铺筑。这是因为这些材料粒径较大或容易滚动,采用后退法铺筑时,推土机可以从已压实的料层上向前推料,避免了在松散的料层上作业可能导致的料层不均匀问题。同时,后退法还有助于减少推土机对松散料层的破坏,提高铺筑质量。因此,B选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C. 进退错距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堆石坝的堆石体填筑,特别是当堆石体分区较多,且各区料的粒径差异较大时。通过调整推土机的进退位置,可以实现不同粒径料的交错铺设,提高堆石体的整体稳定性。但对于本题中的砂砾料铺料,该方法并不是最优选择,因此C选项不正确。
D. 综合法:综合法通常指的是将多种施工方法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施工效果。然而,在本题的具体情境下,并没有明确说明需要结合使用多种方法,且其他选项中已经存在针对砂砾料铺料的专用方法(即后退法)。因此,D选项也不正确。
综上所述,针对土石坝砂砾料铺料的特点,采用后退法(B选项)是最合适的选择。
A. (A) 50
B. (B) 60
C. (C) 70
D. (D) 80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面板堆石坝施工中的技术要求。
选项解析如下:
A.(A)50m:对于一些较低的面板堆石坝,50米的高度尚不需要进行分期浇筑面板,因为坝坡长度相对较短,可以一次性完成面板浇筑。
B.(B)60m:虽然60米高的坝在施工中可能会有一些难度,但通常情况下,这个高度还不足以让施工变得特别困难,因此也不一定需要分期浇筑面板。
C.(C)70m:当坝高大于70米时,由于坝坡较长,确实会给施工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根据施工安排或提前蓄水的需要,可以考虑将面板分二期或三期浇筑,以降低施工难度,保证施工安全。这个选项符合高坝施工的常规做法。
D.(D)80m:虽然80米高的坝肯定需要分期施工,但这个选项所给出的高度过高,超出了常规考虑分期施工的临界高度。
正确答案为C,因为根据水利工程的实践经验,当面板堆石坝高度超过70米时,由于坝坡长度增加,施工难度显著加大,分期浇筑面板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因此,选择C选项是合理的。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200,1~2
B. (B) 200,1.5~2.5
C. (C) 300,1~2
D. (D) 300,1.5~2.5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面板堆石坝面板滑模浇筑混凝土时的施工参数,特别是每次滑升的距离和面板浇筑滑升的平均速度。
解析各个选项:
A. (A)200,1~2:此选项中,每次滑升距离较短,而平均速度范围较窄,可能不满足实际施工中需要的灵活性和效率。
B. (B)200,1.5~2.5:虽然平均速度范围有所扩大,但每次滑升距离仍然较短,可能限制了施工的连续性。
C. (C)300,1~2:此选项每次滑升距离增加到300mm,但平均速度范围仍然较窄,可能不适合需要较快施工速度的场景。
D. (D)300,1.5~2.5:此选项既保证了每次滑升的距离(300mm),也提供了较宽的平均速度范围(1.5~2.5m/h),有利于施工的连续性和灵活性。同时,题干中提到滑升速度过快易出现多种问题,因此选择一个适中的速度范围是很重要的。
根据题干描述和水利工程施工的实践经验,每次滑升的距离需要足够长以保证施工的连续性,同时平均速度也需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避免过快导致的质量问题。因此,选项D(300mm的滑升距离和1.5~2.5m/h的平均速度)是最合适的。
综上,答案为D。
A. (A) W/r
B. (B) W/R
C. (C) r/W
D. (D) R/W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爆破工程学中的基本概念。
选项解析如下:
A. W/r:这个比值表示最小抵抗线长度与爆破漏斗底半径的比值,它并不直接反映爆破作用的大小。
B. W/R:这个比值表示最小抵抗线长度与爆破作用半径的比值,虽然与爆破作用有关,但不是用来定义爆破作用指数的。
C. r/W:这个比值表示爆破漏斗底半径与最小抵抗线长度的比值,这是正确的答案。因为在爆破工程中,爆破作用指数(N)定义为爆破漏斗底半径(r)与最小抵抗线长度(W)的比值,即 N = r/W。这个指数用来衡量爆破作用的强度,是爆破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D. R/W:这个比值表示爆破作用半径与最小抵抗线长度的比值,它并不直接用于定义爆破作用指数。
所以正确答案是C,因为爆破作用指数系指爆破漏斗底半径与最小抵抗线长度的比值,即 r/W。这个比值反映了爆破能量传递和岩石破碎的程度,是衡量爆破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加强抛掷爆破
B. (B) 减弱抛掷爆破
C. (C) 松动爆破
D. (D) 隐藏式爆破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爆破漏斗试验中的n值与其对应爆破类型的关系。爆破漏斗试验是爆破工程中用于研究炸药在不同条件下对岩石等介质作用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中,n值(又称为爆破作用指数)是描述爆破作用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与爆破漏斗的几何形状和炸药性能密切相关。
解析各个选项:
A. 加强抛掷爆破:这种爆破类型通常对应较大的n值(n > 1),其特征是爆破后岩石被强烈地抛向空中,形成明显的破碎和抛掷现象。由于题目中给出的n值为0.735,远小于1,因此不符合加强抛掷爆破的特征。
B. 减弱抛掷爆破:虽然这种爆破类型的n值小于加强抛掷爆破,但仍大于0.75(通常认为n值在0.75到1之间时属于减弱抛掷爆破)。由于题目中给出的n值为0.735,略小于0.75,因此也不完全符合减弱抛掷爆破的界定。
C. 松动爆破:松动爆破的n值通常小于0.75,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爆破使岩石松动而不产生明显的抛掷和破碎。题目中给出的n值为0.735,正好落在这个范围内,因此符合松动爆破的特征。
D. 隐藏式爆破:这个选项并不是一个标准的爆破类型术语,在爆破工程领域中通常不这样分类。隐藏式爆破可能是一个非专业的或误解的术语,因此可以排除。
综上所述,根据题目中给出的n值0.735,最符合的爆破类型是松动爆破,因此答案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