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200,1~2
B、(B) 200,1.5~2.5
C、(C) 300,1~2
D、(D) 300,1.5~2.5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面板堆石坝面板滑模浇筑混凝土时的施工参数,特别是每次滑升的距离和面板浇筑滑升的平均速度。
解析各个选项:
A. (A)200,1~2:此选项中,每次滑升距离较短,而平均速度范围较窄,可能不满足实际施工中需要的灵活性和效率。
B. (B)200,1.5~2.5:虽然平均速度范围有所扩大,但每次滑升距离仍然较短,可能限制了施工的连续性。
C. (C)300,1~2:此选项每次滑升距离增加到300mm,但平均速度范围仍然较窄,可能不适合需要较快施工速度的场景。
D. (D)300,1.5~2.5:此选项既保证了每次滑升的距离(300mm),也提供了较宽的平均速度范围(1.5~2.5m/h),有利于施工的连续性和灵活性。同时,题干中提到滑升速度过快易出现多种问题,因此选择一个适中的速度范围是很重要的。
根据题干描述和水利工程施工的实践经验,每次滑升的距离需要足够长以保证施工的连续性,同时平均速度也需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避免过快导致的质量问题。因此,选项D(300mm的滑升距离和1.5~2.5m/h的平均速度)是最合适的。
综上,答案为D。
A、(A) 200,1~2
B、(B) 200,1.5~2.5
C、(C) 300,1~2
D、(D) 300,1.5~2.5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面板堆石坝面板滑模浇筑混凝土时的施工参数,特别是每次滑升的距离和面板浇筑滑升的平均速度。
解析各个选项:
A. (A)200,1~2:此选项中,每次滑升距离较短,而平均速度范围较窄,可能不满足实际施工中需要的灵活性和效率。
B. (B)200,1.5~2.5:虽然平均速度范围有所扩大,但每次滑升距离仍然较短,可能限制了施工的连续性。
C. (C)300,1~2:此选项每次滑升距离增加到300mm,但平均速度范围仍然较窄,可能不适合需要较快施工速度的场景。
D. (D)300,1.5~2.5:此选项既保证了每次滑升的距离(300mm),也提供了较宽的平均速度范围(1.5~2.5m/h),有利于施工的连续性和灵活性。同时,题干中提到滑升速度过快易出现多种问题,因此选择一个适中的速度范围是很重要的。
根据题干描述和水利工程施工的实践经验,每次滑升的距离需要足够长以保证施工的连续性,同时平均速度也需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避免过快导致的质量问题。因此,选项D(300mm的滑升距离和1.5~2.5m/h的平均速度)是最合适的。
综上,答案为D。
A. (A) W/r
B. (B) W/R
C. (C) r/W
D. (D) R/W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爆破工程学中的基本概念。
选项解析如下:
A. W/r:这个比值表示最小抵抗线长度与爆破漏斗底半径的比值,它并不直接反映爆破作用的大小。
B. W/R:这个比值表示最小抵抗线长度与爆破作用半径的比值,虽然与爆破作用有关,但不是用来定义爆破作用指数的。
C. r/W:这个比值表示爆破漏斗底半径与最小抵抗线长度的比值,这是正确的答案。因为在爆破工程中,爆破作用指数(N)定义为爆破漏斗底半径(r)与最小抵抗线长度(W)的比值,即 N = r/W。这个指数用来衡量爆破作用的强度,是爆破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D. R/W:这个比值表示爆破作用半径与最小抵抗线长度的比值,它并不直接用于定义爆破作用指数。
所以正确答案是C,因为爆破作用指数系指爆破漏斗底半径与最小抵抗线长度的比值,即 r/W。这个比值反映了爆破能量传递和岩石破碎的程度,是衡量爆破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加强抛掷爆破
B. (B) 减弱抛掷爆破
C. (C) 松动爆破
D. (D) 隐藏式爆破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爆破漏斗试验中的n值与其对应爆破类型的关系。爆破漏斗试验是爆破工程中用于研究炸药在不同条件下对岩石等介质作用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中,n值(又称为爆破作用指数)是描述爆破作用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与爆破漏斗的几何形状和炸药性能密切相关。
解析各个选项:
A. 加强抛掷爆破:这种爆破类型通常对应较大的n值(n > 1),其特征是爆破后岩石被强烈地抛向空中,形成明显的破碎和抛掷现象。由于题目中给出的n值为0.735,远小于1,因此不符合加强抛掷爆破的特征。
B. 减弱抛掷爆破:虽然这种爆破类型的n值小于加强抛掷爆破,但仍大于0.75(通常认为n值在0.75到1之间时属于减弱抛掷爆破)。由于题目中给出的n值为0.735,略小于0.75,因此也不完全符合减弱抛掷爆破的界定。
C. 松动爆破:松动爆破的n值通常小于0.75,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爆破使岩石松动而不产生明显的抛掷和破碎。题目中给出的n值为0.735,正好落在这个范围内,因此符合松动爆破的特征。
D. 隐藏式爆破:这个选项并不是一个标准的爆破类型术语,在爆破工程领域中通常不这样分类。隐藏式爆破可能是一个非专业的或误解的术语,因此可以排除。
综上所述,根据题目中给出的n值0.735,最符合的爆破类型是松动爆破,因此答案选C。
A. (A) 320,120
B. (B) 320,12
C. (C) 340,120
D. (D) 340,12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专业中关于炸药性能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两个概念:爆力和猛度。
爆力是指炸药爆炸时产生的能量,通常用炸药爆轰时能够穿透铅板的厚度来表示,单位是毫米(mm)。
猛度是指炸药爆炸时产生冲击波的强度,它反映了炸药爆炸的猛烈程度,也可以用铅柱试验来衡量,单位是厘米(cm)。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选项A:(A)320,120。这里爆力是320,看起来是一个合理的数值,但猛度120单位是厘米,这显然过大,不符合常见炸药的猛度范围。
选项B:(B)320,12。爆力320和猛度12看起来都在合理的范围内,符合一般标准炸药的性能指标。
选项C:(C)340,120。与选项A一样,猛度120单位是厘米,数值过大,不符合实际。
选项D:(D)340,12。虽然爆力和猛度的数值都在合理范围内,但是爆力340相比选项B的320要大,如果没有其他信息说明标准炸药的爆力是340,那么这个选项就不符合题目中“标准炸药”的描述。
综上所述,选项B的数值320和12最符合标准炸药的一般性能指标,因此正确答案是B。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炸药的爆力和猛度是根据具体需要来选择的,而标准炸药通常指的是常用规格的工业炸药,其性能指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硝酸铵
B. (B) TNT
C. (C) 硝化甘油
D. (D) 硝石
解析: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并理解各个选项所代表的物质及其特性。
题目问的是“胶质炸药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胶质炸药,作为一种炸药类型,其成分选择对于其爆炸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现在,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硝酸铵:硝酸铵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原料,同时也是一些炸药(如ANFO,即硝酸铵燃油炸药)的组成部分。然而,它并不是胶质炸药的主要成分。硝酸铵炸药通常具有较低的爆轰速度和较低的威力,与胶质炸药的高爆炸性不符。
B. TNT:TNT(三硝基甲苯)是一种烈性炸药,具有极高的爆炸威力。然而,它并不是胶质炸药的主要成分。TNT通常作为单独使用的炸药,而不是胶质炸药的组成部分。
C. 硝化甘油:硝化甘油是一种高度敏感的爆炸性液体,极易爆炸。它是许多炸药,包括胶质炸药的重要成分。胶质炸药通过将硝化甘油与某些添加剂(如木屑、炭黑等)混合并制成凝胶状物质,以提高其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硝化甘油是胶质炸药的主要成分。
D. 硝石:硝石(主要成分为硝酸钾)在古代和早期的炸药制造中有重要作用,但在现代炸药中,它并不是主要成分,尤其是在胶质炸药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硝化甘油是胶质炸药的主要成分,因为它提供了炸药所需的爆炸性能,并且与添加剂混合后能够形成稳定且易于操作的凝胶状炸药。
因此,答案是C. 硝化甘油。
A. (A) 1#岩石铵梯炸药
B. (B) 2#岩石铵梯炸药
C. (C) 3#岩石铵梯炸药
D. (D) 4#岩石露天炸药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专业中关于爆破药量计算的基础知识。
选项解析如下:
A. 1#岩石铵梯炸药:这是我国常用的一种工业炸药,但其通常不作为标准炸药用于药量计算。
B. 2#岩石铵梯炸药:这是我国爆破药量计算的标准炸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普遍采用2#岩石铵梯炸药作为药量计算的基准。
C. 3#岩石铵梯炸药:这也是一种工业炸药,但其性能和威力与2#岩石铵梯炸药不同,因此不作为标准炸药。
D. 4#岩石露天炸药:这是用于露天爆破的一种炸药,但其性能和用途与2#岩石铵梯炸药不同,因此不作为标准炸药。
答案选择B的原因是,根据我国相关规范和标准,2#岩石铵梯炸药是用于爆破药量计算的标准炸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2#岩石铵梯炸药进行药量计算,可以确保爆破效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抛掷作用越强
B. (B) 抛掷作用越弱
C. (C) 炸药埋置深度越深
D. (D) 炸药用量越大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爆破技术原理的选择题,我们需要理解爆破作用指数与爆破效果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关键概念:“爆破作用指数”。爆破作用指数是衡量爆破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它通常与炸药的性质、装药量、爆破方式以及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个指数直接影响了爆破产生的能量分配,包括破碎岩石的能量、形成爆破漏斗的能量以及将岩石抛掷出去的能量。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抛掷作用越强:随着爆破作用指数的增大,爆破产生的能量中用于抛掷岩石的部分会增加,因此抛掷作用会增强。这个选项与爆破作用指数增大的效果相符合。
B. 抛掷作用越弱:这与爆破作用指数增大的效果相反,因为指数增大意味着爆破能量的分配更加偏向于抛掷作用,而非减弱。
C. 炸药埋置深度越深:炸药埋置深度与爆破作用指数无直接关联。爆破作用指数主要影响爆破能量的分配,而不是炸药的埋置位置。
D. 炸药用量越大:炸药用量虽然会影响爆破效果,但它与爆破作用指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爆破作用指数并非直接由炸药用量决定,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爆破作用指数越大,意味着爆破产生的能量中有更多部分用于抛掷岩石,因此抛掷作用会增强。所以,正确答案是A选项:“抛掷作用越强”。
A. (A) 阻燃剂
B. (B) 缓燃剂
C. (C) 促燃剂
D. (D) 速燃剂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延发雷管与即发雷管的区别。
A. 阻燃剂:阻燃剂是用来阻止燃烧的物质,它的作用是降低材料燃烧时的可燃性,这与延发雷管的作用原理不符。
B. 缓燃剂:缓燃剂是一种可以延长燃烧时间的物质。在延发雷管中,加入缓燃剂的目的是使点火装置点燃缓燃剂后,产生一定的延时,从而在一段时间后引爆加强帽以下的爆炸材料。这个选项符合延发雷管的特性。
C. 促燃剂:促燃剂是加速燃烧过程的物质,这与延发雷管想要达到的延时效果是相反的。
D. 速燃剂:速燃剂同样是为了加速燃烧,这也不符合延发雷管的设计目的。
因此,正确答案是B. 缓燃剂,因为延发雷管与即发雷管的不同之处在于延发雷管在点火装置与加强帽之间加入了一段缓燃剂,以达到延时引爆的效果。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负氧平衡
B. (B) 零氧平衡
C. (C) 正氧平衡
D. (D) 超氧平衡
解析:这个问题涉及到炸药爆炸时氧平衡的概念。在炸药爆炸过程中,氧平衡是指炸药中氧的含量与其可燃元素完全氧化所需氧的量的关系。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负氧平衡:这是指炸药中的氧含量不足以使其中的可燃元素完全氧化。在爆炸过程中,需要外部环境中的氧来补充,因此会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这个选项与题目描述不符,因为题目指出炸药的含氧量是大于可燃物完全氧化所需的氧量。
B. 零氧平衡:这表示炸药中的氧含量恰好能满足其可燃元素完全氧化的需要,即不剩余也不短缺。但题目明确指出含氧量是“大于”所需氧量,因此这个选项也不正确。
C. 正氧平衡:这正是题目所描述的情况,即炸药中的氧含量大于可燃物完全氧化所需的氧量。在正氧平衡下,炸药爆炸时会产生多余的氧气,这有助于减少有毒气体的产生,但也可能导致爆炸威力增强或产生高温高压气体。
D. 超氧平衡:这个选项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术语来描述炸药的氧平衡状态。在炸药学的术语中,我们通常使用“负氧平衡”、“零氧平衡”和“正氧平衡”来描述氧含量的不同情况。
综上所述,根据题目描述和炸药氧平衡的概念,正确答案是C.(C)正氧平衡。
A. (A) 加强抛掷爆破
B. (B) 减弱抛掷爆破
C. (C) 松动爆破
D. (D) 隐藏式爆破
解析:在水利工程专业中,爆破漏斗的n值是用来描述爆破效果的一个无量纲参数,它与爆破作用指数有关,反映了岩石被抛掷的程度。
选项解析如下:
A. 加强抛掷爆破:当n值大于1时,表示爆破产生的能量足以将岩石抛掷出漏斗之外,这是加强抛掷爆破的特征。
B. 减弱抛掷爆破:这个选项通常对应于n值小于1的情况,岩石不会被抛掷出漏斗,而是只在漏斗范围内被松动。
C. 松动爆破:松动爆破通常指的是n值接近于1或小于1的情况,主要是为了松动岩石而不是将它们抛掷出来。
D. 隐藏式爆破:这个选项并不是根据n值来分类的,而是指爆破的一种方式,通常是指爆破发生在地下或岩体内部,不形成明显的爆破漏斗。
为什么选择A: 因为题目中给出的n值为1.23,这个值大于1,根据爆破漏斗理论,n值大于1时表明岩石被加强抛掷,因此正确答案是A. 加强抛掷爆破。
A. (A) 0.9~1.0
B. (B) 1.0~1.1
C. (C) 1.1~1.2
D. (D) 1.2~1.3
解析:在解析这道关于爆破设计中粘土单位用药量的题目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爆破设计中单位用药量的概念。单位用药量是指在爆破作业中,每立方米或每吨被爆破材料所需使用的炸药量,这个量是根据被爆破材料的性质、爆破目的、爆破条件等多种因素来确定的。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 0.9~1.0:这个范围可能偏低,因为粘土作为一种相对松软的介质,其爆破难度相对较低,但为了确保爆破效果和安全性,单位用药量可能需要稍高一些。
B. 1.0~1.1:这个范围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粘土的爆破相对容易控制,单位用药量在这个范围内既能保证爆破效果,又能避免过量使用炸药导致的不必要浪费和安全隐患。
C. 1.1~1.2:这个范围可能偏高。虽然增加炸药量可以提高爆破效果,但过量使用炸药会增加成本,同时可能增加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安全隐患。
D. 1.2~1.3:这个范围明显偏高。对于粘土这种介质,如此高的单位用药量是不必要的,可能会导致过度破坏和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根据爆破设计的常规经验和粘土的物理特性,选择单位用药量在1.0~1.1范围内的选项(B)是最合适的。这个范围既能满足爆破效果的需求,又能保证安全性和经济性。因此,答案是(B)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