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6 月 1 日~9 月 30 日
B、(B) 7 月 1 日~9 月 30 日
C、(C) 6 月 1 日~10 月 30 日
D、(D) 7 月 1 日~10 月 30 日
答案:A
解析:解析如下:
题目询问的是根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的规定,山东省的汛期是哪一段时间。
选项A:6月1日~9月30日;
选项B:7月1日~9月30日;
选项C:6月1日~10月30日;
选项D:7月1日~10月30日;
正确答案是A,即每年的6月1日至9月30日为山东省的汛期。这是因为根据该办法的规定,结合山东地区的气候特点和降雨规律,这段时间内降水较为集中,容易发生洪水灾害,因此将此区间定义为汛期,以便于防汛工作的安排与管理。
A、(A) 6 月 1 日~9 月 30 日
B、(B) 7 月 1 日~9 月 30 日
C、(C) 6 月 1 日~10 月 30 日
D、(D) 7 月 1 日~10 月 30 日
答案:A
解析:解析如下:
题目询问的是根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的规定,山东省的汛期是哪一段时间。
选项A:6月1日~9月30日;
选项B:7月1日~9月30日;
选项C:6月1日~10月30日;
选项D:7月1日~10月30日;
正确答案是A,即每年的6月1日至9月30日为山东省的汛期。这是因为根据该办法的规定,结合山东地区的气候特点和降雨规律,这段时间内降水较为集中,容易发生洪水灾害,因此将此区间定义为汛期,以便于防汛工作的安排与管理。
A. (A) 40
B. (B) 50
C. (C) 60
D. (D) 100
解析:解析:
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对中国气象部门关于降雨量分类标准的了解。在中国,气象部门对降雨的强度有明确的分类标准,其中“暴雨”是一个重要的分类。
A. 40mm:这个选项的降雨量虽然较大,但根据中国气象部门的标准,它并不足以被定义为“暴雨”。通常,这样的降雨量可能被视为大雨或中到大雨,但未达到暴雨的标准。
B. 50mm:这个选项正是中国气象部门定义的“暴雨”的标准。根据规定,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50mm的降雨被归类为暴雨。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C. 60mm:虽然60mm的降雨量远超暴雨的标准,但它并不是定义暴雨的临界值。在气象学中,超过暴雨标准的降雨量可能会被进一步分类为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但这并不改变暴雨的定义标准。
D. 100mm:这个选项的降雨量远远超过了暴雨的标准,可能被视为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的范畴。然而,它并不符合题目中询问的“暴雨”的定义标准。
综上所述,根据中国气象部门的定义,24小时内降雨量大于或等于50mm的降雨被归类为暴雨。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50mm)。
A. (A) 2
B. (B) 5
C. (C) 4
D. (D) 3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暴雨预警信号的分级知识。
选项解析如下: A.(A)2级:这个选项不正确。暴雨预警信号的分级不止两级,不能准确反映暴雨预警的严重程度。 B.(B)5级:这个选项也不正确。我国暴雨预警信号并没有分为五级,这个选项超出了实际的分级范围。 C.(C)4级:这个选项是正确的。我国暴雨预警信号分为四级,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依次表示暴雨的不同严重程度。 D.(D)3级:这个选项不正确。虽然暴雨预警信号确实有表示不同严重程度的分级,但不是三级,而是四级。
因此,正确答案是C.(C)4级,因为我国的暴雨预警信号确实是按照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分为四个级别。
A. (A) 春夏
B. (B) 夏秋
C. (C) 冬季
解析:解析: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其形成需要温暖的海洋表面温度以及适宜的大气条件。因此,台风多形成于海温较高的季节。在中国及周边海域,这些条件通常在夏季和初秋时最为理想,因为此时海水温度较高,大气环境也有利于台风的发展。
选项分析:
(A)春夏:虽然春季有时也会有台风生成,但由于海温还未完全升高,春季台风相对较少。
(B)夏秋:夏季和秋季海水温度高,大气环境稳定,最有利于台风的生成和发展,因此这是台风暴雨发生的主要季节。
(C)冬季:冬季由于海温较低,不利于台风的生成,所以很少会有台风活动。
正确答案:B,夏秋。这个时期内,台风活动频繁,带来的暴雨也最为常见。
A. (A) 50
B. (B) 80
C. (C) 100
D. (D) 200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中国气象部门关于降雨量分类标准的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中国气象部门如何定义“特大暴雨”。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选项(50mm):这个降雨量虽然较大,但在气象分类中,通常不会直接定义为“特大暴雨”。
B选项(80mm):同样,这个降雨量也较大,但未达到“特大暴雨”的标准。
C选项(100mm):这个降雨量在某些地区或情境下可能被视为暴雨,但在中国气象部门的标准中,仍不足以定义为“特大暴雨”。
D选项(200mm):根据中国气象部门的标准,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200mm的降雨被定义为“特大暴雨”。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D选项(200mm)是正确答案,因为它符合中国气象部门对“特大暴雨”的定义。
综上所述,选择D选项(200mm)是因为它准确地反映了中国气象部门对特大暴雨的降雨量标准。
A. (A) 3
B. (B) 5
C. (C) 6
D. (D) 12
解析:选项解析:
A. 3小时:表示在接下来的3小时内降雨量可能达到或超过50mm。 B. 5小时:表示在接下来的5小时内降雨量可能达到或超过50mm。 C. 6小时:表示在接下来的6小时内降雨量可能达到或超过50mm。 D. 12小时:表示在接下来的12小时内降雨量可能达到或超过50mm。
为什么选择A: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预警信号标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指的是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到50mm以上,或者已经达到50mm以上并且可能持续。因此,正确答案是A(3小时)。这个选项符合中国气象局对于暴雨橙色预警信号的定义。其他选项虽然也涉及到时间长度,但并不符合暴雨橙色预警信号的具体标准。
A. (A) 暴雨洪水
B. (B) 融雪洪水
C. (C) 冰凌洪水
D. (D) 山洪
解析:题目描述的是“流速大、过程短暂,夹带大量泥沙、石块,突然爆发且破坏力很大的小面积山区洪水”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正确的答案是 D. 山洪。
解析如下:
A. 暴雨洪水:虽然暴雨也会导致洪水,但它通常发生在较大范围内,并且不一定伴随着大量的泥沙和石块。
B. 融雪洪水:这是由于积雪融化造成的洪水,通常发生在春季,而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符合题目中“突发性”的特点。
C. 冰凌洪水:这类洪水是由于冰凌阻塞河道而引发的,主要出现在寒冷地区冬季到春季转换期间,也不符合题目中的描述。
D. 山洪:山洪正是指在山区由于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或其他原因(如冰雪快速融化),导致河流或溪流迅速汇集,形成流速极快、含有大量固体物质(如泥沙、石块)的洪水。它符合题目中提到的所有特征:流速大、过程短暂、夹带大量泥沙石块、突然爆发并且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因此,正确答案是 D. 山洪。
A. (A) 灌溉
B. (B) 洪水
C. (C) 蓄水
D. (D) 施工质量
解析:解析:
这道题目考察的是水利工程中关于导流建筑物设计时的关键考量因素。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灌溉:灌溉标准主要关联于农业用水的分配和管理,与导流建筑物的设计标准和风险分析无直接联系。因此,这个选项与题目要求不符。
B. 洪水:在水利工程中,特别是涉及导流建筑物的设计时,洪水标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导流建筑物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在水利工程施工期间或特定情况下,引导或控制水流,以确保工程安全及下游地区的安全。因此,根据导流建筑物的级别和类型,结合风险分析来确定相应的洪水标准是非常必要的。这个选项直接关联到题目的核心要求。
C. 蓄水:蓄水标准主要涉及水库或蓄水池的容量和管理,虽然与水利工程相关,但并不直接决定导流建筑物的设计标准和风险分析。因此,这个选项不是题目的正确答案。
D. 施工质量:施工质量是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但它并不直接由导流建筑物的级别和类型结合风险分析来确定。施工质量标准通常是通过工程规范、施工工艺和材料质量等方面来控制和保证的。因此,这个选项同样不是题目的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洪水,因为它直接关联到导流建筑物的设计标准和风险分析。
A. (A) 曲线型
B. (B) 平顶式
C. (C) 单拱式
D. (D) 多跨式
解析:选项解析:
A. 曲线型结构:这种结构通常用于桥梁或特定的工业建筑,其设计主要是为了承受动态载荷和美学需求,并不适合所有类型的建筑,尤其是在蓄滞洪区内建造房屋。
B. 平顶式结构:这种结构简单,易于施工和维护,适用于蓄滞洪区内的房屋建设。平顶式结构的房屋在遇到洪水时,相比其他结构更容易进行洪水防护和救援工作。
C. 单拱式结构:这种结构通常用于大型公共建筑或者桥梁,其设计复杂,成本较高,并不适合普遍的住宅建设,尤其是在需要考虑防洪措施的蓄滞洪区。
D. 多跨式结构:这种结构通常用于工业建筑或大型商场等,需要较大的空间和高度。在蓄滞洪区内建造住宅使用多跨式结构并不经济,也不利于防洪。
为什么选择B:
在蓄滞洪区内建造房屋,考虑到洪水的潜在威胁,结构应尽可能简单、经济且便于防洪措施的实施。平顶式结构满足这些要求,其简单的结构可以减少建造成本,便于进行防洪改造,如加高防洪墙等。同时,平顶式房屋在洪水来临时,便于人员疏散和救援设备的安放。因此,在蓄滞洪区内建造房屋应当采用平顶式结构。
A. (A) 滑坡
B. (B) 泥石流
C. (C) 崩塌
D. (D) 涝灾
解析:在台风期间,由于强降雨的影响,山区或坡地容易发生多种地质灾害。题目中提到的选项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涝灾。虽然这些灾害都可能在台风期间发生,但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通常是泥石流。
解析如下:
A. 滑坡:是指山坡上的土壤或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虽然滑坡也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但在台风期间,它的危害性可能不及泥石流。
B.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它具有极高的能量,能够摧毁沿途的一切障碍物,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由于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山区更容易形成泥石流。
C. 崩塌:指的是岩体突然脱离母体并向下坠落或滚动的现象。崩塌虽然破坏性大,但是与泥石流相比,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较小。
D. 涝灾:通常指的是平原地区因为排水不畅导致的积水成灾现象,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质灾害,而是水文灾害。
因此,在台风期,考虑到灾害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答案选择B(泥石流)是正确的。
A. (A) 先兆波
B. (B) 主振波
C. (C) 主兆波
D. (D) 余振波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我们需要理解台风风暴潮在大陆架或港湾中传播时的不同阶段特性。题目描述了风暴潮传播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并询问了第二阶段的名称。
首先,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先兆波:这通常指的是在风暴潮正式到达前,由远处传来的微弱波动或信号,预示着风暴潮的接近,但它并不属于风暴潮传播到大陆架或港湾中的核心阶段,因此不符合题目中的“第二阶段”。
B. 主振波:在风暴潮传播到大陆架或港湾的过程中,随着海域的变窄和地形的复杂化,波浪会逐渐增强并达到一个高峰,这个阶段被称为“主振波”阶段。它代表了风暴潮能量最集中、影响最大的时期,与题目描述的“第二阶段”高度吻合。
C. 主兆波:这个选项并不是风暴潮传播过程中的标准术语,也不符合风暴潮在大陆架或港湾中传播的任何已知阶段特征,因此可以排除。
D. 余振波:这通常指的是风暴潮过后,海面上仍然存在的微弱波动或残余能量,它属于风暴潮影响逐渐减弱的后期阶段,而非题目中的“第二阶段”。
综上所述,根据风暴潮在大陆架或港湾中传播的特性,第二阶段是波浪能量最强、影响最大的时期,即“主振波”阶段。因此,正确答案是B. 主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