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B、(B)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C、(C)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D、(D) 《水利产业政策》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法律法规依据的选择题,需要我们根据《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的制定背景,从给定的选项中选择其制定的主要法律依据。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和选项:
题目问的是《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制定的根据。
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选项: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虽然《水法》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但它主要涉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和防治水害等方面,并不直接针对蓄滞洪区的运用和补偿问题。
B.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防洪法》是规范防洪工作、保障防洪安全的重要法律。其中,蓄滞洪区的运用和管理是防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的制定,很可能是基于《防洪法》的相关规定和原则,以确保在防洪过程中,蓄滞洪区的运用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法主要规范保险活动,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与蓄滞洪区的运用和补偿无直接关联。
D. 《水利产业政策》:水利产业政策通常是对水利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支持政策,它并不构成制定《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的直接法律依据。
综上所述,考虑到《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的主要内容涉及防洪工作中蓄滞洪区的运用和补偿问题,其制定依据最有可能是直接相关的防洪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因此,答案是B.《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A、(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B、(B)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C、(C)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D、(D) 《水利产业政策》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法律法规依据的选择题,需要我们根据《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的制定背景,从给定的选项中选择其制定的主要法律依据。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和选项:
题目问的是《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制定的根据。
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选项: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虽然《水法》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但它主要涉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和防治水害等方面,并不直接针对蓄滞洪区的运用和补偿问题。
B.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防洪法》是规范防洪工作、保障防洪安全的重要法律。其中,蓄滞洪区的运用和管理是防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的制定,很可能是基于《防洪法》的相关规定和原则,以确保在防洪过程中,蓄滞洪区的运用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法主要规范保险活动,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与蓄滞洪区的运用和补偿无直接关联。
D. 《水利产业政策》:水利产业政策通常是对水利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支持政策,它并不构成制定《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的直接法律依据。
综上所述,考虑到《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的主要内容涉及防洪工作中蓄滞洪区的运用和补偿问题,其制定依据最有可能是直接相关的防洪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因此,答案是B.《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A. (A) 具有常住户口
B. (B) 具有常住及暂住户口
C. (C) 全部
D. (D) 居住三年以上
解析:选项解析:
A. 具有常住户口:指的是在蓄滞洪区内长期居住,并在当地办理了常住户口登记的居民。
B. 具有常住及暂住户口:这一选项不仅包括具有常住户口的居民,还包括那些只是暂时居住在该区域的居民。
C. 全部:这个选项意味着无论是否具有户口,只要是蓄滞洪区内的居民,在蓄滞洪区运用后都能获得补偿。
D. 居住三年以上:指的是在蓄滞洪区内居住满三年的居民,无论其户口性质。
为什么选A:
根据《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补偿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具有常住户口的居民。这是因为常住户口居民通常在蓄滞洪区内有稳定的居住和财产,是蓄滞洪区运用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群体。选项A的表述与这一规定相符合,而B、C、D选项要么扩大了补偿范围(B和C),要么增加了额外的条件(D),这些都不完全符合《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的规定。因此,正确答案是A。
A. (A) 省级以上
B. (B) 地(市)级以上
C. (C) 县级以上
D. (D) 乡级以上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的管理权限级别。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在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
选项分析如下:
A. 省级以上:这个选项范围过大。虽然省级政府也会参与相关政策制定,但是具体的补偿工作通常由更下一级的地方政府来执行。
B. 地(市)级以上:地市级政府在某些情况下会参与协调,但直接负责补偿工作的通常是县级政府,因此这个选项也不准确。
C. 县级以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及相关的补偿条例,县级政府是直接负责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的主体,这也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选择。
D. 乡级以上:乡级政府虽然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发挥作用,但它们主要负责具体的实施细节,而政策的落实和大部分补偿工作的开展是由县级政府来主导的。
所以正确答案为C,“县级以上”的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负责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的相关工作。
A. (A) 农作物、专业养殖和经济林水毁损失
B. (B) 住房水毁损失
C. (C) 无法转移的家庭农业水产机械和役畜以及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水毁损失
D. (D) 违反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或者方案建造的住房水毁损失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蓄滞洪区运用后损失补偿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各个选项,并确定哪些损失是应该得到补偿的,哪些则不是。
首先,我们来看各个选项:
A. 农作物、专业养殖和经济林水毁损失:这些损失通常是由于洪水等自然灾害直接导致的,是居民在蓄滞洪区运用过程中可能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因此通常会被纳入补偿范围。
B. 住房水毁损失:住房是居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其因洪水等自然灾害而遭受的损失同样属于直接经济损失,因此也会得到相应的补偿。
C. 无法转移的家庭农业水产机械和役畜以及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水毁损失:这些物品也是居民的重要财产,且由于某些原因(如体积大、重量重、难以搬运等)在洪水来临时无法及时转移,因此其损失也应得到补偿。
D. 违反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或者方案建造的住房水毁损失:这个选项涉及的是居民自身违反规划或方案而建造的住房。在蓄滞洪区内,通常会有严格的建设规划和方案,以确保在洪水来临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如果居民违反这些规划和方案进行建设,那么他们就需要自行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包括洪水造成的住房损失。因此,这种损失通常不会被纳入补偿范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违反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或者方案建造的住房水毁损失是不予补偿的。这是因为居民在明知有规划和方案的情况下仍然选择违规建设,需要自行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
因此,答案是D选项:“违反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或者方案建造的住房水毁损失”。
A. (A) 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
B. (B)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
C. (C) 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
D. (D) 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和国家审计部门
解析:选项解析:
A. 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这一选项只提到了财政主管部门,虽然财政部门在资金管理上具有重要职责,但蓄滞洪区的补偿方案审查不仅涉及资金,还涉及水利专业管理,因此不够全面。
B.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这一选项提到了水行政主管部门,考虑到蓄滞洪区与水利管理直接相关,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参与是必要的。然而,补偿资金的核定也涉及到财政管理,因此仅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也不够全面。
C. 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这个选项将财政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都包括在内,两者联合审查可以确保补偿方案既符合财政管理的相关规定,又满足水利专业管理的需要,是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
D. 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和国家审计部门:审计部门通常负责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计,并不直接参与补偿方案的制定和审查。因此,这个选项虽然包含了财政主管部门,但引入审计部门并不是补偿方案审查的直接责任部门。
答案选择理由:
选择C是因为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财政管理和水利管理的专业知识。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负责确保补偿资金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则负责评估补偿方案的技术合理性和水利设施的实际情况。两者联合审查可以确保补偿方案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
A. (A) 1998
B. (B) 1999
C. (C) 2000
D. (D) 1995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发布时间的记忆与理解。
解析如下:
选项A (1998年):这不是正确答案,因为该暂行办法并非在1998年发布。
选项B (1999年):这也并不是正确答案,同样地,该暂行办法不是在这个年份发布的。
选项C (2000年):这是正确的答案,《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是在2000年5月发布并开始实施的。
选项D (1995年):此选项也不正确,因为该暂行办法并非在此年份发布。
选择C作为答案是因为,《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确实是在2000年5月由相关部门发布,并正式开始实施。这一规定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使用蓄滞洪区,保护受影响群众的利益,确保防洪安全。
A. (A) 蓄水量
B. (B) 合理水位
C. (C) 正常水位
D. (D) 自然水位
解析:这道题的解析主要基于对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明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开发利用和调度水资源时,需要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以及湖泊、水库、地下水体的某个重要指标,以确保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蓄水量:蓄水量主要指的是水体所储存的水的总量,它并不直接关联到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或合理的生态环境需求。因此,这个选项与题目要求不符。
B. 合理水位:合理水位是指为了维护水体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净化能力,而设定的一个适宜的水位范围。这个水位范围能够确保水体有足够的水量进行循环和自净,同时也不会因为水位过高或过低而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这个选项与题目要求高度相关。
C. 正常水位:正常水位通常指的是在常规情况下,水体所保持的水位。然而,这个概念并不足以准确反映为了维护水体自然净化能力而需要的水位范围。它可能只是一个大致的、不精确的描述。
D. 自然水位:自然水位指的是水体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所达到的水位。然而,在实际的水资源管理和调度中,很难完全避免人为干预。此外,自然水位也不一定是最适合维护水体自然净化能力的水位。
综上所述,选项B“合理水位”最符合题目要求。它直接关联到水体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净化能力,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开发利用和调度水资源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因此,正确答案是B。
A. (A) 1997 年 8 月 29 日,1988 年 1 月 1 日
B. (B) 1997 年 8 月 29 日,1997 年 9 月 1 日
C. (C) 1997 年 12 月 31 日,1998 年 1 月 1 日
D. (D) 1988 年 1 月 1 日,1988 年 1 月 1 日
解析:选项解析:
A. 1997年8月29日,1988年1月1日:这个选项提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通过日期和施行日期,但施行日期早于通过日期,这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
B. 1997年8月29日,1997年9月1日:这个选项正确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通过日期和紧接着的施行日期,符合法律通过后不久实施的常规做法。
C. 1997年12月31日,1998年1月1日:虽然这个选项在逻辑上是合理的,即法律在年底通过,次年施行,但它并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实际通过和施行日期。
D. 1988年1月1日,1988年1月1日:这个选项在日期上表明法律在同一天通过并施行,这在实践中是不常见的,且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实际通过和施行日期。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正确答案应该是B。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实际上是在1997年8月29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并于1997年9月1日开始施行。选项B正确反映了这一事实。然而,题目中给出的答案是A,这显然是一个错误,因为A选项中的施行日期早于通过日期,这在法律程序上是不可能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B选项。
A. (A) 2009 年 11 月 2 日,2009 年 2 月 26 日
B. (B) 2009 年 2 月 11 日,2009 年 2 月 11 日
C. (C) 2009 年 2 月 11 日,2009 年 2 月 26 日
D. (D) 2009 年 2 月 11 日,2009 年 3 月 1 日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解析如下:
题目询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时间以及该条例的颁布日期。
选项分析:
A选项给出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时间为2009年11月2日,而颁布日期为2009年2月26日,这在时间顺序上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一个条例的颁布日期不可能早于其通过日期。
B选项表示条例在同一天(2009年2月11日)既通过又颁布,这种情况虽然有可能发生,但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少见,尤其是对于需要广泛实施的重要条例。
C选项显示条例在2009年2月11日通过,并在2009年2月26日颁布,这个时间间隔比较合理,通常一个条例从通过到正式颁布会有一段时间用于准备正式文本、公告等。
D选项给出了2009年2月11日为通过日期,而颁布日期为2009年3月1日,这也是合理的,但是与正确答案不符。
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和逻辑判断,正确的选项是C,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于2009年2月11日在国务院第49次常务会议上通过,并于2009年2月26日正式颁布。
A. (A) 防洪标准
B. (B) 洪水标准
C. (C) 雨量标准
D. (D) 排涝标准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时,我们首先要明确题目考察的是制定防御洪水方案所依据的标准。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防洪标准:这个选项直接关联到防洪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是制定防御洪水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防洪标准通常包括不同等级洪水的防御要求和措施,是确保防洪工程在特定洪水条件下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基准。因此,这个选项与题目要求高度相关。
B. 洪水标准:虽然洪水是防洪工作的直接对象,但“洪水标准”本身并不直接作为制定防御洪水方案的依据。它更多地是描述洪水特性的一个参数,如洪峰流量、洪水总量等,而不是制定方案时遵循的标准。
C. 雨量标准:雨量虽然是引发洪水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雨量标准”并不直接等同于防洪标准。它更多地用于气象和水文预报,而不是作为制定防洪方案的直接依据。
D. 排涝标准:排涝标准主要涉及城市或农田等区域的排水能力,与制定流域性的防御洪水方案关系不大。它更多关注的是局部区域的排水问题,而非整个流域的防洪工作。
综上所述,制定防御洪水方案时,需要根据流域综合规划、防洪工程实际状况以及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来制定。这些标准确保了防洪工程在不同等级的洪水条件下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正确答案是A.防洪标准。
A. (A) 轻度干旱
B. (B) 一般干旱
C. (C) 轻微干旱
解析:选项解析:
A. 轻度干旱:这是一个常用的旱灾分类,通常指的是旱情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们生活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相对较轻。
B. 一般干旱:这个选项虽然也能描述干旱的状态,但在标准的抗旱应急响应行动分类中,并不常用“一般干旱”这个术语。
C. 轻微干旱:这个选项表示的干旱程度比“轻度干旱”还要低,通常不会对农作物和人们生活造成明显影响,因此不符合题目中要求按严重程度和范围分类的要求。
为什么选择A(轻度干旱):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规定,抗旱应急响应行动分为四级,分别是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这个分类体系是根据旱灾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来划分的,其中“轻度干旱”是这一分类体系中的一个标准术语,用于表示旱灾影响较轻的第一个级别。因此,正确答案是A(轻度干旱)。其他选项要么不是标准术语,要么不符合分类的严重程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