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正确
B、B、错误
答案:A
A、A、正确
B、B、错误
答案:A
A. (A) -0.04m
B. (B) 0.14m
C. (C) 0.20m
D. (D) 0.28m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导线测量中全长闭合差的计算。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导线全长闭合差的概念。在导线测量中,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导线起点和终点坐标的增量(即纵横坐标增量)之和并不等于导线全长,这个差值就是导线全长闭合差。
题目给出了导线全长为620m,以及纵横坐标增量闭合差分别为f
x
=0.12m和f
y
=−0.16m。
导线全长闭合差f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f=
f
x
2
+f
y
2
将给定的f
x
和f
y
值代入公式中,我们得到:
f=
0.12
2
+(−0.16)
2
=
0.0144+0.0256
=
0.04
=0.20m
对比选项,我们发现计算结果与选项C(0.20m)相符。
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A) 10
B. (B) 5
C. (C) 3
D. (D) 2
解析:解析此类题目需要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技术规范。高标准农田是指通过综合措施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从而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其中,排灌节水设施是高标准农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农田的灌溉效率,还直接影响到农田在遭遇极端天气如暴雨时的排涝能力。
题目中的选项代表了不同的排涝标准频率。选择哪个选项取决于具体的标准规定。根据已知的答案(B),可以推测山东省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时设定的排涝能力设计标准为“5年一遇”。
这里的“5年一遇”指的是根据历史气象数据统计,在平均5年内至少会发生一次该规模的降雨量。选择这一标准意味着农田排水系统能够有效应对这种程度的降水而不至于发生内涝。
选择B的原因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平衡成本与效益。过于频繁的设计标准(如10年或更久一遇),虽然能应对更大规模的降水,但会增加建设成本;而过于低频的标准(如2-3年一遇),则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就遇到超出设计标准的降水事件,导致农田受损。因此,“5年一遇”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折衷点。
请注意,实际情况可能会因地区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有所不同,具体标准应以当地水利部门的规定为准。
A. (A) 能量损失
B. (B) 收缩程度
C. (C) 下游水深大小
D. (D) 闸前作用水头
解析:闸孔出流的流量系数是一个综合性的参数,它反映了实际通过闸孔的流量与理想条件下(即没有能量损失和水流收缩的理想状态)流量的比例。因此,流量系数可以用来量化实际过流能力和理想过流能力之间的差异。
选项解析如下:
(A)能量损失:水流通过闸孔时,由于摩擦、旋涡等会产生能量损失,这部分能量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动能来推动水流,因此会影响实际流量。
(B)收缩程度:当水流从闸孔流出后,由于边壁效应或收缩断面的存在,实际的过流面积会小于理论上的闸孔面积,导致流量减少。
(C)下游水深大小:虽然下游水深可能会影响水流的自由表面形态以及可能产生的回水影响,但它不是直接影响流量系数的主要因素。
(D)闸前作用水头:这是决定水流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它更多是作为计算流量的基础条件之一,而不是影响流量系数的因素。
正确答案是AB,因为流量系数确实反映了能量损失(选项A)和水流收缩程度(选项B)对实际过流能力的影响。而选项C和选项D则不是直接反映在流量系数中的变量。
A. (A) 10%
B. (B) 20%
C. (C) 30%
D. (D) 40%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利工程设计规范的问题,特别是关于《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中修正灌水率图的具体规定。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10%:此选项表示修正后的最小灌水率可以是设计灌水率的10%。然而,这个比例在水利工程中通常被认为过低,因为过低的灌水率可能无法满足作物生长的基本需水量,从而影响产量。
B. 20%:同样,这个比例也相对较低,可能不足以确保作物在生长周期内获得稳定且适量的水分供应。
C. 30%:虽然比前两个选项有所提高,但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特别是在修正灌水率图时,这个比例可能仍然不足以保证灌溉效果的最优化。
D. 40%: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修正灌水率图时,最小灌水率不应小于设计灌水率的40%。这个比例能够确保在修正过程中,即使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作物也能获得足够的灌溉水量,从而维持其正常生长。这个比例既考虑了灌溉效率,也兼顾了作物生长的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选择D选项(40%)是因为它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中关于修正灌水率图时最小灌水率不应小于设计灌水率的具体比例要求。这一规定旨在确保灌溉系统的稳定性和作物生长的有效性。
A. (A) 地形条件
B. (B) 允许吸上真空高度
C. (C) 扬程
D. (D) 流量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关于水泵安装高度的限制因素。水泵的安装高度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一些物理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水泵的允许吸上真空高度。
解析如下:
A. 地形条件:地形条件确实会影响水泵的安装位置,但它不是决定水泵最大安装高度的主要因素。
B. 允许吸上真空高度:这是正确答案。允许吸上真空高度是指在泵入口处所能形成的最高真空度,超过这一高度,泵的吸入能力就会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吸水。因此,为了保证水泵能有效地工作,其安装高度必须低于或等于该值。
C. 扬程:扬程是指水泵能够提升水的高度或克服管道阻力的能力,它影响的是水泵出口的压力而不是安装高度。
D. 流量: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泵的流体体积,它与泵的工作效率有关,但并不直接决定泵的安装高度。
因此,正确答案是 B,允许吸上真空高度。这是由于如果安装高度超过了允许的吸上真空高度,水泵将无法有效地吸入液体,从而不能正常工作。
A. (A) 密度
B. (B) 表观密度
C. (C) 憎水性
D. (D) 抗冻性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材料物理性质中孔隙率对材料性质的影响。我们可以逐一分析选项来确定正确答案。
A. 密度: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孔隙率的变化并不直接影响材料的密度,因为密度是材料在绝对无孔状态下的性质。因此,A选项不正确。
B. 表观密度: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含孔隙),单位体积的质量。当孔隙率增大时,相同体积下材料的质量会减少(因为孔隙不贡献质量),所以表观密度会降低。这正是题目所描述的现象,因此B选项正确。
C. 憎水性:憎水性是指材料表面与水接触时,不易被水润湿的性质。它与材料的孔隙率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材料表面的化学性质和微观结构有关。因此,孔隙率的变化不会影响材料的憎水性,C选项不正确。
D. 抗冻性:抗冻性是指材料在含水状态下,能经受多次冻融循环而不破坏,也不显著降低其强度的性质。虽然孔隙率对抗冻性有一定影响(通常孔隙率大会降低抗冻性),但题目中明确指出的是孔隙率增大导致某性质“降低”,而抗冻性的降低并不是直接由孔隙率增大这一因素唯一决定的,它还与孔隙的大小、分布、连通性等因素有关。因此,D选项不是最直接且唯一的答案,B选项更为贴切。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即孔隙率增大时,材料的表观密度会降低。
A. (A) 3%
B. (B) 5%
C. (C) 8%
D. (D) 10%
解析: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骨料的筛分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环节。超径率是指骨料中超过规定最大粒径的骨料所占的比例。以下是各个选项的解析:
A.(A)3%:如果超径率设置为3%,这意味着超过规定最大粒径的骨料比例非常低,筛分要求极为严格,这在实际操作中较难达到,且可能会增加筛分成本。
B.(B)5%:5%的超径率是一个较为常见和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它既保证了混凝土的质量,又考虑到了施工的经济性和可行性。按照相关规范,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超径率标准。
C.(C)8%:8%的超径率相对较高,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受到影响,因为它意味着有较多的骨料粒径超过了规定的最大值。
D.(D)10%:10%的超径率则更高,将显著影响混凝土的性能,通常不会作为质量控制标准。
因此,正确答案是B(5%),因为它符合水利工程中混凝土骨料筛分的质量控制标准,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考虑到了施工的实际情况。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连续系列
B. (B) 不连续系列
C. (C) 实测系列
D. (D) 调查系列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三点法配线在数据系列中的适用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三点法配线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三点法配线通常用于根据有限的数据点来推测或拟合整个数据系列的趋势或规律。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数据点相对稀疏,但具有明确变化趋势的系列。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连续系列:连续系列指的是数据在时间或空间上连续分布,没有明显的间断或跳跃。三点法配线适用于这样的系列,因为它可以基于少量的连续数据点来推测整体趋势。
B. 不连续系列:尽管“不连续”一词听起来与三点法配线的直觉应用相悖,但在此上下文中,不连续可能指的是数据点之间的间隔不固定或数据存在缺失,但整体上仍有一定的趋势可循。在这种情况下,三点法配线同样可以基于有限的、不连续的数据点来推测趋势。
C. 实测系列:实测系列指的是通过实际观测或测量得到的数据系列。这个选项本身并不直接说明数据的连续性或变化趋势,因此它不是一个判断三点法配线适用性的直接依据。而且,如果实测系列的数据点非常稀疏或没有明确的趋势,三点法配线可能不适用。
D. 调查系列:调查系列通常指的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的数据。这类数据可能受到多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且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可能不如实测系列。因此,在没有明确说明数据具有明确趋势和足够连续性的情况下,不能断定三点法配线适用于调查系列。
综上所述,三点法配线最适用于那些具有明确变化趋势的数据系列,无论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因此,正确答案是A(连续系列)和B(不连续系列)。这两个选项都强调了数据的趋势性,这是三点法配线能够有效应用的关键。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防水材料选择与使用环境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石油沥青的基本性质和用途。石油沥青是一种常用的防水材料,但其性能受温度影响较大。在高温环境下,石油沥青容易软化,导致其防水性能下降。
接下来,我们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炎热地区:这指的是一个气温较高的地区,特别是在夏季,温度可能会非常高。
100号石油沥青:这里的“100号”通常指的是沥青的针入度等级,数值越大,表示沥青越软,即其在高温下的流动性越好,但相应地,其耐热性能可能较差。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
A. 正确:如果选择这个选项,则意味着在炎热地区使用100号石油沥青作为防水材料是合适的。但考虑到100号石油沥青在高温下容易软化,这会导致其防水性能下降,因此这个选项是不正确的。
B. 错误:这个选项指出在炎热地区使用100号石油沥青作为防水材料是不合适的。由于100号石油沥青在高温下容易软化,其防水性能在炎热地区会大打折扣,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选择B选项“错误”是正确的,因为在炎热地区使用100号石油沥青作为防水材料是不合适的。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这道题的答案是B(错误),意味着即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已经取得了上岗资格,他们仍然需要定期进行再培训。
解析:
选项A(正确):这个选项表示认为一旦取得上岗资格就不再需要进一步的培训,这是不正确的。随着技术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变化以及安全管理标准的更新,原有的知识可能会过时。
选项B(错误):这是正确的答案。安全生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的安全挑战。因此,定期再培训对于确保个人的知识与技能保持最新,并且符合当前的安全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选择这个答案是因为安全管理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而且法律和标准也会更新,因此持续教育和培训对于确保人员具备最新的安全知识和实践方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