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正确
B、B、错误
答案:A
A、A、正确
B、B、错误
答案:A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选项A:“正确”意味着仪器的对中误差和目标偏心误差对测角精度的影响会随着边长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
选项B:“错误”表明仪器的对中误差和目标偏心误差对测角精度的影响与边长不成正比。
解析: 对中误差是指测量仪器中心与测站点中心不重合所引起的误差,而目标偏心误差是指照准目标(如测杆上的反光片)与测点不在同一铅垂线上所引起的误差。这两种误差对测角精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们会产生一个固定的小角度偏差,而不是随着边长变化而变化。
由于这个角度偏差是固定的,所以当边长增加时,由这个固定角度偏差引起的距离误差将会增加(因为距离误差是角度误差与边长的乘积)。但是,这个影响并不是成正比关系,因为角度误差本身并不随边长增加而增加。因此,仪器的对中误差和目标偏心误差对测角精度的影响与边长不成正比。
所以正确答案是B,即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A. (A) 相当
B. (B) 小
C. (C) 平缓
D. (D) 大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河流的水面比降概念以及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变化。
选项解析如下: A.(A) 相当:这个选项表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的水面比降大致相同,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地形对河流的比降有显著影响。 B.(B) 小:这个选项表示山区河流的水面比降小于平原河流,这通常不正确,因为山区河流因地形坡度大,其比降通常较大。 C.(C) 平缓:这个选项意味着山区河流的水面比降平缓,即比降小,这与山区河流的特性不符。 D.(D) 大:这个选项表示山区河流的水面比降大于平原河流,这与实际情况相符。
选择答案D的原因: 水面比降是指河流在单位长度上的落差,通常用千分比或百分比表示。山区河流因为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侵蚀力强,因此河流的比降通常较大。而平原河流流经的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水流速度慢,因此比降较小。所以,山区河流的水面比降一般比平原河流的水面比降大,正确答案是D。
A. (A) 9-51-71
B. (B) 10-50-70
C. (C) 10-51-71
D. (D) 10-51-72
解析:在解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中国地图的经纬度分幅系统,特别是1:10万比例尺的图幅编号规则。这种编号通常基于经度和纬度进行划分,并且有一定的编码规则。
经度分带:中国的1:10万比例尺地图通常按照经度每6°划分为一个带,用大写英文字母A到J(除去I)表示,从西到东排列。每个带再细分为60个1′的经差小格。
纬度分幅:每个经度带内,按照纬度每4°划分为一个行,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从南到北排列。每个行内再细分为10个1′的纬差小格。
图幅编号:每个1:10万图幅的编号由三部分组成,即带号、行号和列号。带号用大写字母表示,行号和列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现在,我们来看题目中给出的点A的经纬度:经度=125°02′34″,纬度=38°01′5″。
经度分析:点A的经度125°位于120°到126°之间,根据分带规则,这属于J带的西一侧的相邻带,即I带(但I不用,实际为J的前一个字母H的后一个字母,即I的后一个字母J),但由于I不用,故实际为K的前一个字母J,但这里由于实际分带是到J为止,因此实际为J带的下一个带,即第10带。
纬度分析:点A的纬度38°位于36°到40°之间,属于第9行(但注意这里的行号是从南向北数的,所以36°开始为第1行,每4°递增)。但由于38°更接近于40°,且我们取整度计算,所以应属于第10行。
列号:每个经度带内,每1′经度划分为一个列,从西到东排列。点A的经度是125°02′34″,所以列号为02′对应的列数加上一个起始值(这个起始值根据具体的地图分幅规则可能有所不同,但在此我们不需要具体知道它,因为我们只需要找到正确的选项)。由于列数是从某个起始值开始递增的,且我们不需要精确计算列数,只需确认列数的范围。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确认列数是在70到71之间(因为经度是02′,且我们知道整个带是60个列)。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列数为71。
综上所述,点A所在的1:10万图幅的图号为10-51-71,即选项C。
注意:这里的分析基于一般的1:10万比例尺地图分幅规则,并假设了某些起始值和递增规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参考具体的地图分幅标准或地图出版说明。
A. (A) 徐变
B. (B) 干缩
C. (C) 湿涨
D. (D) 温度变形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混凝土变形性质的选择题。我们需要分析各个选项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以确定哪一种变形对混凝土是有利的。
A. 徐变:徐变是混凝土在持续荷载作用下,随时间增长而发生的长期变形。这种变形会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额外的应力和变形,可能降低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因此徐变对混凝土是不利的。
B. 干缩:干缩是混凝土在失去水分后体积缩小的现象。干缩会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可能引发裂缝,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整体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C. 湿涨:湿涨是混凝土在吸水后体积增大的现象。虽然湿涨本身可能带来一些结构上的变化,但与干缩相比,它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的裂缝或结构损伤。在特定情况下,如混凝土需要抵抗外部压力时,适度的湿涨甚至可能有助于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因此,相对于其他选项,湿涨可以被视为对混凝土较为有利的一种变形。
D. 温度变形:温度变形是混凝土随温度变化而发生的热胀冷缩现象。这种变形如果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或变形过大,对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徐变、干缩和温度变形都可能对混凝土产生不利影响,而湿涨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对混凝土有利。因此,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是C.湿涨。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对灌溉设计保证率的理解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应用。
首先,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指在长期运用中,灌溉用水量能得到充分满足的年数出现的机率。这个保证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灌溉系统的设计和运行。
接下来,我们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干旱地区”和“灌溉设计保证率应取高些”。在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相对匮乏,理论上可能会认为需要更高的灌溉设计保证率来确保作物的需水量。然而,这里的理解存在一个误区。
在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有限,如果灌溉设计保证率取得过高,可能会导致灌溉系统的规模过大、投资过高,而在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这种高保证率可能难以实现,甚至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干旱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的实际情况、灌溉系统的经济效益以及作物的需水特性。
通常,在干旱地区,为了更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灌溉设计保证率可能会相对较低,但会通过其他措施(如节水灌溉技术、雨水收集利用等)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满足作物的需水量。
综上所述,干旱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并不一定要取高些,因此选项A“正确”是错误的,选项B“错误”是正确的。
A. (A) 假定剖面为三角形
B. (B) 水位和坝顶齐平
C. (C) 只满足强度的最小坝底宽度
D. (D) 扬压力为三角形分布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时,我们需要根据重力坝基本剖面的设计原则来评估各个选项的正确性。
A. 假定剖面为三角形:这是重力坝设计中的一种常见假设,用于简化计算。虽然实际的重力坝剖面可能由于地形、地质条件、水力条件等多种因素而有所调整,但三角形剖面是一种理想的、便于分析和计算的设计假设。因此,A选项是正确的。
B. 水位和坝顶齐平:这是重力坝正常蓄水状态的基本要求之一。在设计中,通常会确保水位不会超过坝顶,以保证大坝的安全。所以,B选项也是正确的。
C. 只满足强度的最小坝底宽度:这个选项存在误导性。重力坝的设计不仅仅要满足强度的要求,还需要考虑稳定性、渗流控制、耐久性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坝底宽度的确定,除了强度要求外,还需要考虑坝体在水压力、扬压力、自重等多种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因此,仅仅满足强度的最小坝底宽度是不足以保证大坝安全的。C选项是错误的。
D. 扬压力为三角形分布:在重力坝的渗流分析中,扬压力(即渗流对坝体产生的上举力)的分布通常被简化为三角形或梯形等形状,以便于计算和分析。这种简化处理在工程中是常见的,也是合理的。因此,D选项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错误的选项是C,因为它忽略了重力坝设计中除了强度要求外的其他重要因素,特别是稳定性要求。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关于低压管道中水流速度的设计原则。题目给出的答案是B(错误),这是因为题目中的陈述与实际情况相反。
解析如下:
A. 正确:如果按照题目描述的原则来判断,则认为在低压灌溉系统中,干管应该使用较大的流速而支管应该使用较小的流速。但实际上,这不是最佳的设计方案。
B. 错误:这是正确的答案。通常情况下,在设计低压管道系统时,干管因为要承担更大的输水任务,所以为了减少能量损失,会选取一个相对适中的流速,而不是尽可能大的流速。而支管由于分布更广,接近终端用户或灌溉区域,通常会选择稍微高一点的流速以保证足够的压力到达末端,但同时也要避免过高的速度导致水头损失过大或引起其他问题如噪音、管材磨损等。
因此,正确的设计原则应该是干管采用较为适中的流速,支管也可以采用适当的较高流速,而不是题目所说的干管选择较大值,支管选择较小值。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所以选项B(错误)是正确的。
A. (A) 尽量使相邻结构的重量不要相差太小
B. (B) 重量小的结构先施工,地基先行预压
C. (C) 尽量使地基反力分布趋于均匀,闸室结构布置均衡
D. (D) 人工加固地基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水利工程中减少闸基不均匀沉降的措施。我们来逐一分析每个选项的合理性:
A选项:尽量使相邻结构的重量不要相差太小。这个选项的表述实际上是错误的。在水利工程中,为了减少闸基的不均匀沉降,应尽量使相邻结构的重量相差不要太大,以避免因重量差异过大导致的地基受力不均,进而引发不均匀沉降。因此,A选项的表述是反向的,故A选项错误。
B选项:重量小的结构先施工,地基先行预压。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先施工重量小的结构,可以让地基提前受到一定的压力并发生一定的沉降,这样可以为后续重量大的结构施工预留出沉降空间,有助于减少整体的不均匀沉降。
C选项:尽量使地基反力分布趋于均匀,闸室结构布置均衡。这个选项也是正确的。通过合理的闸室结构布置,可以使地基反力分布更加均匀,从而减少因地基反力不均导致的不均匀沉降。
D选项:人工加固地基。这个选项同样是正确的。人工加固地基可以显著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从而减少地基的沉降量,包括不均匀沉降。
综上所述,A选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减少闸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则相悖。因此,正确答案是A。
A. (A)设计过程
B. (B)施工过程
C. (C)管理过程
D. (D)生态过程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指的是景观的空间配置和组成,而生态过程则包括物种迁移、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变化。理解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解析各个选项:
A. 设计过程:虽然景观格局可以影响人类的设计决策,但这不是建立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的主要目的。
B. 施工过程:施工过程更多属于工程学范畴,并非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目标。
C. 管理过程:虽然了解景观格局有助于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但这也不是建立这种关系的最直接目的。
D. 生态过程:建立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的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因此,正确答案是D. 生态过程。通过分析景观格局,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预测生态过程,这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A. (A) 自然流量
B. (B) 合理流量
C. (C) 正常流量
D. (D) 最小流量
解析:选项解析:
A. 自然流量:指的是在无人类干预情况下,河流自然形成的流量。这个选项虽然强调了自然状态,但在实际的水资源管理中,完全的自然流量可能无法满足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
B. 合理流量:指的是在满足人类用水需求的同时,又能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平衡的流量。这个选项既考虑了人类社会的需求,也考虑了生态保护的需要,符合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
C. 正常流量:这个选项较为模糊,正常流量可能指的是长期统计的平均流量,但不一定能够满足生态保护的需要。
D. 最小流量:指的是河流在枯水期仍需维持的最低流量。虽然考虑了生态保护,但这个流量可能不足以满足人类社会的用水需求。
为什么选B: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相关规定,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合理开发、节约使用、保护生态、兼顾效益的原则。因此,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调度水资源时,应当选择“合理流量”来确保既满足人类社会的用水需求,又维持江河生态系统的平衡,保障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选项B最符合这一原则,因此正确答案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