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60%
B、(B)70%
C、(C)85%
D、(D)90%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工程项目质量评定标准的理解。在水利工程项目中,单位工程的质量评定通常有一个明确的比例要求来判断整个项目是否可以被评为优良等级。
选项分析如下:
A选项(60%):这个比例较低,如果只有60%的单位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总体质量可能不足以被评为优良。
B选项(70%):这是正确答案,表明在水利工程中,至少要有70%的单位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才能使得整体工程项目被评为优良。
C选项(85%)与D选项(90%):这两个比例虽然更高,但是根据现行的标准和规范,对于优良等级的要求并没有这么高,因此不是正确答案。
选择B选项是因为,在实际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中,通常要求大部分(即超过三分之二,具体为70%)的单项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水平,才能使得整个工程项目获得优良的评价。这样的标准既保证了工程质量的整体高水平,又不至于过于苛刻以至于难以达到。
A、(A)60%
B、(B)70%
C、(C)85%
D、(D)90%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工程项目质量评定标准的理解。在水利工程项目中,单位工程的质量评定通常有一个明确的比例要求来判断整个项目是否可以被评为优良等级。
选项分析如下:
A选项(60%):这个比例较低,如果只有60%的单位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总体质量可能不足以被评为优良。
B选项(70%):这是正确答案,表明在水利工程中,至少要有70%的单位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才能使得整体工程项目被评为优良。
C选项(85%)与D选项(90%):这两个比例虽然更高,但是根据现行的标准和规范,对于优良等级的要求并没有这么高,因此不是正确答案。
选择B选项是因为,在实际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中,通常要求大部分(即超过三分之二,具体为70%)的单项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水平,才能使得整个工程项目获得优良的评价。这样的标准既保证了工程质量的整体高水平,又不至于过于苛刻以至于难以达到。
A. (A)“合格”和“优秀”
B. (B)“合格”、“优良”
C. (C)“合格”、“优良”、“优秀”三级
D. (D)仅“合格一级”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等级分类的选择题。我们需要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来确定正确的答案。
首先,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 “合格”和“优秀”:此选项提出了“合格”和“优秀”两个等级,但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并未将最高等级定义为“优秀”,因此这个选项不正确。
B. “合格”、“优良”:此选项符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中的规定。规程中明确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等级分为“合格”和“优良”两个等级。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C. “合格”、“优良”、“优秀”三级:此选项提出了三个等级,但如前所述,规程中并未设置“优秀”这一等级,因此这个选项不正确。
D. 仅“合格一级”:此选项只提到了“合格”一个等级,忽略了“优良”等级,因此这个选项也不正确。
综上所述,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的规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等级应分为“合格”和“优良”两个等级。
因此,正确答案是B:“合格”、“优良”。
A. (A)1:0.5
B. (B)1:1
C. (C)1:1.5
D. (D)1:2
解析:选项解析:
A. 1:0.5 - 这个坡度非常陡,但并不是反滤层施工时需要用挡板支护的标准坡度。
B. 1:1 - 这是一个中等坡度,根据水利工程的常规做法,当坡度等于或陡于1:1时,为了确保施工安全以及反滤层的稳定性,通常需要使用挡板进行支护。
C. 1:1.5 - 这个坡度相对平缓,通常不需要使用挡板支护。
D. 1:2 - 这个坡度更加平缓,一般也不需要使用挡板支护。
为什么选择答案B:
根据水利工程专业实践和规范,当反滤层施工时,如果坡度等于或陡于1:1,由于坡面较陡,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容易滑落,因此需要用挡板进行支护,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和反滤层的稳定性。所以正确答案是B(1:1)。
A. (A)0.3m
B. (B)0.5m
C. (C)1.0m
D. (D)1.5m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浆砌石墙(堤)在分段施工时的技术规范要求。在分段施工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美观性,相邻施工段之间的高差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避免因高差过大而导致应力集中或其他结构问题。
选项分析如下:
A. 0.3m:这个高度差相对较小,在实际操作中虽然可以实现,但过于严格的限制可能会影响施工效率。
B. 0.5m:与A选项类似,这个高度差也较为严格,可能不是最优选择。
C. 1.0m:这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数值,既能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又能兼顾施工的灵活性。
D. 1.5m:这个高度差较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结构不稳定或者需要额外的措施来加固。
根据水利工程的专业标准和实践经验,相邻施工段的砌筑面高差应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既不过于严苛影响施工进度,也不过大而影响结构安全。因此,正确答案是C,即相邻施工段的砌筑面高差应不大于1.0米。
A. (A)15︒
B. (B)30︒
C. (C)45︒
D. (D)60︒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我们首先要理解导流隧洞进出口引渠轴线与河流方向夹角的重要性。这个夹角直接影响到水流进入和流出隧洞的顺畅程度,进而影响整个导流工程的效率和安全性。
理解题目要求:题目问的是导流隧洞进出口引渠轴线与河流方向夹角应小于多少度。这实际上是在询问为了保证水流顺畅,这个夹角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分析选项:
A. 15°:这个角度过小,虽然可能有利于水流顺畅,但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地形、地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很难保证所有工程都能达到如此小的夹角。
B. 30°:这个角度是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它既能保证水流在进入和流出隧洞时保持相对顺畅,又能适应大多数工程地形的需要。
C. 45°:这个角度偏大,可能会导致水流在进入隧洞时产生较大的冲击和涡流,影响水流顺畅,同时也可能增加隧洞结构的受力负担。
D. 60°:这个角度更大,对水流顺畅性的不利影响会更加明显,且在实际工程中很难实现。
选择答案: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30°的夹角既符合工程实际,又能保证水流顺畅,因此是最佳选择。
综上所述,答案选择B.(B)30°,因为这个角度既能满足工程需求,又能保证水流的顺畅性。
A. (A)5 倍 45︒
B. (B)5 倍 60︒
C. (C)10 倍 45︒
D. (D)10 倍 60︒
解析:选项解析:
A.(A)5 倍 45︒:这个选项的转弯半径是5倍洞径,这个数值是合理的,因为转弯半径过小会增加水头损失和隧洞内的涡流,影响导流效果。但转角45度可能过大,较大的转角会增加流体对隧洞边墙的冲击力,影响隧洞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B.(B)5 倍 60︒:这个选项的转弯半径为5倍洞径,符合减少水头损失和涡流的要求。转角60度较小,可以减少流体对隧洞边墙的冲击,有助于保持隧洞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C.(C)10 倍 45︒:转弯半径10倍洞径过大,虽然可以进一步减少水头损失和涡流,但可能会不必要地增加隧洞的长度和建设成本。转角45度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D.(D)10 倍 60︒:转弯半径10倍洞径过大,存在与选项C相同的问题。虽然转角60度较小,但转弯半径的过大使得这个选项不是最优选择。
为什么选择B: 选项B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转弯半径(5倍洞径),这有助于减少水头损失和涡流,同时保持隧洞的经济性。转角60度较小,可以减少流体对隧洞边墙的冲击,保护隧洞结构不受损害。因此,综合考虑导流效果、隧洞稳定性和经济性,选项B是最合适的选择。
A. (A)平地
B. (B)干地
C. (C)水中
D. (D)水下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围堰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
选项分析:
(A)平地:围堰并不是用于创造一个完全平坦的土地,而是在水域中创造一个相对干燥的工作环境,因此这个选项不合适。
(B)干地:正确答案。围堰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河流或湖泊等水域中创建一个干燥的空间,以便进行施工,比如修建桥梁基础、水坝等。
(C)水中:如果选择在水中施工,就不需要围堰了,因为围堰的作用就是把水挡在外面,为施工提供干燥条件。
(D)水下:与围堰的目的相反,围堰是为了避免在水下施工,而不是为了在水下提供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干地,因为围堰的主要功能是在施工期间保持施工区域的干燥,以便于工程的顺利进行。
A. (A)3%
B. (B)5%
C. (C)6%
D. (D) 8%
解析:在解析这道关于混凝土拌合过程中砂石含水率控制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理解混凝土拌合的基本原理和含水率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混凝土拌合时,砂石作为骨料,其含水率是一个关键参数。过高的含水率会导致混凝土拌合物水灰比增大,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含水率的变化也会影响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工作性,给施工带来不便。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
A. 3%:这个含水率控制得相对较低,虽然有利于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稳定性,但在实际施工中,由于环境湿度、天气变化等因素,很难长时间稳定地将砂石含水率控制在如此低的水平,且可能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B. 5%:虽然比3%宽松一些,但仍然是一个较为严格的控制标准。在特定条件下,这个标准可能是可行的,但考虑到施工的灵活性和环境因素,它可能不是最普遍适用的标准。
C. 6%:这个含水率控制标准在混凝土工程中较为常见,既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施工环境的变化。它允许一定的含水率波动,同时不会显著影响混凝土的性能。
D. 8%:这个含水率相对较高,如果砂石含水率长期保持在这个水平,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水灰比增大,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因此,这个选项可能不是最佳答案。
综上所述,考虑到混凝土拌合过程中砂石含水率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以及施工的实际情况,选择C选项(6%)作为砂石含水率的控制标准是最为合适的。这个标准既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又能适应施工环境的变化,是混凝土工程中常用的控制标准。
A. (A)6~12Cm 30%
B. (B)8~12Cm 40%
C. (C)8~14Cm 30%
D. (D)8~14Cm 40%
解析: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是指混凝土在自重或轻微振动作用下产生流动变形的能力,坍落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可泵性。以下是各个选项的解析:
A.(A)6~12Cm 30%:坍落度范围相对较小,可能不足以保证良好的泵送性能,特别是在长距离泵送时。含砂率为30%可能偏低,通常泵送混凝土需要较高的含砂率来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
B.(B)8~12Cm 40%:坍落度范围适中,有利于泵送,但上限定得相对较低,可能不利于长距离泵送或高难度施工条件。含砂率为40%,较为适宜泵送混凝土。
C.(C)8~14Cm 30%:虽然坍落度范围较宽,有利于泵送,但含砂率30%仍然偏低,可能影响混凝土的稳定性。
D.(D)8~14Cm 40%:这个选项的坍落度范围较宽,能够适应多种泵送条件,包括长距离泵送和高难度施工。含砂率为40%,既能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又能确保一定的稳定性,是泵送混凝土较为理想的配比。
因此,正确答案是D,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较宽的坍落度范围(8~14Cm),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泵送条件,同时含砂率为40%,有利于混凝土的泵送和稳定性。
A. (A)过程评价
B. (B)经济效益评价
C. (C)影响评价
D. (D)建设评价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后评价类型的了解。后评价是指在项目完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的实施效果和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它包括多个方面,如过程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等。其中,对项目投入生产(运行)后各方面影响的评价被称为“影响评价”。
选项分析如下:
A. 过程评价:这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活动是否按计划执行以及管理效率的评估。
B. 经济效益评价:这是对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评估。
C. 影响评价:这是对项目完成后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
D. 建设评价:通常指的是项目建设阶段的质量、进度等方面的评估。
正确答案是C,即“影响评价”,因为它专门针对项目完成后在不同层面上产生的综合影响进行评估,符合题目中描述的“项目投入生产(运行)后各方面的影响”。
A. (A)基坑排水
B. (B)围堰与基坑渗水
C. (C)降水
D. (D)基岩冲洗及混凝土养护用水
解析:这是一道选择题,旨在考察水利工程中经常性排水排水量估算时哪些因素可以忽略。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基坑排水:基坑排水通常是指在基础开挖过程中,为了保持基坑的干燥和稳定,需要进行的排水工作。这种排水是施工初期的基础性工作,不属于经常性排水。经常性排水更多地指的是在施工期间或运行期间,为了维持工程稳定或满足特定工艺需求而进行的长期、持续性的排水。因此,基坑排水在估算经常性排水量时可以忽略。
B. 围堰与基坑渗水:围堰与基坑渗水是在施工过程中和工程运行期间都可能持续发生的现象。这些渗水如果不及时排出,可能会影响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在估算经常性排水量时,围堰与基坑渗水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不能忽略。
C. 降水:在水利工程中,特别是在低洼地区或雨季施工时,降水(包括雨水、地下水等)的排水量也是必须考虑的。降水排水是维持工程正常运行和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在估算经常性排水量时,降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D. 基岩冲洗及混凝土养护用水:在水利工程的某些施工阶段,如基础处理、混凝土浇筑后等,需要进行基岩冲洗和混凝土养护。这些过程中产生的用水,虽然可能不是持续性的,但在特定阶段内是必需的,并且可能产生较大的排水量。因此,在估算特定阶段的排水量时,基岩冲洗及混凝土养护用水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综上所述,只有基坑排水是在施工初期进行的一次性工作,不属于经常性排水的范畴,因此在估算经常性排水量时可以忽略。所以正确答案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