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5 倍 45︒
B、(B)5 倍 60︒
C、(C)10 倍 45︒
D、(D)10 倍 60︒
答案:B
解析:选项解析:
A.(A)5 倍 45︒:这个选项的转弯半径是5倍洞径,这个数值是合理的,因为转弯半径过小会增加水头损失和隧洞内的涡流,影响导流效果。但转角45度可能过大,较大的转角会增加流体对隧洞边墙的冲击力,影响隧洞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B.(B)5 倍 60︒:这个选项的转弯半径为5倍洞径,符合减少水头损失和涡流的要求。转角60度较小,可以减少流体对隧洞边墙的冲击,有助于保持隧洞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C.(C)10 倍 45︒:转弯半径10倍洞径过大,虽然可以进一步减少水头损失和涡流,但可能会不必要地增加隧洞的长度和建设成本。转角45度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D.(D)10 倍 60︒:转弯半径10倍洞径过大,存在与选项C相同的问题。虽然转角60度较小,但转弯半径的过大使得这个选项不是最优选择。
为什么选择B: 选项B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转弯半径(5倍洞径),这有助于减少水头损失和涡流,同时保持隧洞的经济性。转角60度较小,可以减少流体对隧洞边墙的冲击,保护隧洞结构不受损害。因此,综合考虑导流效果、隧洞稳定性和经济性,选项B是最合适的选择。
A、(A)5 倍 45︒
B、(B)5 倍 60︒
C、(C)10 倍 45︒
D、(D)10 倍 60︒
答案:B
解析:选项解析:
A.(A)5 倍 45︒:这个选项的转弯半径是5倍洞径,这个数值是合理的,因为转弯半径过小会增加水头损失和隧洞内的涡流,影响导流效果。但转角45度可能过大,较大的转角会增加流体对隧洞边墙的冲击力,影响隧洞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B.(B)5 倍 60︒:这个选项的转弯半径为5倍洞径,符合减少水头损失和涡流的要求。转角60度较小,可以减少流体对隧洞边墙的冲击,有助于保持隧洞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C.(C)10 倍 45︒:转弯半径10倍洞径过大,虽然可以进一步减少水头损失和涡流,但可能会不必要地增加隧洞的长度和建设成本。转角45度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D.(D)10 倍 60︒:转弯半径10倍洞径过大,存在与选项C相同的问题。虽然转角60度较小,但转弯半径的过大使得这个选项不是最优选择。
为什么选择B: 选项B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转弯半径(5倍洞径),这有助于减少水头损失和涡流,同时保持隧洞的经济性。转角60度较小,可以减少流体对隧洞边墙的冲击,保护隧洞结构不受损害。因此,综合考虑导流效果、隧洞稳定性和经济性,选项B是最合适的选择。
A. (A) 筛分、清洗;破碎、筛分
B. (B) 破碎、筛分;筛分、清洗
C. (C) 筛分、清洗;破碎
D. (D) 破碎、筛分;清洗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水利工程中骨料加工的基本流程与常识。
首先,我们来看选项中的两个主要操作:筛分、清洗和破碎。
筛分:这个步骤主要用于将骨料按照不同的粒径进行分类,以满足混凝土或其他建筑材料的不同需求。筛分是骨料加工中常见的初步处理步骤。
清洗:清洗是为了去除骨料表面的泥土、粉尘等杂质,提高骨料的质量。这一步在天然骨料加工中尤为重要,因为天然骨料往往含有较多的杂质。
破碎:破碎是将大块石料破碎成较小粒径的骨料的过程。这一步在人工骨料加工中尤为重要,因为人工骨料需要从大块石料开始制备。
接下来,我们分析题目中的两个主要场景:
天然骨料加工:由于天然骨料本身已具有一定的粒径分布,但可能含有较多的杂质,因此其主要加工步骤是筛分以调整粒径分布,以及清洗以去除杂质。
人工骨料加工:人工骨料需要从大块石料开始制备,因此首先需要破碎以减小粒径,然后再进行筛分以得到符合要求的骨料粒径分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天然骨料加工以筛分和清洗为主,对应选项A中的“筛分、清洗”。
人工骨料加工以破碎和筛分为主,但题目中询问的是天然骨料加工的主要步骤,因此这部分信息虽然正确,但在此题中不是重点。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A)筛分、清洗;破碎、筛分”。其中,“筛分、清洗”对应天然骨料加工的主要步骤,“破碎、筛分”虽然描述了人工骨料加工的部分步骤,但在此题的上下文中并非直接答案,而是作为对比信息出现。
A. (A) 渗透系数
B. (B) 抗渗等级
C. (C) 透水率
D. (D) 注入率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岩层渗透特性的表示方法。
A. 渗透系数(A):渗透系数是描述流体通过孔隙介质能力的参数,它表示单位水力梯度下,水在岩土介质中的渗透速度。这个参数虽然与渗透相关,但它不是用来直接表示岩层的渗透特性的。
B. 抗渗等级(B):抗渗等级是指材料抵抗压力水渗透的能力,常用于混凝土或土工合成材料,而不是岩层。
C. 透水率(C):透水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水通过单位面积岩层的能力,是表示岩层渗透特性的常用参数。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D. 注入率(D):注入率通常是指在注水试验中,单位时间内注入的水量,它和渗透特性有关,但不是表示岩层渗透特性的常用参数。
所以,正确答案是C. 透水率,因为它直接反映了岩层的渗透能力,是评价岩层渗透特性的常用指标。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A. (A) 设计值
B. (B) 标准值
C. (C) 平均值
D. (D) 均可
解析:在解析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的基本原则。承载力极限状态是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极限状态。在这种设计状态下,需要确保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即能够抵抗可能遇到的各种荷载而不发生破坏。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设计值:设计值是根据荷载标准值(或称为特征值)和荷载分项系数等参数计算得到的,它考虑了荷载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是设计过程中用于计算和校核结构承载力的关键参数。在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中,必须采用设计值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B. 标准值(或称为特征值):这是荷载的基本代表值,通常是根据大量统计数据确定的,但它没有考虑荷载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直接用于承载力设计时可能偏于不安全。
C. 平均值:平均值虽然反映了荷载的某种平均水平,但同样没有考虑荷载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且在设计中直接使用平均值往往会导致结构偏于不安全。
D. 均可:这个选项显然不正确,因为在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中,荷载的取值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随意选择。
综上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中,荷载应取设计值,以确保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因此,正确答案是A. 设计值。
A. (A) 横向裂缝
B. (B) 纵向裂缝
C. (C) 表面裂缝
D. (D) 内部裂缝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土石坝裂缝分类的知识点。裂缝是土石坝常见的病害之一,根据裂缝的位置和方向,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下面是对各个选项的解析:
A. 横向裂缝:这类裂缝是沿着与坝轴线垂直的方向出现的裂缝。它属于按照裂缝走向的一种分类方式,但题目要求按“部位”分类,因此不符合题意。
B. 纵向裂缝:这类裂缝是沿着与坝轴线平行的方向出现的裂缝。同样地,这也是按照裂缝走向的分类方式,不是按“部位”。
C. 表面裂缝:这是指出现在坝体表面的裂缝,通常由温度变化、干缩等原因引起,容易观察到,对坝体安全影响较小。
D. 内部裂缝:这类裂缝位于坝体内部,可能由不均匀沉降、施工质量等问题引发,难以直接观测,对坝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较大。
正确答案为CD,是因为题目要求按照裂缝在坝体中的“部位”来划分,而不是按裂缝的走向来划分。因此,选择“表面裂缝”和“内部裂缝”作为正确答案,因为它们准确描述了裂缝所处的位置。
A. (A) 30、15
B. (B) 60、30
C. (C) 60、15
D. (D) 90、60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行政管理部门在处理取水许可申请时的法定审批时限。
选项解析如下:
选项A(30、15天):表示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部门应在收到申请后30天内做出审批决定,对于急需取水的情况应在15天内决定。这一选项的时限相对较短,可能不符合实际操作中的审批流程和时间需求。
选项B(60、30天):表示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部门应在收到申请后60天内做出审批决定,对于急需取水的情况应在30天内决定。这个选项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审批周期,既考虑到了一般情况的审批时间,也考虑到了紧急需求的特殊情况。
选项C(60、15天):与选项A类似,虽然常规审批时限合理,但紧急情况下的审批时限过短,可能不利于实际操作。
选项D(90、60天):常规审批时限过长,可能会延误取水许可的发放,不利于水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利用。
选择答案B的原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相关法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取水许可申请的审批时限通常设定为60天,对于急需取水的情况,审批时限可以缩短至30天。因此,选项B(60、30天)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正确的答案。
A. (A) 无黏性土、少黏性土
B. (B) 流塑-软塑态中、高塑性的有机黏土
C. (C) 软塑-可塑态黏粒含量高的壤土和黏土
D. (D) 可塑-硬塑态的重粉质壤土和粉质黏土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中吹填筑堤材料的选择。
选项解析:
A. 无黏性土、少黏性土:这类土壤颗粒之间缺乏黏聚力,易于被水冲刷移动,适合用于吹填施工,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堤坝。
B. 流塑-软塑态中、高塑性的有机黏土:这类土壤含水量高,强度低,不易于吹填筑堤,容易产生滑坡。
C. 软塑-可塑态黏粒含量高的壤土和黏土:这类土壤虽然具有一定的塑性和黏聚力,但黏粒含量高可能导致吹填时管道堵塞,施工效率低。
D. 可塑-硬塑态的重粉质壤土和粉质黏土:这类土壤塑性较好,但状态偏硬,不易于通过吹填方式形成堤坝。
为什么选择A: 无黏性土和少黏性土因为其颗粒间缺乏黏聚力,易于被水带动,因此非常适合通过吹填这种方式来筑堤。尤其是在老堤背水侧培厚加固时,使用这类土壤可以快速施工,并且由于它们的透水性,有助于堤坝的排水和稳定。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年径流系列资料代表性的审查标准。
选项分析:
A. 正确:这个选项是不正确的,因为仅仅依靠设计变量(待评估的径流系列)与参证变量(已知可靠的历史数据或其他相关变量)同期序列的统计参数是否接近,并不能全面判断系列的代表性。
B. 错误:这是正确答案。仅凭设计变量与参证变量同期系列统计参数接近,并不足以证明设计变量系列具有代表性。代表性审查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气候条件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库调节)、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到径流系列的长期变化趋势。
因此,正确答案是B,因为设计变量系列的代表性不仅仅取决于与参证变量同期统计参数的相似性,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A. (A) 水平裂缝
B. (B) 横向裂缝
C. (C) 滑坡裂缝
D. (D) 龟状裂缝
解析:这道题目要求识别哪一种裂缝是按裂缝成因进行分类的。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水平裂缝:这个描述主要是基于裂缝的走向或方向,即裂缝是水平方向的。它并没有直接说明裂缝的成因,因此不是按成因分类的。
B. 横向裂缝:同样,这个描述也是基于裂缝的走向,指的是裂缝与某一主要方向(如结构长度方向)垂直。这也不是按裂缝的成因进行分类的。
C. 滑坡裂缝:这个描述直接指出了裂缝的成因——滑坡。滑坡是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裂缝正是由于这种滑动作用产生的。因此,这个选项是按裂缝的成因进行分类的。
D. 龟状裂缝:这个描述是基于裂缝的形态或外观,即裂缝呈现出类似龟壳裂纹的复杂网状形态。它并没有直接说明裂缝的成因,因此不是按成因分类的。
综上所述,只有滑坡裂缝是按裂缝的成因进行分类的。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A) 助曲线
B. (B) 首曲线
C. (C) 间曲线
D. (D) 计曲线
解析:这个问题涉及到地形图的等高线分类及其在图上的数量占比。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形图上不同类型的等高线及其定义。
首曲线:这是地形图上最基本的等高线,用于直接显示地貌起伏形态,是每隔一个等高距描绘的细实线。在地形图上,首曲线的数量是最多的,因为它们是最基础、最详细的等高线表示。
计曲线:又称加粗等高线,是每隔四条首曲线加粗描绘的等高线,用于概略地显示地貌。它们在图上的数量相对较少,主要起强调和概略显示的作用。
间曲线:是首曲线间,为了显示局部地貌特征,按二分之一等高距加绘的细长虚线。由于它们是细长的虚线,且在数量上不如首曲线多,所以不是本题答案。
助曲线:是用以表示间曲线仍不能显示某些局部地貌特征时,按四分之一等高距加绘的细短虚线。这类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更为稀少,主要用于极其详细的地形描绘。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助曲线:数量较少,主要用于显示极细微的地形变化,不符合题目中“最多的是”这一描述。
B. 首曲线:是地形图上最基本的等高线,数量最多,用于详细显示地貌起伏,符合题目要求。
C. 间曲线:数量介于首曲线和助曲线之间,且为虚线,不是数量最多的等高线。
D. 计曲线:数量明显少于首曲线,主要用于概略显示地貌,不符合题目要求。
综上所述,地形图上最多的是首曲线,因此答案选B。
A. A、正确
B. B、错误
解析:选项A:“正确” - 这一选项表明材料的抗冻性仅与其孔隙率有关,而与孔隙中水的饱和程度没有关系。
选项B:“错误” - 这一选项表明材料的抗冻性不仅与其孔隙率有关,还与孔隙中的水饱和程度有关。
为什么选B:材料的抗冻性实际上与孔隙率和孔隙中的水饱和程度都有关系。孔隙率高的材料,其内部孔隙多,当这些孔隙被水填充后,在低温条件下水结冰体积膨胀,会对材料结构造成应力,导致材料破坏。而孔隙中的水饱和程度越高,结冰时产生的膨胀应力越大,对抗冻性不利。因此,抗冻性不仅取决于孔隙率,还取决于孔隙中水的饱和程度。所以,正确答案是B,即原题中的陈述是错误的。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