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熟悉企业生产和救援环境
B、B.了解企业的主要隐患
C、C.了解重大危险源
D、D.了解应急装备
答案:ABC
解析:矿山救护队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任务是()。 A.A.熟悉企业生产和救援环境 B.B.了解企业的主要隐患 C.C.了解重大危险源 D.D.了解应急装备 答案:ABC 解析:这道题考察矿山救护队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的任务。根据选项: A. 熟悉企业生产和救援环境: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和救援环境,是进行预防性安全检查的基础。 B. 了解企业的主要隐患:查找企业存在的主要隐患,以便采取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C. 了解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是潜在的严重事故源,了解它们的情况对于安全防范至关重要。 D. 了解应急装备:虽然了解应急装备对于应对事故也很重要,但它不是该题目所要考察的重点。 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BC,即A.熟悉企业生产和救援环境、B.了解企业的主要隐患、C.了解重大危险源。
A、A.熟悉企业生产和救援环境
B、B.了解企业的主要隐患
C、C.了解重大危险源
D、D.了解应急装备
答案:ABC
解析:矿山救护队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任务是()。 A.A.熟悉企业生产和救援环境 B.B.了解企业的主要隐患 C.C.了解重大危险源 D.D.了解应急装备 答案:ABC 解析:这道题考察矿山救护队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的任务。根据选项: A. 熟悉企业生产和救援环境: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和救援环境,是进行预防性安全检查的基础。 B. 了解企业的主要隐患:查找企业存在的主要隐患,以便采取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C. 了解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是潜在的严重事故源,了解它们的情况对于安全防范至关重要。 D. 了解应急装备:虽然了解应急装备对于应对事故也很重要,但它不是该题目所要考察的重点。 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BC,即A.熟悉企业生产和救援环境、B.了解企业的主要隐患、C.了解重大危险源。
A. A.加强战备
B. B.严格训练
C. C.主动预防
D. D.积极抢救
解析:题目要求选择矿山救护队的工作指导原则。选项解析如下: A. 加强战备:矿山救护队需要保持高度的战备状态,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矿山灾害事故。 B. 严格训练:矿山救护队需要进行严格的训练,以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 C. 主动预防:题目没有明确提及矿山救护队的工作指导原则是否包括主动预防。 D. 积极抢救:题目没有明确提及矿山救护队的工作指导原则是否包括积极抢救。 综合考虑,矿山救护队的工作指导原则应该包括加强战备和严格训练,同时也要主动预防和积极抢救,以应对矿山灾害事故,所以答案是ABCD。
A. A.30~60
B. B.50~80
C. C.20~50
解析:题目解析 建造板幛时木板闭的托泥板宽度为()mm。 选项A:30~60 答案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描述,建造板幛时木板闭的托泥板宽度应为30~60mm。这种宽度范围的托泥板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确保板幛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A. A.通风
B. B.气体浓度
C. C.温度
D. D.顶板
解析:题目解析 侦察人员应有明确分工,分别检查通风、气体浓度、温度和顶板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答案ABCD包含了所有应该检查的情况,这样侦察人员能够全面了解矿井状况,确保安全。
A. A.190-200
B. B.180-200
C. C.200-220
解析:BGP200型高倍数泡沫灭火机发泡量是()m3/min。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选项,发泡量的范围为190-200 m3/min。在这些选项中,选项A是唯一处于这个范围内的,所以答案是A。
A. A.4个
B. B.2个
C. C.3个
解析:题目解析 矿山救护中队由不少于3个救护小队组成,是独立作战的基层单位。答案选项C正确,因为题目中给出的答案是“不少于3个”,而不是2个或4个,因此选择C选项。
A. A.6
B. B.8
C. C.16
解析: 该题是关于掘进工作面的风流瓦斯控制问题。首先,根据题意,在正常掘进时回风流瓦斯浓度为0.2%。停工临时封闭后,瓦斯浓度上升至3%。要控制回风流瓦斯在0.5%以下,需要排放部分瓦斯,使其浓度降低。现在要求计算排放瓦斯的时间。 解题思路:使用风机排放瓦斯的原理是将高浓度的瓦斯排出,然后进风时会将外界空气稀释,从而降低瓦斯浓度。假设排放时间为T小时,根据瓦斯浓度与时间的变化,可以得到以下公式:0.2% * 24小时 + (3% - 0.2%) * T小时 = 0.5% * (24小时 + T小时)。解方程可得T ≈ 16小时。 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16小时。 解析
解析:高倍数泡沫灭火机、惰性气体发生装置等煤矿救护大型设备,应每年检查、演习1次。 答案:B 解析:这道题选B,即错误。设备的检查和演习频率应该是更加频繁的,每年一次显然是不够的。在煤矿等危险环境中,救护设备的使用和状态必须定期检查和演习,以确保其可靠性和有效性。